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三证

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三证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33卷第6期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 V01.33 No.6 Journal of Heze University Dec. 20ll 文章编号:1673—2103(2011)06—0055—06 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三证 浦玉生 (盐城办公室,江苏盐城224005) 摘 要:本文重视1:2传史料,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间口碑等三方面综合、系统、全息地思考,互相印 证,从而证明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在破译施耐庵之谜的道路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本文对当前施 耐庵研究领域出现的所谓“盐城兴化”施耐庵(彦端)、大丰修建施耐庵陵园的不实之词进行了批评,指出否 认白驹施耐庵的人未能深入调查 方法片面,以致闹出不应有的谬误。 关键词:《水浒传》;作者身世;白驹施耐庵;三重证据法 中图分类号:I 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身世,是中国文化史上 56页,是1918年施耐庵十八世孙满家和尚的手抄 的重大学术课题。由于元明清三代是禁《水浒》的, 本,记有“族本寒微,谱系未经刊刻而手抄家录,自 有关作者的官方记载十分有限,以致于当今学术界 明及清,相延不坠”等语。该谱明确记载施耐庵为 某些人看见大丰、兴化两县(市)民间一些文物史 苏迁施氏一世祖。内收乾隆四十二年(1777)施耐 料,不作整体思考,就片面地说成“伪造”,时有否论 庵十四世孙施封撰写的《施氏长门谱序》,证明了施 白驹施耐庵的存在,就像是仅看到一个人履历表上 氏家族自明代以来家谱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为国家 的小出入就全盘否认一个人的存在,这是不对的。 二级文物。现藏大丰市施耐庵纪念馆。 从一百年来,特别是从1952年、1982年以来施耐庵 施彦端即施耐庵(1296—1370)的信息,早在 研究的情况来看,否认白驹施耐庵者,不是采取片面 1928年11月8日上海《新闻报》11版《快活林》上 的观点,就是不作深人调查,更有甚者想当然地“信 就有记载,胡瑞亭因为调查户口到过时属东台县的 口开河”,以致闹出不应有的谬误。 白驹镇,从施熊处抄去施氏家谱刊登。与此同时,兴 在历史学领域,王国维有“二重证据法”,即在 化县志坐办人刘仲书也抄录了《施氏家谱》(非同一 以新发现的“地下史料”去印证固有的“纸上材料”, 版本)上载的《施耐庵墓志》。由于胡瑞亭是供报纸 他突破了清朝乾嘉考证方法,发展了重视实物证据 发表,文字有所“节录”。刘仲书说:“至于《兴化县 的科学历史观念。研究《水浒传》作者这一课题需 续志》中的《施耐庵墓志》上所说施耐庵‘生于元元 要综合的、系统的、全息的思考,需要将文献记载、民 贞丙申岁’、‘殁于明洪武庚戌岁’,都是照《施氏家 间口碑、出土文物联系起来加以认识。现在我们用 谱》亲笔抄录的,不会错。” “三重证据法”试证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希望能 文化部调查组195.2年共访得6个《施氏支 在破译施耐庵之谜的道路上再向前推进一步。 谱》,其中《施熙本》亦标作《施氏长门谱》,1926年 一、文献记载不是孤证 抄录,《施氏长门谱序》云: 一百年来,在江苏境内发现的有价值的施耐庵 族本寒微,谱系未经刊刻,而手抄家录,自明迄 文献记载有十数件,这些资料的提供者有聚族而居 清,相延不坠。继以雷夏、甘涛二公纂修增订,料应 的施氏后人,也有名闻一时的学者大家。 详备无遗。雷夏公殁,谱传康侯,康侯传圣言,奈何 先看家谱。1981年大丰县大道公社和瑞大队 家遭不造,圣言又被回禄,因而销亡,维时未有继述 施俊杰献出《施氏家簿谱》,即《施氏长门谱》。全谱 之人。封系长f7,出自文昱公之裔,访诸耆老,考诸 收稿日期:2011—07—17 作者简介:浦玉生(1957一),男,江苏启东人,江苏省盐城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研 究方向:明清小说。 55 2011生 菏泽学院学报 第6期 各家实录,亟从而修辑之。迄于今,废坠已久,盖阖 族之谱,难以考证,止长门之谱,尚属可稽。自文昱 公之后,支分派别,秩然有序,诚恐日复一日,又将远 而易失,谨为序次略述,藏诸一家,以俟后之有志者 从而搜辑之云尔。 