身体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总是会生病,于是,预防治病成了医学上经常关注的问题。那么,各类疾病症状都有哪些呢?预防疾病的方法又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具体的内容来看看吧。
疾病症状
1、突发胸闷——警惕肺动脉栓塞
如果久坐或卧床后站起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紧,甚至突然晕倒,就要警惕是下肢静脉血栓出现脱落,堵塞肺动脉引起的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危害很大,严重时可以导致猝死。
因此,出现上述表现应尽快到急诊就诊。
2、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出现了堵塞、狭窄,心脏供血就会受阻,缺血严重从而导致胸痛的产生。
如果出现持续性的胸痛表现,那么就更需要重视了,因为这很可能是冠状动脉被堵了,而这个时候身体血流量差不多全部中断,这样的症状出现20分钟以上就很容易有心肌梗死的情况。
3、一侧肢体无力——当心中风
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上肢或下肢)无力,提示脑动脉或颈动脉发生了堵塞。
同时还可能伴有说话含糊,一侧口眼歪斜、视物模糊等表现。
出现这一类的状况,不管是否严重,都应该及时的就诊,千万不要觉得是小事情就不放在心上,因为很多疾病在初期表现的时候,如果能够诊治及时,还是有较大的恢复可能。
4、水肿、尿量改变——提示肾动脉堵塞
肾动脉主要完成肾脏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出现在肾动脉,就可能让肾脏动脉血供应减少,影响到肾功能,患者也会产生食欲下降、乏力、尿量改变、水肿等肾病症状。
同时,肾是重要的血压调节器官,肾动脉狭窄会引起高血压,这种高血压依靠药物并不能很好控制。
随着肾脏缺血加重,其排毒功能会受损,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就要透析治疗了。
5、走路腿疼——下肢动脉堵了
四肢动脉血管负责上下肢血液供应。
当下肢血管缺血时,走路的时候可能会腿疼,休息后减轻,再次行走又疼,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
这类情况如果随便忽视,任由病情继续,那么就很可能导致下肢严重性缺血,随后当皮肤温度下降,足背脉动也会继续减弱,甚至消失,会出现不走路下肢也疼痛的状况,那么之前的伤口就很难愈合,组织会继续坏死,最后只有截肢。
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病变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视。
6、下肢不对称水肿——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
容易发生在久坐不动、长期卧床、脱水等病人身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
若发现两条腿(或两只脚)水肿程度不同,或一边肿一边不肿,通常是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堵塞静脉血管会使血液无法顺利回流,进而让形成血栓那一侧肢体出现水肿。患者还可能伴有皮肤温度下降、易发溃疡等症状。
一旦下肢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将堵塞肺动脉。
预防疾病的方法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运动减少,气血运行减慢,感冒、支气管炎、冠心病、脑血管病成为冬季的高发疾病。冬季的养生保健需要针对这些疾病,合理地加以预防。
感冒和支气管炎的发生与感受风寒之邪关系密切。冬季气候寒冷,体质虚弱人群如小儿和老人,气管、呼吸道黏膜屏障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而感冒;另外,冬季寒冷多变的气候容易诱发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预防此类疾病的关键主要是增强体质和防寒保暖。
冬季容易发生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这与冬季的气候特点和人体在冬季的生理特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冬季气候寒冷,饮食多肥甘,人体相对缺乏运动,气血运行减慢,血液黏稠度增高,对于既往已经存在心脑血管病变基础的人群以及血管弹性下降的老年人来讲,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堵塞或血管破裂,从而引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
因此,预防此类疾病的关键在于适度增加体育锻炼以帮助气血流通,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少食肥甘厚味,保持情绪稳定。
结语:无论哪一种疾病,在初期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积极关注。很多疾病往往越是早期越容易治疗,但是生活中,大家因为忙碌的生活,很容易忽视健康,所以当身体出现问题之后,都是比较严重了才发现。在此,呼吁大家关注健康,毕竟身体是自己的,我们需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