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

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

来源:华拓科技网
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

作者:程庭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20年第2期

程庭

【摘要】导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故事讲述式导入、诗词解析式导入、今昔对比式导入等有创意的导入方式,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为了使导入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匹配,教学进度快速推进,最终使学生获得历史学科综合素养,提出三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讲述式导入

老师不妨利用故事情节曲折、富有吸引力的特点,将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情境中。故事选择有一定方法和技巧。听完故事后,学生身心会在无形中受到感染,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自然也会牢牢抓住他们聆听的热情。故事讲述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聆听中获得基础知识,同时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故事讲述结束后,老师可以抛出一两个精简问题,让学生进行反思,升华思想认知。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远古的传说》时,老师由造人的传说进行导入:“大家知道女娲造人这个成语吗?你知道它具体讲了什么吗?”学生对这个成语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故事包含的具体内容他们还是比较模糊的。老师生动讲述,学生听得格外入神。听完后,学生纷纷感叹。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后,老师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这些传说带有很强的不确定因素,你认为这些故事可信吗?人类的起源到底如何?”老师趁热打铁,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二、诗词解析式导入

古典诗词与中国历史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是历史特殊的表现形式,它将景、人、事融为一体,反映当时社会背景、历史原貌,寓意深远。教学实践中,如果老师能够适时引入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学生想象力被激活,阅读欣赏力得到锻炼,历史领悟能力和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得到提升,导入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诗词解析式导入不仅能够助力历史课堂教学,还能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老师展示出杜牧的组诗作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探究、分解这首诗的内容。从这首诗中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统治者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生活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对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诗歌内容和主题,同时对引发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有了精准了解,抓取了知识学习的核心。课堂教学由被动讲授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今昔对比式导入

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关注力主要有15分钟,而课堂前五分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敏捷的时期。视觉感官体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良好激发效果。将文本中

某一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与当代社会的图片视频资料进行展示、对比,学生自然会对文本学习内容有直观的感知和判断。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时,老师没有直接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而是借助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阅读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后热血沸腾,情绪异常激动,都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时老师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签约视频资料。学生咬牙切齿,情绪迅速进入冰点。今昔对比式导入给学生视觉带来的体验是深刻的,在对比中,学生思维受到极大触动,切实感受到祖国强大的重要性,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自然快速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