鲁渊字道原,淳安人,元进士,初任华亭县丞,道 终新安,为徽寇所执,宁死不屈,逾年始得脱。后迁 浙西副提举,张士诚称王,聘为博士。士诚降元后自 称吴王,渊谏阻称王不听,因辞官走。洪武初召人礼 局,力辞还山卒。王原吉尝赠诗云:“相期文苑传, 义熙年。”(据支伟成辑《张士诚载记》) 刘亮字明甫,吴郡人,元末尝仕于张士诚,后以 巨舰尽载所藏书万余卷渡江客如皋,主冒致中家,谋 献其书,未果而卒。致中为收藏之。永乐中取人中 乾隆四十二年岁次丁酉桂月中浣第十四世孙 封敬序 考察国贻堂《施氏长门谱》(《施氏家簿谱》), 封面有“设其上裔”四字,扉页有“中华柒年桃 月上旬吉立十八世释裔满家字书城手录于丁溪丈 室”字样,证明与《施熙本》非同一版本,然卷首亦有 乾隆四十二年第十四世孙施封《施氏长门谱序》,文 字唯“圣言又被回禄,因而销亡”作“圣言被禄,因而 销亡”,余皆同,可见为同一祖本。乾隆四十二年 (1777),是现存施氏家谱题署最早的年代;中言“自 明迄清,相延不坠”,追溯到明代,直接一世始祖施 耐庵。 《施祥珠本》是1952年调查见到的另一重要版 本,其“施氏族谱世系”日: 第一世:始祖讳彦端字耐庵行一。元至顺辛未 进士,高尚不仕,元末自苏迁兴后徙海陵白驹,因占 籍焉。明洪武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 浒》自遣,孔门第五十七贤之常公之裔,葬于白驹镇 西北圩施家桥。元配季氏,继配申氏,生子一让。第 二世:让字以谦行一,彦端公子,隐居不仕,读书尚 礼,敦行孝友,乡邻以贤德称,生于明洪武癸丑、殁于 永乐辛丑。元配顾氏、陈氏。生文昱、文颢、文晔、文 至、文晖、文升、文鉴。…… “施氏族谱世系”载“始祖讳彦端,字耐庵,行 一”下叙:“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元末白苏迁 兴后徙海陵白驹,因占籍焉。明洪武初,征书下至, 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与杨新《施处士施 公墓志铭》“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 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完 全吻合,证明“隐居著《水浒》自遣”,决非后人添加。 据家谱世系第一代:“元朝辛未科进士始祖彦端公 字耐庵”,彦端即耐庵,原该不成问题。有人怀疑 “字耐庵”为七年(1918)以后羼入,然经江苏省 厅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结论为:此三字“与《施 氏家簿谱》字迹为同一人所写”((/\--)公文检字第 八O号),所谓“添加”,不攻自破。 再看诗曲。施耐庵迁兴化诗和顾逖赠施耐庵兴 化诗,施耐庵遗曲《秋江送别即赠鲁渊道原、刘亮明 甫》。 56 . 秘。(《泰州旧志》) 鲁渊、刘亮均为实有其人,从《秋江送别》元曲 中还可看出施耐庵的行踪信息:“五年随断梗,千里 逐飘蓬。”“千里”概指,“五年”实指:从江北到江南, 约近千里,从鲁渊谏阻张士诚称吴王辞官的至正二 十三年(1363)倒数上去,则他人张士诚幕,应在至 正十八年(1358)。 顾逖赠施耐庵诗,有“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 笑旧同寅”之句。顾逖,字思邈,为至正间进士,至 正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359—1362)任松江同知,后 迁嘉兴路同知,都在张士诚治下,传中晦不明言,适 可称施耐庵为“同寅”,这是事实上的互证。鲁渊洪 武九年(1376)《岐山鲁氏宗谱自序》,追述参与张士 诚集团的历史,有不少涂饰之词,如:“任江浙儒学 副提举,丞相命也”、“张士诚据吴,以礼来聘,除国 子博士,闻之惊悸是狂痫疾,或披发行歌于市,冬十 月患怔怖复患赢疾,遂解。”为什么要在历史问题上 含混掩饰?原因在心理上的顾忌。以这付眼光来看 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述施文昱,“问其家世,讳不肯 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与李详谓“就是他的子 孙谈到他的,也是‘讳莫如深”’,再加上我收藏 的施氏后裔施情顺1921年屈禧堂制“吴牛喘月”笔 筒,看到月亮都气喘吁吁,心有余悸,这种情绪上的 遭遇是何等相似。 三看县志。《兴化县续志・施耐庵墓志》。 1918年左右,正当李详(李审言)提倡续修《兴 化县志》,《续志》坐办兼分纂人刘仲书,到白驹镇调 查,见施氏宗祠供有施耐庵先生神主,疑即《水浒》 作者;及问白驹镇杨雨孙,到施家桥借得《施氏家 谱》,见有淮安王道生作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 的《家传》,便抄了下来,征得李详同意,留作县志的 补遗。共四项: 1.