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温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浙江省温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来源:华拓科技网


浙江省温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运用 (共4题;共23分)

1. (10分) (2018九上·北京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家训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①________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家训在中国源远流长。据《史记》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以自身经历来告诫他为人为官的准则。从此,周公训子便成为一段中国家训文化中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③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训,如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朱伯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当念物力维艰”等等。它们感召来者,②________后人。

④近年来,随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凝聚祖先智慧的家训,又重新在子孙后代的耳畔响起。以吴越钱氏为例,近年已经恢复了祭祖时恭诵《钱氏家训》的仪式。为了便于今人记诵,古老的《钱氏家训》采用了新的形式,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章。个人章强调“【甲】”;家庭章强调“【乙】”;社会章强调“【丙】”;国家章强调“【丁】”。

⑤在今天,那些千古流传、有广泛影响的优秀家训已经远远超出了“家”的范畴,成为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1) 对文中划线字读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感召(zhāo) “仪式”中的“式”字笔顺,第二画是“横” B . 感召(zhào) “仪式”中的“式”字笔顺,第二画是“斜钩” C . 感召(zhāo) “仪式”中的“式”字笔顺,第二画是“斜钩” D . 感召(zhào) “仪式”中的“式”字笔顺,第二画是“横” (2) 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置业 滋养 B . 治业 滋养 C . 置业 滋润 D . 治业 滋润

(3) 下列词语中的“就”与“就封”一词中的“就”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就业 B . 持就火炀之 C . 功成名就

第 1 页 共 13 页

D . 瞬息可就

(4) 依据文段,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②“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③“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④“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③②①④

(5) 《钱氏家训》中,“家庭章”和下列《论语》中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 A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B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C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D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8分) (2017·濮阳模拟) 古诗文默写。 ①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李煜《相见欢》)

③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与首句“单车”相呼应,将万里行程用寥寥数语轻轻带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希望重获重用,效力疆场的愿望。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委婉表达自己希望重新被朝廷起用的愿望。

3. (3分) (2014·吉林) 在“毕业季•赠送经典图书”活动中,同学们以书赠友,表达祝福。你认为哪部名著可以浸润人生,滋养心灵,值得送给好友。请写出书名,作者,并结合相关情节写出赠送理由。

①书名:《________》 ②作者:________

③相关情节及赠送理由:________。

4. (2分)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快乐是顺其自然的事。

第 2 页 共 13 页

②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别人更加喜欢自己。 ③另一种方式是在别人身上寻找优点而不是缺点。

④如今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与他人的和睦相处是可以创造快乐的。

⑤一种方式就是不要自私,不要期望任何事情都符合自己的方式,不要奢求拥有太多。 A . ①②③⑤④ B . ①③②⑤④ C . ①④②⑤③ D . ①④②③⑤

二、 名著阅读 (共2题;共6分)

5. (2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C .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 .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6. (4分) (2018九上·成都开学考) 名著阅读。

牛汉曾这样评价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聂华苓也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1) 我们所学的《我爱这土地》就选自《艾青诗选》。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 .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 阅读《树》,回答问题。

第 3 页 共 13 页

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下列关于上面的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树”象征着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于敌人的威逼利诱,顽强抗争,紧密团结在一起的者们。他们正如诗中的“树”——虽“彼此孤离地兀立着”,但“ 在看不见的深处 /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B . 这首诗热情赞美了者的刚正不屈,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心系祖国的精神,鼓舞着人们肩负起解救国家的重任。

C . 写法上,这首诗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地面上树的间隔,地面下根的纠缠,这更体现了者们在敌人的威胁下不出卖同伴,他们的心紧密相连。

D . 本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者的神态与行为,如“兀立”“伸长”“纠缠”等词语。

三、 文学作品阅读 (共1题;共22分)

7. (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特殊的圣诞礼物 〔美〕赛珍珠

1圣诞节前夜,鲍勃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第二天要干的事。他家里并不富裕,过圣诞节最使他高兴的,就是吃火鸡和母亲做的馅饼。他姐姐每年都要缝制一些圣诞礼物,而父母总给他买些他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一本书什么的。而他呢,也总是把零用钱攒起来,给他们每个人都买份礼物。

2他很爱他的父亲,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这让他感到很失落。他想,这个圣诞节他就十五岁了,该送给父亲一份更好的礼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老是到商店里去给他买条普通的领带。他侧身躺在阁楼的床上,眼睛望着窗外,心里琢磨着。3记得小时候父亲告诉过他,耶稣是在牲口棚里诞生的。还说牧师和圣人来到牲口棚,给人们带来了圣诞礼物。想到这,他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在牲口棚里送给爸爸一件特殊的礼物呢?我可以早早起床,悄悄地去牛棚里,一个人给牛添草加料,把奶挤了,并将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爸爸进去挤奶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干完了。这不就是给父亲的最好礼物吗?他凝望着满天的星斗,不觉得.意.地笑了。

4这一夜,他醒了好多次,每次都要擦根火柴,借着火光看他那只旧表。

5凌晨两点半他就起了床,悄悄下楼,轻轻拉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向牛棚。牛棚里,一头奶牛睡眼惺忪地望着他,显出惊奇的样子,好像在说:“你好早啊!”

