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赵进美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

赵进美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1期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O.1 2o12年2月 Journal of Xiamen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 Feb.2012 赵进美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 王小舒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赵进关是明清之际山左诗坛的重要作家,入清前后的诗歌创作差异很大,从悲天悯人走向 清真绝俗。他的诗歌史观和创作理论有另q于七子派和派,独具一格,对王士旗的神韵说发生了影响。 [关键词]赵进美;山左诗坛;王士旗;神韵说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22(2012)01—0054—06 明清之际,对山左诗坛发生重要影响并取得 清止,赵振业第四子。进美幼具夙慧,读书有神 较大成就的家族有两个,一是新城王家,另一就 解,负“圣童”之目。l7岁时乡试第一,四年 是博山赵家,新城和博山相隔很近,属于近邻。 后成进士,与父亲赵振业成进士仅隔十五年。初 两家交往密切,世代联姻。根据明清之际诗歌演 授行人,奉使湖北、江西,值甲申之变,曾侨居 变轨迹来看,博山赵氏与新城王氏可称为山左诗 金陵一带,乱定后北归。顺治二年,清廷招揽人 坛两个关键性的环节,他们彼此衔接,互相影 才,召授赵进美太常寺博士,十年累迁至礼科左 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搞清楚两家在明清之交的 给事中。后来又出任江西、广东、陕西、福建等 互动关系,就抓住了山左诗坛风气转变的枢纽。 地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康熙二十三年65岁时 一、悲天悯人和忧患情怀 致仕归里。著有《入燕》、《放吟》、《南征》、 博山赵家从第九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时值 《燕市》、《西征》、《楚役》、《白鹭》、《江粤》 明末,晚于新城的王家、淄川的高家和淄川的毕 等诗集,还有词一卷,散曲一卷, 《瑶台梦》、 家,故宋粥的《山左明诗钞》未收博山赵氏成 《立地成佛》两个剧本及各体文章数十篇。后经 员的作品。然而,赵氏作家却后来居上,入清后 作者删选,合为《清止阁集》二十卷,其中诗 超过了高氏和毕氏。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钞》 四卷,合1470首;词、散曲与戏曲为一卷。作 收录博山赵氏三代作家十人的作品,其中赵进美 为山左著名作家,赵进美“与莱阳姜如须 收163首,赵执信收69首,皆属重量级作家。 (垓)、宋荔裳(琬),桐城方密之(以智),华 博山赵氏从事创作以外,还进行诗歌理论方面的 亭陈卧子(子龙),以诗名雄视南北”[1133。 研究,故能在山左独树一帜。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山左出了一批重要诗 明清之交,第十代的赵进美尤其值得关注。 人,赵进美是其中之一。王士稹在《古夫于亭 赵进美(1620—1692),字嶷叔,一字韫退,号 杂录》中曾指出:“吾乡风雅,明季最盛”,“淄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王小舒(1953一),男,上海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之际山左诗人家族群体研究”(项目批准号:08BZW040)。 ・54・ 第1期 王小舒:赵进美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 胱,走山水田园一路。另一位山左诗人田雯的看 法与王士稹小异,认为赵进美前期师法王、孟为 川高珩葱佩,益都孙廷铨道相,赵进美韫退,章 丘张光启元明,新城徐夜东痴辈,皆自成 家。”