施隐士墓:载卷一《舆地志》之七第十二页 《宅墓补遗》,注称:“在县境东合塔圩内施家桥,葬 元隐士施耐庵。淮安王道生撰志。” 2011丘 浦玉生: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三证 第6期 2.《施耐庵传》:卷十三之六第九页《文苑补 遗》。 3.卷十四之二第四页《艺文志・书目・小说家 类》载:“《水浒》,施耐庵著。” 4.《施耐庵墓志》:载卷十四之三第二十一页 《艺文志・古文补遗》。 李详(I859—193I),字审言,兴化人,曾任江苏 通志局协纂,拟《江苏通志・艺文志》编例;1928年 研究院聘李审言和鲁迅、胡适等12人为特约著 述员。李详为当代方志大家。 l 刘仲书《施耐庵历 史的研究》(稿本)中记李详的话说:“施耐庵先生因 为著《水浒传》而坐过大牢,也因为著《水浒传》享了 大名,可惜他的生平事迹,不独胡欧张梁四种县志未 采人载明,就是他的子孙谈到他的,也是‘讳莫 如深’。现在成立,文字既不为科举所束缚,人 物又不为政体所,县志有所记载,从此更没 有什么顾忌,那末,大文学家的施耐庵,我们可以从 宽采访他的古迹和遗闻,一一载入‘补遗’栏中。”遂 在《兴化县续志》载人《施耐庵墓志》全文: 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 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 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公 之事略,余虽不得详,尚可缕述;公之面目,余虽不得 亲见,仅想望其颜色。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 七十有五,届时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 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炮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 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 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 传》(即《水浒》)。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 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英雄生 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其所 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室而痛哭流涕者也。先生家淮 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 事。去岁其后述元(文昱之字),迁其祖墓而葬于兴 化之大营焉,距白驹镇可十八里,因之,余得与流连 四日,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 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呜呼!国家多事,志士 不能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元 乱大作,小人当道之世哉!先生之身世可谓不幸矣。 而先生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 荐。遂闭门著书,以延岁月,先生之立志,可谓纯洁 矣。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谱末焉。 从以上施氏家谱、兴化县志、耐庵遗曲、墓志等 十多件文献记载可证,在大丰市白驹镇、兴化市施家 桥村一带活跃着施耐庵(彦端)的身影。 二、民间口碑则有旁证 前文记述,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即在以新发 现的“地下史料”去印证固有的“纸上材料”,发展了 重视实物证据的科学历史观念。其实口传史料,或 称民间口碑,主要是指以口头流传为显著特征的史 料,也是重要的旁证材料。它的最常见、最典型的表 现形式是神话、民间故事和歌谣。就现在所知,人类 最初记忆自己的历史,就主要依靠口传的形式,并且 在文字产生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口传史料仍 是相当重要的史料。在1982年考察施耐庵时,张啸 虎说:“民间故事是不能低估的。不见录于书本,有 矛盾;但口碑载道,有时比石碑还有力量。” 2 至少 说,对民间口碑不能全盘否定,可以去伪存真后作为 旁证。 先看耐庵故里的传说。 