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体设计
一、设计思路
按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参照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破学科性教学框架,建设行动体系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融入职业道德和先进企业文化;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过程。
(1)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相关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构建相应岗位群,分析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确定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和由低到高的多层次职业能力,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针对不同的能力层次进行能力分解,设计具有层次差别的工作任务,规划课程。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基础,为整个课程设计了若干个实际的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包含一个或几个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核心知识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采用学徒制的模式开展。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工作,直到完成任务,逐项掌握工作任务中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知识点。
(3)在实践教学中大力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二、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定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发动机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发动机的构造组成、工作过程、维护和故障排除知识,培养学生发动机维修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发动机行业专业技术岗位(发动机操作、发动机安装调试、发动机修理、发动机销售与售后服务等)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
(2)设计基本思路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设计,按照“岗位分析→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基本思路,内容设计结果见表1、表2。
表1 学习课程设计表
岗位分析 工作岗位 典型工作 1.发动机修理 2.底盘修理 学习 课程 汽 车 发 动 机 构 造 与 维 修 学习项目 学习项目一:汽车发动机总论 学习项目二: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三: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四:汽油机燃供系构造维修 学习项目五:柴油机燃供系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六:冷却系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七:润滑系的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八:发动机的装配、调整与磨合试验
表2 项目教学组织设计表
序号 1 汽车修理工 3.汽车电器修理 4.汽车钣金 5.汽车涂装 6.汽车检测 7.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 学习项目名称 学习项目一: 汽车发动机总论 学习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发动机总体构造与原理分析 任务二:发动机总体认识 任务一: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分析 任务二: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 任务三:曲轴飞轮组的检查和维修 学时 4 6 2 6 4 2 6 4 4 2 8 2 18 4 4 10 30 8 28 2 学习项目二: 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 任务四:气缸体、气缸盖的检查与维修 任务五:连杆的检验与校正 任务六:活塞组的检查与维修 任务七:气缸压力的测量 任务一: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分析 3 学习项目三: 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任务二:配气机构的拆装 任务三:气门间隙的检查和调整 任务四:气门与气门座的修理 4 学习项目四: 汽油机燃供系构造维修 任务一: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构造与维修分析 任务二:燃油喷射系统主要零部件拆装与检测
(电子喷射系) 任务三:燃油喷射系常用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 任务四:燃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 任务一:柴油机供给系构造与维修分析 6 6 10 4 6 6 4 4 6 2 4 6 2 4 6 2 30 5 学习项目五: 柴油机燃供系构造与维修 任务二:喷油器、喷油泵的拆装 任务三:喷油泵的检查与调试 任务四: 喷油器的检查与调试 任务五:柴油机供给系的维护 6 学习项目六: 冷却系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七: 润滑系的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八: 发动机装配、调整与磨合 任务一:冷却系构造与维修分析 任务二:冷却系的拆装、维修 任务一:润滑系构造与维修分析 任务二: 润滑系的拆装、维修 任务一:发动机装配、调试 任务二:发动机磨合 7 8 (3)能力训练设计
学生能力的训练,遵循由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的渐进过程,不同的项目训练,对能力的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见下表)。对于汽车发动机维修能力,还需要后续课程(包括汽车修理实训、岗位技能训练等)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课程衔接设计
课程先期课程、后续课程设计如下图。
四、课程细节设计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细节设计
学习课程:发动机维修 目标描述:(知识、技能和素质) 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2)掌握发动机部件的功用、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发动机零部件的耗损形式、原因、检测与维修方法。 (4)掌握发动机拆装、调试工艺知识。 (5)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保养知识。 (6)掌握发动机简单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技能目标 (1)能正确使用发动机维修常用工具、量具、检测仪器和仪表 (2)能识读发动机构造原理图,进行零部件损耗形式、原因分析 (3)熟悉发动机维修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4)能熟练拆装发动机总成、零部件,正确判定其工作、使用状况 (5)能对发动机常用零部件进行维修 (6)能正确评估待修发动机,制定发动机维修方案与计划 (7)能进行发动机的安装与调试 (8)能进行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现场教学法 3.六步教学法 4.项目教学法 5.案例分析法 6.讨论和练习 7.小组工作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逐渐养成认真严谨、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2)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树立的团结协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 教师需要的能力: 1.熟练操作多媒体的能力 2.组织教学的职业能力 3.熟练进行发动机维护和修理的能力 开设学年 基准学时 第二学年 130 主要教学内容: 学习项目一:汽车发动机总论 学习项目二: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三: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四:汽油机燃供系构造维修 学习项目五:柴油机燃供系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六:冷却系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七:润滑系的构造与维修 学习项目八:发动机的装配、调整与磨合试验 媒介: 1.教材 2.课件 3.视频文件 4.常用发动机5.常用拆装和检修工量具 6.实训用整车
五、课程实施设计
汽车发动机维修具体工作内容具有系统化特点,因此可以按照从整体认识——机构原理分析——耗损形式——耗损原因分析——检测——零部件修理——
总成组装——调试——启动验收的程序,逐一完成28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对每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按照下面的设计模式,进行设计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