-2J4朗 这些作家里面,有的入清前就去世了, 如王士稹叔祖王象艮、王象明、王象春,以及宋 玉、毕自严等人,还有一些人清后仍健在,但他 主,入清后转而宗法南朝: “前此矜王、孟一 路,于兹凌鲍、谢而上。”(《中大夫福建提刑按 察使司按察使清止赵公墓碑》) 】卷三十三究竟谁的 说法更符合事实呢?必须依据作品来作判断。 们的集子却很少收明代的作品,原因颇复杂。赵 进美与他们不同,他比高珩小八岁,但《清止 阁诗集》前二卷却收了明崇祯十三年至明亡五 现存的《清止阁集》只收录了作者崇祯十三 年以后的作品,也就是说,此集的明代诗作是作 年间的作品,近800首,数量与人清后大体相 者二十至二十五岁间创作的(明亡时赵进美25 当,且略多于清作,这是耐人寻味的。 岁),故“童年华艳”的说法难以验证。从此集 明清鼎革是一场历史浩劫,史学上有“天 来看,明代的诗作主要是记叙作者出使湖北、江 崩地解”之说。在文学领域,这场动荡也是风 西以及滞留吴中期间的经历。客观地讲,确有师 气变化的转折点,作家的创作心态、审美趣味及 法王、孟特别是二谢的作品,也即描摹山水之诗, 由此带来的风格转移均与文学风气的嬗变相关。 但数量并不大,绝非主流,王士稹显然夸大了这 赵进美作为颇负声名的诗人,其创作兼跨两朝, 个部分。该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描写明末社会现 他前后期之间有没有变化,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状的作品,包括乐府古题在内,不少还构成了组 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诗的形式。比如《途中杂感》八首、《禁旅》四 赵进美的侄孙赵执信曾评价叔祖之诗,认 首、《将发郧中言怀》四首、《阵云》四首、《有 为:“初,公(赵进美)童年为诗,颇好华艳, 感》四首、《春怀》六首、《卧病》四首、《城望》 登第后,诗友渐摩,遂践信阳(何景明)、历下 三首等。这里顺带提及,沈德潜的《国朝诗别裁 (李攀龙)之庭。辇下十年,两奉使出,赠答游 集》卷二收入赵进美的《冬日田家二首》,其实 览之篇,类为作者所推。江广之间,不废撰述。 作于明末崇祯年间,属于误收。这组诗共五首, 所著《清止阁集》若干卷,久行于世。关西以 以表现农民的生活艰辛为主。总之,这一时期关 后,著作稍倦。”(《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 注生活、贴近社会是赵进美创作的主流,并非以 察使先叔祖韫退赵公暨元配张淑任合葬行 山水隐居为主。此处引五首以示: 实》) J4。 对此,王士稹另有一种说法,他在为 犹自叹劳薪,含声谁敢陈。催科畏吏议,弥 赵进美撰写墓志铭时指出:“公少为诗,清真绝 盗怨时贫。疾病皆人子,驰驱恃大臣。悲歌对夕 俗,得王、孟之趣。使江西时,尤刻意二谢。其 照,飘飒远游巾。(《途中杂感》其四) 《放吟》一卷,皆乐府诗。丁明末造,多悲天悯 栖迟调战马,歌舞息危城。野哭旌旗色,贼 人之思,顾盼跌宕,不主故常,有邯郸生天人之 闻将佐名。居民怨岁俭,天子望功成。雨暗悲风 叹。丙戌后,官京师,与龚芝麓尚书、曹秋岳侍 急,凄凄浈水声。(《禁旅》其三) 郎倡和,一变而高华,尚声调;然《梨花》、 郧子一丸地,被兵十载余。其中最骁腾,受 《枫叶》诸篇,风致不减青丘、海叟。《使楚》 抚忽若愚。微言不敢争,我势犹能驱。匹马历艰 一集,尤为艺林所贵重。江西以往,浮湛监司者 危,夜雪凝眉须。孤城戈戟内,远近半丘墟。士 积三十年。公既倦游,而笔墨亦奇减。”(《诰授 骄将律衰,指顾如笞奴。乙卯革贼来,慷慨励车 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清止赵公墓志 徒。邀击多杀伤,老弱为我俘。贼遁兵亦去,驱 铭》)[212194王士稹的看法与赵执信差别较大,赵 驰日月殊。以此数胜卒,一旦歌朱儒。郧人独小 执信认为叔祖少年诗风华艳,登第后改宗前后七 康。出入荷镰锄。远臣易得罪,执事诚难诬。但 子,其后没有变化。王士稹却认为赵进美少年师 忧贼未平,长令气不舒。食禄二十年,臣罪何时 法王维、孟浩然,以后扩及南朝的谢灵运、谢 无。(《将发郧中言怀》其二) .55・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经 大江两岸多菰芦,干戈满眼舟楫孤。茫茫烟 这个问题,他在一首诗中说:“稼穑随时得,诗 水数千里,飘然荆楚来三吴。他乡岂必尽乐国, 书因事通。”(《兄弟子侄集饮》)意思是讲,如 世乱未敢辞驰驱。