施耐庵的传说作为民间口碑,在施耐庵的故里 及他的流徙地600多年口耳相传流布开来,概括起 来为: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泰州海陵白驹 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与元末农民劲旅张士 诚是同乡。明代中叶以后,白驹场(镇)曾隶属过兴 化、东台、盐城县,盐业管理曾隶属过泰州、淮安分公 司。施耐庵自幼名彦端,字子安。属相:猴。父亲施 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氏,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便仓卞 氏为同一支。白驹出土文物,有署名“子安”的残 碑。施耐庵原籍苏州阊门外施家巷,是孔子七十二 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唐朝时施耐庵的先人从吴 兴(湖州)到苏州来做官,后定居于此,传至施耐庵 是15世。清代乾隆《吴县志》载:“施子祠在阊门 外,久废。雍正十三年,贤裔施睿文等请改建于元和 县利一图,祀临濮侯施之常。” 13岁,施耐庵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 读,浒墅关是大江南北的水运要隘。延桔元年 (1314)元代实行科举,史称“延{;占科举”,此前的元 朝科举已废。这一年l9岁的施耐庵考中秀才。 《元史・选举志》:“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 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举,以礼敦 遣,贡诸路府。”延裙七年庚申(1320)25岁,被苏州 官吏于诸色户内特别推荐为孝行信义。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时29岁,赴杭 州参加江浙行省乡试,中举人。后曾赴大都(北京) 会试途中,考察梁山泊,应试不第。至顺二年辛未 (1331)时36岁,因地方推荐称“乡贡进士”或 57 2011亟 菏泽学院学报 第6期 “赐进士”。《杨隐居挽诗・序》云:“君讳亮,字明 升,上饶人。其子观,登至顺二年进士第……”这里 的进士当为乡贡进士。事实上大家都把“乡贡进 士”称为“进士”,那么施氏家谱把施耐庵称为“元朝 辛未科进士”,并无可怪之处。施耐庵后经国子监 司业刘本善推荐,任郓城县训导。在郓城县训导任 上的施耐庵,力倡农桑,搜集水浒英雄轶事。 至顺四年(1333)时38岁,施耐庵再赴大都(北 京)会试,应试不第。刘伯温作《龙虎台赋》,中三甲 第二名进士。因同为江浙行省人,同应会试,故有同 窗之称。4O岁以后,施耐庵赴任钱塘县尹,想有所 作为,但大权掌握在达鲁花赤手中,而不能。“官钱 塘二载”之后辞官归苏州故里,又在钱塘成为书会 才人。 至正七年(1347)52岁时,施耐庵在苏州设馆, 收太原清徐人罗贯中为门徒,罗贯中约18岁,明代 王圻《稗史汇编》认为罗贯中“有志图王者”。清代 顾苓认为罗贯中“客霸张士诚”。清代徐渭《徐镝所 绘水浒一百零八将图题跋》称罗贯中“欲讽士诚,续 成《水浒》百二十回。从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与 《水浒》的关系,可知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 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与李伯升、吕 珍、潘元明等18人在白驹场,施耐庵参加了张 士诚的农民。张士诚访聘施耐庵,施作《江湖 豪客传》(即《水浒传》)正45回矣。《水浒传》前45 回最为精彩,属义侠小说范畴,与施耐庵生活安定有 一定关系;45回以后施耐庵转入军事行动,以张士 诚为原型的军事活动隐晦曲折地写人书中。 《水浒》的原型是以宋江为名,行张士诚起 义之实。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部将徐达、常遇 春攻打湖州、苏州,施耐庵偕妻申氏及门人罗贯中二 弟彦才迁居兴化,俗话说“自古昭阳(兴化)好避 兵”,兴化系水网地区,不宜用兵,实乃乱世之桃源。 不久他就到了故里白驹。大弟彦明仍留苏州。 在此之前,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 20万大军攻打平江(苏州),施耐庵预感平江陷落 后,朱元璋对张士诚旧部必严加追究。同时,又考虑 多年兵荒马乱,战事不息,《水浒传》尚未完稿,必须 找个安静处所完成书稿。于是,他想到兴化人顾逖, 顾逖1359至1362年任松江同知,后迁嘉兴路同知, 都在张士诚属下做官,1359年十月,顾逖曾接纳杨 维祯(1296—1370)到松江任教。这时施耐庵寄诗 一首给回归兴化的顾逖,诗日: 58 年荒乱世走天涯,寻得阳山好往家。