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思政课爱国主义的培养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即为梳理热爱祖国并为之奋斗、崇尚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在新冠肺炎肆虐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意义,是指明学生思想道路的引路灯,更是有力的后盾和保证。在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我们也要转变新思维,根据国家和党提出的要求,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丰富教学对容、创新教育载体、强化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增强实效性。
关键词:新冠疫情;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全民族提高整体素质,是引导人们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工程,是在教育学习中,整合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有着非凡的基建和制度,迅速组织人力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立“发热门诊”、迅速隔离感染者、鼓励在线医疗、关闭学校、为隔离在家的人们配送医药和食物等。科学技术成防疫急先锋,救援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用于防疫。中国的学校停课不停学,数百万学生每天通过直播软件上课。疫情下的许多行业仍然保持繁荣,包括健身、厨艺和音乐等线上课堂。疫情如令,责任如山。在这场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战斗中,中国人民的团结信念和责任感令世界印象深刻。而在这场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战斗中,中国人民的团结信念和责任感令世界印象深刻,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体现。 因此,在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正是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针对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结合高校爱国主义的现状,作出改革与创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多方面大胆创新。
一、丰富的教学内容,厚植爱国精神
3月9日,“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刷爆了网络,通过视频的观看,揭示了脆弱的生命,只需要一些微生物就可以摧毁,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在灾难面前,没有人会说放弃。人们众志成城,以信念为铠甲,以双手为利刃,让残酷的病毒无处可遁,让世间充满爱。中国在疫情中的担当,不愧为大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身为一个中国人,相信每个人都感到骄傲自豪,同时,经过课堂的教学和普及,也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学习并掌握了预防措施。但是在面对这次考验,中国与他国的不同在于中国强大的凝聚力和万众一心,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魄力。娱乐可以停,社交可以停但是我们的生产不停,我们的医疗设施建设不停。除了千万建设者日夜不休建起“火雷神”,更有我们全社会上下一心抗击疫情。无数感人的事例在上演:“吹哨人”不怕压力提醒国人;万千医护人员共写“书”支援武汉;无名英雄们集财集物支援疫区;手书《送吾儿赴武汉战“疫”》引人落泪;“硬核隔离男孩”郭岳让人心生敬佩……沧海横流方显大国本色,大写的青春里写有大写的情怀!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通过这堂课,我们在感叹中国抗疫能力之强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和理解,在抗疫情的过程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何为灾难无情,多难兴邦,无数医护人员在前线用生命写下了书,无数家庭牺牲小我为了尽早让社会恢复正常。
这就是本节思政课的实效性,“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利用新冠肺炎的背景,充分结合疫情中我国的应对手段、处理机制、预防措施,增强了这节课的实效性。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进爱国情感。我们也可以多方面丰富爱国主义教学内容。 (一)充分利用传统爱国主义
我国有丰富的历史资源,通过对历史资源的整合,穿插爱国主义题材,利用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民族英雄和历史模范在我们国家历史中层出不穷,远有关羽、岳飞、文天祥,近有钱学森、董存瑞、黄继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忠也;为其信仰民族而死,幸也;宁舍生而求一死,勇也。用这三点来看,这种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旗帜。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认人的气节精神--这是人的价值所在。
回顾历史,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其中有天灾也有人祸,但是面对灾难时,无一例外的,都能激发出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无穷的斗争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就像红色歌曲一直用其丰富的内涵和高亢的曲律来反应的艰辛,战斗年代的不放弃、刻苦奋斗的精神,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渴望取得成就以及对美好生活希冀的向往,一曲曲高亢的歌声,一首首婉转的旋律,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了课堂的内容。 (二)利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在我国建设70年以来,许许多多的事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涌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走出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港澳回归,一雪百年耻辱;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亚洲投行,由中国主导,打破日本美国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对亚洲基建方面的垄断;杭州G20峰会,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版TPP;上合组织,亚洲版的小北约;东盟+3,中国与东盟的对话窗口;非洲论坛,中国开拓非洲的急先锋。这些成绩离不开在国家背后默默付出的辛勤劳动者们,像“两弹一星”功勋群体,袁隆平院士,王泽山院士,钟南山院士等等,他们与我们的时代接近,或正处于这个时代,带给我们无数的震撼和激动,用他们作为先进事迹材料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更加容易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更为自觉地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就像新冠肺炎,这次的战斗也让我们明白了诸多道理,认识到了很多之前忽略的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多难兴邦”。多难兴邦一词出自《左传》----“或多难以固起土,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正是由于无数的英雄怀揣着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幸福生活才到来。 二、创新教育载体,砥砺强国之志
新的教育载体,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对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理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学模式开展过程总是通过谈话、开会、办班、理论作为载体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免会因为单调的形势而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效率低下,新形势下,教育手段不断创新改革,全方位多角度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新模式的爱国主义教学,使学生时刻感受祖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为了使祖国更加富强而自身所必须要付出的努力。
(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中,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来提升学生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这也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有着巨大的作用。校园文化中,可以利用在空白的墙壁中绘画爱国主义宣传海报,或者英雄的光辉事迹,在宣传栏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者事迹进行公开报导,在“润物细无声”的模式下,悄然间给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加强了防范意识。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是学校办学精神和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二)跟进新时代脚步,在与网络时代并进的过程中,利用网络作为媒介,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办法。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新冠疫情肆虐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来势汹汹,给我们的生活都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但是,这次的疫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去学习前辈这种处变不惊,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另外,还要学会如何做好防护措施:第一,尽量不出门,如果必须去公共场所记得佩戴口罩;第二,要经常洗手,第三,不要过度疲劳,这样会降低免疫力。
正在所谓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时刻,我们不能亲临主战场,但我们能坚持在大战中坚定信心、不负韶华。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速度之快,威力之猛,使得世界不断聚焦中国防控疫情的成功经验,认为中国采取“最勇敢、最灵活和最积极的”严格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战“疫”的速度、决心和力度是世界的榜样,是世界学习的对象。 3月9日的思政课就充分利用在这个背景下,看完这个全国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后,一定会注意疫情,增强疫情意识,“我们”虽然不能“亲近战场”但是我们永远是国家、武汉、的后勤
(三)再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产生和学生的共鸣,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支出在与,让学生更好的在可以感受到的氛围中去体会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对情感的熏陶。寻访名人故居、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都可以迸发爱国主义情怀。
三、增强爱国教育,实践报国之行
在教育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的教育中,要引导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变为实现的报国主义情怀,这才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种转化过程需要经历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明确自身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认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鼓励学生将理想和抱负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努力奋斗。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有丝毫松懈,围绕当前我们国家主体,通过不断丰富的教育,切实增进爱国情感和树立强国之心,才能实践报国之行。 参考文献
[1]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J].王洪波.??中国高等教育.?2019(11)
[2]高校思政课积极应对疫情的有效对策[N].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4-02(005)10]
[3]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重庆部分高校为例证分析[J].朱海嘉.??黑河学刊.?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