万事忧虞何日定,此时去往安 同庄稼随季节变换而成熟一样,忧患的时代加上 可图。悲歌旅食自激烈,遥望鸟道空崎岖。犹思 南北闯荡的经历乃是领悟创作三昧的关键。换句 故里若夙昔,能无归志徒踟蹰。千家开门城郭 话说,即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我们由此可 静,纵横白骨填路衢。女墙日落暗风起,鸣噪唯 以推测,作者在集子里之所以没有删去这些作 见鸢与鸟。到处泉源通涧户,至今石裂清沙枯。 品,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飞蝗蔽天耕牛死,瘠地不得伸勤劬。故人家居独 二、难喻其心和语超韵远 良苦,萧条十口愁妻孥。交游僮仆俱足累,食贫 那么,入清后,作者的创作有没有发生变化 恐与常时殊。君有双亲皆七十,晨昏劝餐以为 呢?对此,不妨来看作者本人的说法。他在 娱。折腰束带焉能惜,年来斗米如量珠。嗟予三 《燕市集》和《西征集》的小序中说:“予以乙 匝绕庭树。支离风雨羁长途。溪边林下可高卧, 酉(顺治二年)冬入春明,意忽忽,欲尽弃笔 安得浊酒相劳为。(《寄孙义侣》) 砚事,而羁身薄禄,倏复十年。其间或迫于赠 纷纷蛾贼尽鸱扬,极目中原鼙鼓傍。烽照东 答,或触于游眺,或良辰入怀,或深居永念,楮 征连雨雪,春来北地尚冰霜。莫因仆鼓趋乾祜, 墨在前,复不能自已。破笥败叶,积而成帙。以 喜见凭轩受鬼章。嵩祝满庭虎稽首,朱铙从此愿 岁计之,较乙酉前所存,十未及半矣。工拙固勿 频张。(《春怀》其三) 论也,然则古人以文章篇什名一世而垂于后者, 上引这些作品逼真地描写了明王朝走向崩溃 岂非以地与时哉?” “若予者,心不能亮其迹, 过程中破败惨烈的景象,作者的笔端触及到社会 言不能喻其心,特以蛩蚓之习,遽难尽废,且近 各个层面,有军的揭竿蜂起,官军的仓促对 愧伯敬矣,乃欲上求之古人《三百篇》,吾知其 阵,纪律的瓦解,黎民百姓的尸骨遍野,自 志疏而无所当也。” J卷 从这段序文来看,作者 然灾害的频繁发作,农村经济的普遍凋敝,食品 对人清后的创作是不满意的,这种不满,主要不 的奇缺,米价的飞涨等等。在记叙这些境况时, 在于工拙与否,而在诗歌未能吐露心声,没有反 诗人带着强烈的忧患情怀,并未置身世外。他使 映时代真实的状况和面貌。 用的固然是古代语词,未用流行的口语,但由于 我们大体上可将作者入清后的创作分为前后 真情的投入和逼真的描写,读者还是能感受到惨 两段,前段即京师做官的十年,后段是南北任职 痛不堪的现实。前引王士稹的话中有“丁明末 时期。对于前段,作者尤为不满,即所谓“迫 造,多悲天悯人之思,顾盼跌宕,不主故常” 于赠答”、“心不能亮其迹”之类。对此,王士 等语,其实指的就是这类作品,而它们却不能归 稹也曾指出:“丙戌(顺治三年)后,(赵进美) 于“清真绝俗”一类。同样,说这些作品效仿 官京师,与龚芝麓、曹秋岳侍郎诸公倡和,一变 前后七子, “践信阳、历下之庭”,也不妥当。 而高华,尚声调。”王士稹所谓的变高华、尚声 七子派的弊病在于模拟古人,格套化,诗歌面貌 调,其实是含蓄批评作者有台阁体味道。京师生 与时代氛围严重不符,赵进美的作品不是如此, 活单调枯燥,脱离基层社会,官场应酬又多,所 他并未盲目追随前后七子派。所以上述二家的讲 以诗中真情较少,套话频繁,这是时代和作者身 法都不正确。 份变化后,创作上的一种变异。 赵进美明末的作品实际上更多是学习和借鉴 作者在京师的唱和对象,包括龚鼎孳、曹 了杜甫。无论结构、语句还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溶、陈之遴、高珩、孙廷铨、宋琬等人,和作者 作者受杜诗的启发显而易见。那么,为何一个二 一样,都是两朝为官的士人。赵进美本人属传统 十岁出头的青年作家能够突破当时模拟诗风的樊 道德观念的信守者,对于出仕清朝他内心是存有 篱,写出如此成熟的作品呢?作者本人也反思了 悔恨的,一方面愧对前朝 另一方面,也愧对坚 ・56・ 第1期 王小舒:赵进美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 持反清复明事业的遗民人士。这种心态,其实龚 峰转苍翠,远林逾沃若。幽馆澄夕霏,闲阶生红 鼎孳、曹溶、高珩等人也不同程度存在,但大家 药。斜日见帆影,高枕来鸟雀。(《汉口》) 讳莫如深。赵进美与高珩关系密切,唱和也最 水天泛遥角,伫立更夷犹。露下洞庭叶,寒 多,故作品中或有这层意思的表达。试举一首: 生鄂渚秋。碧云凝薄暮,芳芷隔中洲。仿佛灵风 猎猎寒沙昼欲昏,纷纷画角晚仍繁。城边日 起,婵娟不可求。(《雨》) 落分尧甸,塞外山来绕蓟门。