愿辟草莱 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接到施耐庵的诗之后,顾逖亦回诗一首,诗曰: 君向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 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隐居在白驹著《水浒》,“白驹”与“水 浒”典故同出于《诗经》;兴化的东、西浒垛与大丰的 白驹,同属天下掉下来的虎和驹,令人寻味。串场河 两岸有许多水浒本事,还有今天在车路河与兴化得 胜湖交界处的湖口,几百年来活在群众口头上的称 呼水浒港。 明洪武三年庚戌(137o)三月初二,75岁的施耐 庵在淮安(楚州)逝世。直到其孙辈文昱时才将灵 柩迁兴化施家桥东一高地安葬,这是施耐庵生前选 定的“风水宝地”——狮子地(有狮子盘绣球之说)。 由淮安王道生撰写墓志铭。施氏宗祠遗址位于大丰 市白驹镇北街,是祭祀施耐庵(彦端)为一世祖的地 方,施耐庵后裔施文灿等于清乾隆戊申(1788)将施 公故居改建而成,咸丰壬子(1852)施岑重修,供奉 施耐庵为始祖的祖先牌位42座,楹联有“圣徒世系 三千岁,才子家声六百年”。现施耐庵纪念馆就是 江苏省拨款仿施氏宗祠所建,为盐城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施耐庵墓地处 狮子地,与白驹狮子口遥遥相对,位于兴化市新垛镇 施家桥村。以自然村命名,施家西桥原称柳桥,施家 前桥原称奉桥,或枫桥,施家后桥原称板桥。合塔镇 胜利村有施家舍(隆桥之后聚集地),合陈镇五合村 有施院家。大营镇有施童村,均有施氏后裔。柳桥、 奉桥、板桥、隆桥、石桥,均是施耐庵九世孙。此处的 施氏后人春秋两季均在一起祭祀施耐庵始祖。 江苏大丰、兴化一带的施耐庵(彦端)与《水浒》 传说,2009年6月已经人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 再看耐庵流徙地的传说。 施耐庵曾在江阴祝塘大宅里徐姓家教过书,祝 塘徐洪春处藏有一幅对联: 读宋学士赞言,高风世仰; 观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扬。 写这幅对联的人叫奚黼恩,见《江阴青衿录》, 为同治五年(1866)秀才。据徐家后人谈,这幅对联 每年只挂一次,就是在夏历三月初十,徐家上墓祭祖 那一天。徐麒为梧塍徐氏第九世,洪武间应招出使 西蜀,立了大功,洪武帝亲授一品朝服,名震朝野。 徐麒功成身退,归隐于故里,辟陌累田,重农贵茧,富 2011血 浦玉生: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三证 第6期 甲江南,解缙曾以“事与相如可同传”诗句赞之。 元末明初,江阴《许氏族谱》有施耐庵写的族谱 序,是为许恕儿子许润(字泽山)写的,略谓:“仆与 令尊翁先后浪荡江湖,而渠掌教澄江,桃李遍植,虽 洁志高蹈,士林传诵未已。……仆偶有一枝之栖,暂 免饥寒,恐为期不远,瞬急即逝,际此干戈扰攘,萑苻 遍地,乔木之迁,除却蓬莱,竟无一片干净之土,衰朽 之躯,将来不知埋骨何处。瞻望前途,徒增回首凄凉 之感。……” 张家港凤凰山(河阳山)永庆寺文昌阁旁曾有 “施耐庵墓”(实为施耐庵衣冠冢),墓碑刻“施耐庵 之墓”五个隶字,并刻王勃《滕王阁序》八句诗,后署 “壬戌之秋桂月望日”。此记载在张家港的地方志 上,并有徐恪六十岁做寿造坟的传说。 再看相传的耐庵笔记资料。 相传明洪武间郓城周庄举人周铎,字文振,曾知 江南袁州府,著有《周铎笔记》,记载:“施耐庵者,江 南才子也。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乃师国子 监司业刘本善,荐任郓城训导。力倡农桑。与教谕 不洽,辞之。游梁山水泊。……官钱塘二载。后归 隐,不知所终。” 苏州顾公燮《丹午笔记》载:“施耐庵,钱塘人, 与田相契。明太祖搜罗人材,刘荐耐庵,命访 之。适耐庵作《水浒传》甫竣。刘阅之,遂不言荐。 归报太祖日:‘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 用之何益!”’ 此外在浙田、文成县,也流传施耐庵与刘伯 温的传说。 刘冬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他生活了数十 年;在他数十年的生活中,必然留下许多痕迹”,这 些痕迹,或体现在地下出土的文物,或体现在历代传 抄的史料,或体现在民间口头的传说,表现形式不 同,其为施耐庵之“痕迹”则一:“过去的笔记有许多 也不过是传说的记录;现在保存于人民口头上的传 说,也就是未曾笔记过的‘笔记’,其价值是绝不能 用一两句话就加以抹杀的。有关施耐庵的数十则至 今人们还在讲着的、分布在山东郓城,江苏江阴、沙 洲、兴化、大丰、淮安和浙田的传说,至少也是施 耐庵实有其人、在这些地方活动过的极重要的证据。 正如树投在水里的倒影,因为水波的折射,往往随着 水波的大小而改变其形状。