6过去,他从来没有独自挤过奶,现在觉得似乎要做一件极不简单的事。他开始干起来:给牛添草加料,挤奶,接着打扫牛棚……诸事完成后,他便小心翼翼地关上牛棚的门。

7回到房间,他一看表,离四点只差5分钟了。他赶紧脱掉衣服,跳上床,像地鼠一样钻进被窝,用被子捂住头,尽力控制自己激动的喘息声,生怕父亲听见。这时,房门开了。

第 4 页 共 13 页

8“鲍勃,”父亲的声音,“虽然是圣诞节,但我们也得起来干活啊,孩子。” 9“好——吧——”他故意装作还没睡醒的样子。 10“那我先去了,我得把事情先干起来。”

11门关上了。他仍躺在床上,忍不住笑出了声,想到等一会父亲就会明白一切时,他的心跳得都快蹦出来了。 12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接着门开了。 13“鲍勃!” 14“嗯,爸爸——”

15“你这小鬼,”父亲激动得话也被哽住了,“你这家伙骗了我,是不是?” 16“这是给您的圣诞节礼物,爸爸!我爱您!”

17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双臂在他的后背上下抚摸着,滚烫的泪水滴到了他的面颊上。 18“我也爱你!孩子,我真谢谢你!再没人比这干得更棒了!”

19那一瞬间,他心里猛然一暖,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原来爱是需要表达的!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赛珍珠,美国作家,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

“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2)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不觉得意地笑了。________ (2)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________ (3)

选文第②段中说“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读完文章,请说说父亲是否意识到了他的爱,并简述理由。 (4)

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5)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四、 非文学作品阅读 (共1题;共6分)

8. (6分) (2016·桂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能没有家 梁衡

①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

第 5 页 共 13 页

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②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大人是以牺牲自己的心态来呵护孩子,就像一只老母鸡硬是要用自己的体温把一颗冰冷的蛋焐成一只小鸡,并且一直保护到它。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A)……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的缺点了。因身份不便,顾虑太多。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③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B)

④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C)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育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⑤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虽然,曾有志士仁人说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语,但那是特殊情况,甘愿牺牲小家为了天下人都能有一个安定的家。辛亥烈士林觉民牺牲前在其著名的《与妻书》中说:“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赵一曼烈士对儿子说:“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祖国而牺牲的。”乱世舍小家是为救国家;盛世则要思和小家而固大家。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当年林则徐说,烟若不禁,将无可充之银,无可征之丁。现在如果都由这样的家庭组成社会,国家将无可育之才、可用之才。社会要增加多少本该可以在家庭圈子里消化的矛盾。《西厢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则为天下计,愿情缘血缘总相续,小家大家皆欢喜。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 B . 人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第 6 页 共 13 页

C .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 盛世则要思和小家而固大家。 (2)

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一句采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 B . 第②③段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C . 第④段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补充论述,与②③段构成因果关系。 D . 第⑤段划线的“最基本”一词删掉后,不影响观点的准确表述。 (3)

下列事实论据放在原文中哪一处最恰当( )

球王贝利少年吸烟时,被父亲发现,但父亲没打骂孩子,而是好朋友间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直到许多年后,贝利向人反省说,当时要是父亲狠狠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由此可见,家人对孩子的尊重和开导,对于他的成长,以及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A . (A)处 B . (B)处 C . (C)处 D . (D)处。

五、 古诗阅读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3·义乌)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 ,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1)

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10. (13分) (2019九上·江油开学考) 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第 7 页 共 13 页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yì)]埋葬。

(1)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B . 往之女家 为之出涕 C . 以君之力 或掖之以归 D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与负其尸瘗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 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________,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②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 之?兹命也,奚惧。”’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

(4) 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第 8 页 共 13 页

七、 写作 (共2题;共10分)

11. (5分) 同学们可就与我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12. (5分) (2017九上·吴兴期末) 阅读下面写作邀请函。请你参加此次活动,并按要求作文(注: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信息的校名、人名等)。

第 9 页 共 13 页

一、 积累运用 (共4题;共23分)

1-1、 1-2、 1-3、 1-4、 1-5、

2-1、3-1

第 10 页 共 13 页

4-1、

二、 名著阅读 (共2题;共6分)

5-1、 6-1、 6-2、

三、 文学作品阅读 (共1题;共22分)

7-1、7-2

7-3

7-4

7-5、

四、 非文学作品阅读 (共1题;共6分)

8-1、 8-2、 8-3、

五、 古诗阅读 (共1题;共10分)

9-1、9-2、

第 11 页 共 13 页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10-1、 10-2

10-3、10-4

七、 写作 (共2题;共10分)

11-1

第 12 页 共 13 页

12-1、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