不少探丸趁暮发, 上面两首诗均引自《楚役集》,相较而言,此集 虚传屠狗至今存。独余海上田横客。犹自悲歌忆 佳作多一些,王士稹所谓“《使楚》一集,尤为 旧恩。(《冬日感兴寄葱佩二首》其一) 艺林所贵重”。前一首五古明显效法谢灵运,后 这首作品不知何故居然被保留下来,未曾删去。 一首五律则学习孟浩然,同时也有近似徐祯卿 虽然此作全用典故,但用得过于明显,仍然触目 处。它们艺术上不可谓不圆熟,然而仿效痕迹较 而惊心。诗人从遗民作家、反清志士的行为联想 重,个性特点不很突出。此外,这些作品与时代 到自身,“探丸”“屠狗”者至今尚存,海上田 生活的距离也比较遥远了。 横客犹忆旧恩,那么庙堂之上的自己呢?其悔恨 三、诗歌史观对神韵说的影响 自责是不言而喻的。 赵进美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 还有一首被诗坛盛赞的咏梨花之作,现引于下: 诗歌理论方面也有相当的建树。王士稹的《岁 暮烟无语更依依,清影含春望欲稀。疏近锁 暮怀人绝句》组诗中专门有一首论及赵进美: 窗留月照,寒垂网户见莺飞。共停阙外青丝骑, 风尘憔悴赵黄门,岭表迁移役梦魂。昨见端 细舞灯前白贮衣。莫向后庭歌玉树,故宫风雨已 州书一纸,说诗真欲到河源。 全非。(《窗下梨花》其二) 此诗作于顺治十八年,当时赵进美任职广东布政 此题一共两首,这是第二首。卢见曾《国朝山 司参政,王诗中提到的端州即今天的广东肇庆市。 左诗钞》、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均收入此 所谓“端州书一纸”,应该就是《清止阁集》所 作。沈德潜评论云:“起结最佳,语超而韵远。” 收的《题阮亭近集》一文,它是赵进美为王士稹 沈氏点出了此作的诗眼。的确,作品的开头和结 诗集题写的一篇序文。作者在文中明确说,自己 尾含蓄但真挚地表达了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悲 “去国万里,踯躅僻壤”, “婆娑瘴乡,意兴都 伤。某种程度上,它和王士稹的《秋柳四章》 尽”,与王士稹诗中描述的情况完全相符。在此文 异曲而同工。王士稹对赵进美的京师创作虽有微 中,赵进美概要地申述了自己的诗学观,顺带论 词,但于此作却加以肯定,云: “然《梨花》、 及明末清初的多位诗人。现摘录于下: 《枫叶》诸篇,风致不减青丘、海叟。”当然, 夫人赋形造物,五官四肢位置皆同,而妍媸 这是有原因的。 各别、性灵各具。今有人于此,欲颠倒五官四肢 后期南北宦游阶段,作者描摹山水的作品骤 之位置。自为新奇,不可也。若谓位置同而妍媸 然增多,王士稹、田雯所说的王、孟之趣、二谢 无异貌,性灵无异用,亦不可也。诗文千秋之 之辞,至此终于落到实处。可以说,作者这个时 事,彼门户相角,议论相胜,徒自苦耳。黠者矜 段实现了从关注社会人生向观赏自然山水的转 独运,庸者逐余波,其失一也。时名易袭,论定 变。作者在后期足迹遍及南北,创作了《西 难掩。自明季能成一家言者,推而至于泰始、黄 征》、《楚役》、《白鹭》、《江粤》等诗集,艺术 初,初离合异同大概可见。近世、竞陵排击 风格也随各地自然景观的特点而有所变化。这里 历下(李攀龙)、琅琊(王世贞)不遗余力,虞 引其两首: 山(钱谦益)指摘并及何(何景明)、李(梦 我行忽一方,乡思日契阔。驰驱非不劳,往 阳),几于棘干骂座。然杜少陵诗中大成,而推 者已成昨。依然名都会,山川气参错。代鼓何填 服六朝、唐初人不容于口;自今视之,六朝、唐 填,笙簧亦间作。秋风动江汉,清影涵城郭。近 初人何如少陵?、竞陵、虞山著作俱在,又 ・57・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芷 何如北地、信阳、历下、琅琊乎?此语独可与吾 贻上道,亦愿与贻上共勉之。 这段文字中,赵进美批评了两种倾向,一种颠倒 位置,自为新奇;另一种追逐余波,平庸守旧。 作者以为,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其实前一种, 作者指的就是明末的派和竟陵派,后一种则 是包括边贡、李攀龙在内的前后七子派。作者于 文中还对明代的文坛风气进行了抨击,认为心平 气和、取人之长才是正确的态度,门户之见、党 同伐异无益文坛,害人害己。这篇文章可视作赵 进美对明末清初诗坛的整体估价和判断,他既反 对、竟陵抛开古人的做法,也不赞成前后七 子摹古模拟的一套,赵进美的主张是:继承传统 法则,追求个性面貌。这应被视作对复古派理论 的一种修正和调整。 这篇序文写作于顺治十八年,当时作者42 岁,在京师已获得相当声誉。