无风的时候,倒影接近 于全真,大波的时候,倒影接近于全无:但总有真实 的树在岸上,作为倒影的来源。” 4』 三、出土文物相互印证 1982年施耐庵研究热,诸多专家对出土于大 丰、兴化一带的多件文物发表了见解。 一是关于《施廷佐墓志铭》。朱一玄说:“这块 墓砖是明代的,没有可能是有人作假。”何满子说: “出土的瓷器,我看大约是明朝宣德前后的瓷器,一 个证明一个。”启功说:“这东西很好,很硬的证据。 这是什么地方?施家的聚居的墓地出土的文物,这 是硬得很。”史树青说:“我的印象:所有出土文物从 鉴定角度看,全是真的。”周绍良说:“今天看到的实 物东西,青花瓷器是永乐、正德的东西,墓志我相信 是真的。” 1982年诸多专家学者在《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 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中,对 此作了细致记述: 《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1979年8月在江苏省 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桥发现。墓志砖质,长29.5厘 米,上宽28.5厘米,下宽30厘米,厚5.5厘米,制作 粗糙,字体亦欠工整。正面为墓志,背面为墓铭。正 文l9行,行21—23字不等。共约400余字。墓志 铭砖出土后未及时征集保管,损伤严重,字多磨灭。 与会者除到出土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外,还对铭文作 了反复辨认,可辨认的大约有160余字: 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 施公讳口字廷佐口口口口口口口祖施公元德于 大元口口生(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 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以谦生父景 口至宣德十九年辛丑生公口(施)亮(风)口口于公 历口口户使官台州同知施锦口口口公之兄弟也公 口口口口之口生男八女一口口口 (以下十行除第九行有“白驹”和第十五行有 “国课”共四字隐约可见外,其他字迹都已磨灭,不 可辨认。) 公口口仁者之口也先于弘治岁乙丑四月初二日 老(病)口而卒后于正德丙寅岁二月初十日归葬未 成迄今口卜吉(露)丘久矣口口亡穴口善口口风水 悲思孝心感切口口嘉靖岁甲申仲冬壬申月朔口葬于 白驹西口(落)湖 墓砖背面:墓铭日(除一二字依稀可辨外余皆 磨灭)。注:“宣德”无十九年,疑为“永乐”之误。 既然新发现的文物是真的,《对江苏省新发现 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承 认它“对进一步研究《水浒传》及其作者施耐庵具有 重要价值。墓志铭表明元末明初在现江苏省兴化施 家桥和大丰白驹镇一带,有一位施以谦之父、施廷佐 59 2011血 菏泽学院学报 第6期 之曾祝的施彦端”,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要建施耐庵陵园,根本谈不上“大干快上”,只有兴 化的施耐庵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便给人带高 帽子真是“岂非咄咄怪事”?!有人常以清朝遗老的 口吻,说施耐庵“兴化白驹场”人,所以造成学术界 《施廷佐墓志铭》作为文物,不是孤立的、从天 上掉下来的;而是与一定地点、时间相联系的。《施 廷佐墓志铭》出土于施家桥,位于施耐庵墓西南200 米、施让墓西150米左右。 二是关于耐庵之子施让墓。1962年6月这里 清理了传为施耐庵之子的施让墓。《清理施让残墓 文物及继续调查施耐庵史料报告》指出,施让“地照 之年月与已见施耐庵墓志(曾载1952年2l号《文 出现“江苏盐城兴化的施彦端” 的说法,白驹镇是 大丰(县)市所属,大丰又是盐城(地)市所属;兴化 (县)市为泰州(地)市所属,按现行区划上根本没有 “盐城兴化”之说。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文献记载、民间口碑、出土 艺报》)全同,得以推定该项墓志确曾勒石人土”。 J 三是关于施耐庵墓。该墓始建于明初,重修于 1943年兴化县抗日民主。1957年6月、1982 年5月两次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重点单位。“耐 庵公坊”前河心有圆形土墩,俗称“狮子盘绣球”,上 镌赵朴初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_6 大丰白驹镇、 兴化施家桥施姓,世代供奉施耐庵为始祖,每年春秋 两季都在这里扫墓和到白驹镇施氏宗祠祭祖。 四是关于施奉桥地券。地券是一种载有文字的 随葬品。