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丝气电立焊工艺焊缝成形研究

双丝气电立焊工艺焊缝成形研究

来源:华拓科技网
双丝气电立焊工艺焊缝成形研究

摘要:68mmEH40 钢板采用双丝气电立焊工艺进行焊接试验时,根部位置易出现未焊透缺陷,同时板厚中心位置出现夹渣、未熔合缺陷。本文通过分析根部间隙及马板厚度对焊缝背面成形的影响规律,发现背面成形宽度对根部间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装配采用的马板厚度不足时,根部间隙将发生明显收缩,从而导致背面无法焊透。同时,若正面焊丝在靠近板厚中心位置的停留时间太短,容易出现板厚中心夹渣、未熔合缺陷。

1、引言

随着公司进一步开发万箱级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型,舱口围区域高强度船用钢板将 越来越厚,采用传统的多层多道 CO2 焊接工艺,在质量和效率上远远不能满足公司批 量生产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要求。

采用能够承受 400-500KJ/cm 大热输入的大线能量钢板,配合双丝气电立焊技术, 可以实现 68mm 钢板的单道高效焊接,能够有效缩短超大厚度高强度钢板的焊接周期, 提高建造效率和质量。

本文采用宏观金相照片,观察焊缝截面的轮廓,并测量其成形尺寸,包括正面及背 面焊缝宽度等。通过对比不同焊接条件下的宏观照片,研究影响双丝气电立焊过程中, 根部间隙及马板厚度对背面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以及焊丝停留时间对板厚中心坡口熔 合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几个关键因素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并制定出相应对策, 可有效保证焊缝质量,有利于实现双丝气电自动立焊工艺的实船应用。

2、关键技术

双丝气电立焊时,两根焊丝的位置见图 1 所示。背面焊丝距离坡口根部 28-30mm, 有利于熔敷金属铺展过去熔化根部,实现焊缝反面成形;正面焊丝距离背面焊丝 20mm, 并向正面摆动 10-12mm,确保板厚中心的熔合及正面焊缝的成形。

当背面焊丝距离坡口根部太远时,根部位置温度太低,熔渣将在此析出,填满根部 间隙,阻碍焊缝反面成形。当背面焊丝距离坡口根部太近时,一方面喷嘴可能与坡口发 生导电,阻碍正常焊接,另一方面当喷嘴上粘附上熔渣时,可能因为间隙太小而阻碍行 走机构向上爬行。

坡口正面开口宽度较大,约 32-33mm,当坡口出现机加工误差时甚至能够达到36mm。为了实现板厚中心位置良好熔合,正面焊丝必须在靠近板厚中心的位置做适当 停留;为了保证正面坡口两侧熔合良好,焊丝必须向正面摆动 10-12mm 的距离,并在 距离正面 8-10mm 处做适当停留。摆动距离不能太小,太小则正面坡口边缘处温度太低, 析出熔渣阻碍焊缝与母材熔合;摆动距离太大,则正面焊丝与背面焊丝距离太远,板厚 中心温度不够,同样会导致未熔合缺陷。

正面铜滑块成形槽宽度为 43mm,太小则熔渣不易漏出,造成焊接过程不稳定;太 大则可能出现熔池塌陷,从滑块下端漏出,使得焊缝无法成形。

3、试验过程

试验分 A、B、C 三组进行(见表 1),其中 A 组改变坡口间隙,B 组改变背面安装 的马板厚度,C 组改变正面焊丝的停留时间。每组试验中只改变一个参数,分析各个参 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3.1A 组试验

对于常规焊接方法,根部间隙是保证背面焊透的主要因素。根部间隙太小,容易导 致未焊透;但根部间隙太大,则使得焊缝填充量大大增加,对于双丝气电立焊工艺,更 意味着焊接热输入大大增加,无法保证焊缝的力学性能。焊材厂家推荐的标准根部间隙 为 8mm,本组试验根据坡口间隙不同分为 A1、A2、A3 三次试验,其中 A1 中坡口间 隙为 7mm,A2 中坡口间隙为 8mm,A3 中坡口间隙为 9mm。

