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三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2.历史记载,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A.《黄帝内经》C.《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D.《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作品应该是
2020.4 45分)
1.《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
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
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白明。可见
3.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4.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来以正统皇帝白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外一家之统也”。这说明A.中华文化凝聚力很强C.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
B.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D.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
“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
,向
,雍正帝宣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
5.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描述正确的是
A.①一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C.③一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6.《中国近代社会史》中说:
B.②一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D.④一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中国是先有近代历史,然后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社会阶级结
构体系。它一方面表现为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的分解和近代新的阶级结构体系的成长,
又表现为新旧两种社会阶级结构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融合。阶级结构体系
A.是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结构形式的完整演化B.未经历剧烈的阶级分化而逐步形成C.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表明中国近代完整的社会形态
”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社会
7.《新青年》创刊之初,宣传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孑
L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则
《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8. 1938年,机关刊物《》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党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A.①②9.下图为创作于
B.①③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C.②④
D.③④
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
1953年的新年面《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
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C.男女平等观念已深人人心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互助劳动在当时提升了农民积极性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我国建设
10. 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产。”提出这一思想是为了A.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C.成为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11.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下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
B.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
③“人本来平等,自从社会有了私有制,才使人不平等”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12.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C.15至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B.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3.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D.行使了赋予总统的职权
14.下图表所示事件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A.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B.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C.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D.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15.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主做的可信度更高C.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第二部分非选择题部分(共16.明清时期的社会(材料
12分)
55分)
材料:番薯(即红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
。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
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
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白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17.古代中西方面对灾难的措施(
12分)
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
材料一: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
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
”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
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
1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
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
20万人死
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伦敦于
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
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
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
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
“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防疫措施的特点。
(8分)
(2)爆发于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
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目前为止在党和的强有力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在看到它的危害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机”
。
对新型冠状肺炎的“危”与“机”,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18.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演变(11分)
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与近代社会”关系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
结合。)
19.近代英国制度的创新(10分)
材料
英国的霸权与近代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
的世界霸权。……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一个时代潮流,往往表现为一种新制度的出现,谁能够做到制度创新,谁就走到潮流的最前面。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20.美国城市进程的发展(材料
10分)
17-19世纪英国制度创新的表现。并谈谈你对英国“没
(10分)
有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这句话的理解。
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
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
19世纪
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
8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
门负责责街道保洁工作。城市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私人企
19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检疫中采取的
“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
(10分)
简要概括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