“施奉桥地券”是一块长35.5厘米,宽35 厘米的箩底砖砖刻,1981年11月8 13,大丰县白驹 公社马家大队三队社员王学松遗其子去沿堤大队陈 远南(王学松的岳父)家废砖中捡出,送交县文物史 料办公室。该地券记载的文字与《施氏家簿谱》、 《施氏族谱》互证,得知葬主施奉桥为施耐庵第九代 后裔,也证实了两谱的真实性。现收藏于大丰市施 耐庵纪念馆。 时下水浒学界出现一些否定白驹施耐庵的思 潮,是不深入调研、方法片面的结果,更有甚者是想 当然地“信口开河”,以致闹出不应有的谬误。比如 应守岩说:“在众多学者强有力的质疑下,‘兴化施 耐庵’炒作热虽有所降温,但在大丰建立‘施耐庵纪 念馆’,创办《耐庵学刊》,并准备建设大规模的施耐 庵公园、施耐庵陵园的步伐不仅没有放慢,而是大干 快上,岂非咄咄怪事?” 本来各地弘扬水浒文化本 无可厚非,像大丰建成施耐庵纪念馆是世界唯一的, 已成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耐庵学刊》创办近 3O年出刊2O期,对推动全国施耐庵研究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而应守岩连大丰、兴化县域行政地理也未 弄清楚,就将在大丰建施耐庵陵园此类“莫须有”的 罪名也戴在大丰人的头上。100年来大丰从未提及 文物三者是互相印证的。1952年施耐庵(彦端)的 调查见诸纸上,而1958年在施耐庵墓南约80米又 挖出施让墓,1962年南京博物院派人清理了施让残 墓。1978年发现《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出土文物, 1981年大丰县大道公社和瑞五队施俊杰献出《施氏 长门谱》(国家二级文物)、明代杨新《处士施公(以 谦)墓志铭》,谱系起自始祖“彦端公字耐庵”。从 “地下史料”碑文佐证了家谱,如家谱所收的施以谦 墓志铭日期为“景泰四年二月”合;家谱所列始祖彦 端公,二世祖以谦公和新出土的《处士施公廷佐墓 志铭》所述“曾祖彦端……生祖以谦”也相符合,出 土的文物互相印证,它对研究《水浒传》及其作者生 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王澄.扬州历史人物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2001. [2]欧阳健.1982年施耐庵考察的历史反思[J].明清小 说研究,2011,(2). [3]盐城市办公室,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盐 城年鉴(201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41. [4]刘冬.施耐庵文物史料辨证[J].江海学刊,1983, (4). [5]兴化县施耐庵文物史料陈列室.施耐庵资料(一) [M].1982. [6]江苏省志:文物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7]应守岩.施彦端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吗?[J]. 菏泽学院学报,2011,(1). [8]何红梅.十年来《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与版本研 究述要[J].菏泽学院学报,2011,(3). (下转第76页) 2011年 菏泽学院学报 第6期 的物资供应程度——短期内能提供三百万石的粮 馆,1934. 食,且东昌又必须充分发展成为锦绣城——对于社 [4]臧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会历史阶段的要求来看,我们根据上面的论述可以 [5]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福州:福建科学 知道,只有明代京杭运河开通之后,鲁西地区几大水 技术出版社,1981. 次仓转运存储漕粮的格局形成之后才能满足此要 [6]施耐庵.水浒传[M].济南:齐鲁书社,1992. 求,也就是,《水浒传》成书只能是明代永乐、宣德年 [7]明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8]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之后。 [9]明会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0]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 参考文献: 印社,1990. [1]王僻.东都市略[M].济南:齐鲁书社,2000. [11]葛振家.崔溥《飘海录》译注[M].北京:线装书局,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O02 [3]大宋宣和遗事[M].黎烈文,标点.