3.2B 组试验

焊接过程中采用合适的工装,通过增加结构的刚性,可有效防止焊接变形。造船厂 中针对对接焊缝,最常见的工装方法即采用马板进行装配,避免根部间隙收缩。常规单 丝气电立焊时,马板厚度为 10-15mm,安装间距为 250mm。本组试验中,B1 中采用 和常规单丝气电立焊时相同厚度的 13mm 马板装配,B2 采用较厚的 20mm 马板进行装 配。两次试验中马板的装配间隔保持一致,均为 250mm,一米长焊缝的背面共安装 3 块马板。

3.3C 组试验

为保证坡口两侧与焊缝熔合良好,正面焊丝必须沿板厚方向进行摆动。摆动时两端 的停留时间,不影响整体的焊接速度。但停留时间的长短,会不会影响板厚中心的熔合, 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C 组试验中根据正面焊丝停留时间不同,分为 C1、C2 两组。其 中 C1 中焊丝在靠近正面时停留 2S,在靠近背面时停留 1.5S;C2 中焊丝在靠近正面时 停留 1.2S,在靠近背面时停留 0.8S。

4、试验结果及分析

4.1A 组试验结果及分析

如图 3 所示,A1 中背面成形宽度为 12mm,A2 中背面成形宽度 15mm,A3 中背 面成形宽度 20mm。随着根部间隙的增大,铺展过来的熔融金属增多,传导过来的热量 同时增加,能够熔化更多的母材,导致背面成形宽度明显增加。

焊缝背面的成形宽度对根部间隙的变化非常敏感:根部间隙发生 1mm 的变化,可 能导致背面成形宽度变化 3-5mm。因此,焊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装配检查,确保根部间 隙在要求的范围之内。同时,本组试验也验证了——当根部间隙控制在标准间隙的± 1mm 以内,根部均能保证焊透,实现焊缝良好成形。

4.2B 组试验结果及分析

采用 13mm 马板装配时,根部间隙发生明显收缩,由 8mm 变为 4mm,反面无法 成形,同时在靠近根部位置出现未熔合现象。采用 20mm 马板装配时,有效防止了根部 间隙的收缩,反面成形良好,成形宽度 14mm。

常规单丝气电立焊只能焊接厚度在 30mm 以下的钢板,焊接热输入在 100-200KJ/cm;而双丝气电立焊能够焊接厚度为 50-68mm 的钢板,焊接热输入能够达 到 350-500KJ/cm,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相

差 2-3 倍。因此,两种不同工艺过程中,收 缩变形时产生的应力差别非常大。常规单丝气电立焊采用 10-15mm 的马板即可实现刚 性固定,防止收缩变形。而双丝气电立焊必须采用更厚的马板进行装配,才能避免根部 间隙发生明显收缩。

4.3C 组试验结果及分析

由图 8 中宏观照片可知,试验 C1 中焊缝与母材熔合良好;试验 C2 中由于停留时 间较短,在板厚中心位置出现了夹渣、未熔合现象。

当焊丝向正面摆动时,板厚中心位置的熔池温度下降,少量熔渣从坡口边缘析出。 当焊丝向中心位置摆动时,电弧无法直接熔化坡口两侧,只能通过停留一定时间,使得 中心位置的熔池温度升高,从而实现与坡口的良好熔合。若停留时间过短,积累的热量 不足,中心位置的熔池温度太低,坡口边缘的熔渣无法重新熔化,导致板厚中心坡口边 缘出现夹渣,无法与母材熔合良好。

因此,实际焊接过程中必须保证正面焊丝足够的停留时间,尤其摆动到靠近板厚中 心位置时,停留时间太短很容易导致板厚中心出现夹渣、未熔合缺陷。

5、结论

5.1双丝气电立焊时,背面焊缝成形宽度对根部间隙的变化非常敏感,随着间隙的 增大,成形宽度明显增加。

5.2根部间隙控制在 8±1mm 以内,均能实现背面焊缝良好成形。

5.3双丝气电立焊实际应用时,必须采用 20mm 以上的马板进行装配,避免焊接过 程中根部间隙发生明显收缩,导致焊缝背面无法成形。

5.4正面焊丝摆动过程中,尤其在靠近板厚中心位置时,必须保证足够的停留时间,以实现焊缝与母材的良好熔合,避免板厚中心出现夹渣、未熔合缺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