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10

《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10

来源:华拓科技网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浓郁的演讲色彩的文章,记叙的是林肯首任美国总统到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一段往事。本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是,面对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的嘲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本文意在使读者感受到林肯对自己父亲深深的爱的心声、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自豪的心声。

  学情分析

  纵观全文,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不必拘于情节内容,更应着眼于林肯朴实真诚、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特色上,引导学生在赏识中品读语言、构建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尴尬”“卑微”“名门望族”等词语的意思,并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林肯说的话,并体会其语言的特色性。

  2、体会对比的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比品读中领悟林肯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气概和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林肯说的话,并体会其语言的特色性。

  2、体会对比的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林肯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话。

  二、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1、林肯在参议院演讲时,有参议员想羞辱林肯。(板书:羞辱)

  2、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一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指名回答)

  3、你从参议员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呢?(明确体会:傲慢、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想致林肯于死地。)

  4、在林肯受到那个参议员羞辱时,所以的参议员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大笑?

  引导学生体会,并指名学生回答。

  5、那么林肯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林肯的回答,做上记号。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6、你觉得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

  7、在林肯的回击之后,参议员们此时此刻的态度如何?(板书:静默)

  8、在一片静默中,林肯又说了什么话呢?

  学生找出做上记号,并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9、最后他对所有参议员说了什么呢?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10、指名读林肯说的话,全班齐读。

  11、这时参议员们为什么会给以林肯热烈的掌声呢?

  小组交流、讨论

  12、林肯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国家总统,他靠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三、对话中感悟林肯的人格魅力

  1、小组为单位表演对话。

  2、感受当时的气氛,对话中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四、学习最后一段

  1、为什么说林肯是最有作为的总统呢?

  2、找出林肯说的话,做上记号。(指名学生读)

  3、如何理解林肯说的话?从话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交流)

  五、课堂小结

  1、你觉得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说)

  2、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和林肯有关的故事和资料。

  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参议员?????????? 林肯

  尴尬??????????? 宽容大度

  羞辱??????????? 爱戴父亲

  大笑??????????? 勤劳俭朴

  静默??????????? 自信从容

  赞叹??????????? 维护统一

  教学反思:

  不知道自己能思考出什么亮点,真想上好一节课,有点满把抓,不知从何抓起的感觉。这也是迟迟定不下教案的原因。最后总体框定以学生课前搜集南北战争的资料为主,在课上充分交流,以突出林肯作为一个总统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课堂上以深入朗读,体会林肯演讲的感情为主,感受林肯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主。最后拓展阅读练习册上的《最幽默的总统》,了解林肯的另外一面。由此,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个丰富的立体的林肯。

  第二课时的思路在指导老师的建议后比较明晰了,抓住课后练习3的一个问题“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总领全课。但是课上读得过多,片断练习只得放在了课后完成。尤其是在学生说出了参议员的态度一开始是“傲慢”,后来变成“敬佩”的时候,我并没有大加赞赏,因为心里有一个预先的答案,有一个预先的板书设计是由“嘲笑”到“赞叹”。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不够。特别是指导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建议,关于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如何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这一点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很不好,这样导致了课堂的破碎。

  特别是课上的朗读,自己感觉层次感不强,提出的要求不明确,有随机性。这也直接导致课堂的零乱。

  早在磨课的时候,我就想着上一篇新课文,看上了这篇介绍外国名人的文章。因为我喜欢外国选文的简洁、精练,喜欢外国人说话的深度和智慧,也不乏幽默。所以在选择实习课文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鞋匠的儿子》。自以为喜欢,但思考并不够深入。课后,我与其他老师交流了文章的一个重要线索,那就是以“我是鞋匠的儿子”为主在三段话都有出现,但每次出现的含义都有所不同。如果课上能抓住这个线索展开的话,比较有价值,因为文章就是以此为题的。

  现在如果重新面对一篇文章,我必须做到抓住主线,抛开去。要讲的东西很多,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到处“蜻蜓点水”。但是重点一定要拈出来,细读。

  今后课上要提醒自己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听懂学生的发言后适当评价,筛选与课堂内容关系紧密的发言进行加工,自己说话的语速可以慢一点。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