上海:商务印书 The Upper Limit of Completion Time of the Water Margin Defined by the Canal—region Economy in Shandong YAN Ting——l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Liaocheng Ulliversity,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 Abstract: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with various literary work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Song Jiang Uprising, the Water Margin had obvious changes:the scale was enlarged,and the way of rebel bandit fighting changed into building the base in Liangshan of Shandong.These changes correspondingly rgquired considerable material supply in the canal region.The uprising army raised 3 million dan of grain in a short time,which meant that the comple— tion time of the Water Margin 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prosperity of the canal region in Shandong.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hte canal region economy points to hte upper limit of the completion time of the Water Mar- gin,after Yongle Xuande of M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Water Margin;Song Jiang Uprising;scale;the canal region economy;writing time (责任编辑:王建) (上接第6O页) The Three Evidences of Shi Naian’S Hometown Baiju Township PU Yu——sheng (The Ofifce of Yanche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PC,Yancheng Jiangsu 224005,China) Abstract:The paper values oral transmission messages,combines written records,unearthed relics and oral literature,makes comprehensive,systematic and holographic considerations,CroSS checks and finaUy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Shi Naian’S hometown is Baiju Township,which is the historic fact and goes a step further in inter— preting the mysteries of Shi Naian.Meanwhile,the paper is critical of the false claims that Xinghua of Yancheng is Shi Naian’S hometown,and Da ̄ng built Shi Naian’S cemetery.It points out that the people who reject Baiju Township make some erro ̄out of lack of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one—sided ways. Key words: e Water Margin;the writer’S origin;Shi Naian of Baiju Township;the way of triple evidences (责任编辑:王建) 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