而王士稹仅28岁, 还是初露头角的青年,他们属于两代作家。淄川 赵家和新城王家本为联姻关系,赵、王二人在文 学上一直保持着交流,赵执信所谓“累世交契, 周旋最久”(《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先叔祖韫 退赵公暨元配张淑人合葬行实》)[3]483。这篇文 章体现了前辈作家对晚辈诗人的提携和关怀。王 士稹称赵进美“说诗真欲到河源”,意即论诗深 刻透彻,直溯源头,可见已接受、认同了赵进美 的观点。此后,王士稹对明清诗坛的若干看法, 其实就包含了赵进美的思想影响。 赵进美对王士稹的启示其实还不止于此。顺 治十五年,即上文写作的前三年,赵进美在一篇 自序里,提出了正面的诗学理念,摘引如下: 予尝取古今论诗之合者,于宋得严沧浪,明 得徐昌谷、王元美,严不具论,昌谷最称深造, 然所自为不过愧其言者十可五六,元美十可三四 止矣。夫格律严而境地狭,拟议盛而性情薄,虽 作者亦病之。至于放意背驰,侏儒嘈滥,以棘晦 为超逸,以疏佻为亮节,又下不足道矣。或者雌 黄异调,讪讦先哲,足未履门阀而历数曲室之 藏,甚非修士所乐闻也。夫众乐殊音。而竹不掩 丝,宫不病征,八方殊语,而闽越粤燕秦未尝不 通舟车,而洽友朋之宴笑也。陶谢不必为潘陆, ・58. 李杜不必为王骆,君子泯其同而慎其异,斯可 矣。(《自序》,《清止阁集》卷一) 上引序文里面,作者提到了三位诗论家,宋代的 严羽、明代的徐祯卿和王世贞,此三位诗评家 中,两位是前后七子派的核心人物:徐祯卿为前 七子之一,王世贞则是后七子的领袖。严羽属宋 代人,但严羽首次提出了“以盛唐为法”的观 点,对明代的复古派影响很大。作者肯定的这三 人应属于七子派系统的理论家。 但是情况并不那么简单。严羽虽然推崇盛 唐,却主张学习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一支, 从而提出了“兴趣”、“妙悟”的观点,与格调 说存在差异。徐祯卿著有《谈艺录》,强调诗人 的情愫和灵感,提出“情无定位,触感而兴, 既动于中,必形于声”,“盖因情以发气,因气 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 也”(《谈艺录》)[612177。这些论述与李梦阳的格 调说也有所不同。王世贞是继李攀龙以后的后七 子领袖,中年受徐祯卿等人影响,观念亦有所转 变,著《艺苑卮言》,对七子派原先的格调说做 了一定调整,指出: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 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艺苑卮言》) ]4加 意即格调当本于才思,艺术 形式必须为情感内涵服务,不能本末倒置。如 此,三人串连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线索,表达了 和格调理论有所偏离的诗学观。假如我们考虑到 赵进美本人的创作情况,就更能理解,作者是如 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格调樊篱、避免模拟的,他 的理论和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当然,正 如赵进美批评徐祯卿和王世贞时说的那样,理论 上意识到的东西,不一定创作就能够做到,“过 愧其言”是正常的,作者批评徐祯卿和王世贞, 其实也暗中表白了自己。 这篇序文,王士稹肯定是看过的,他不仅通 读了赵进美的诗文集,而且还作过评论。有意思 的是,王士稹晚年在谈及古人诗论时,说法与赵 氏的观点十分接近: 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 话、徐祯卿《谈艺录》。 (下转第63页) 第1期 贺琴:王士禄著述新考 (上接第58页) 奔州《艺苑卮言》,品骘极当,独嫌其党同 能就几乎变成了必然。 类,稍乖公允耳。 J4巧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便可以推测,王士 赵、王二人的理论之间似存在着某种联系。众 稹认定赵进美诗“清真绝俗,得王、孟之趣” 所周知,王士稹的神韵说渊源多端,吸纳颇 就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即有意夸大这个方面,以 广,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传统诗歌理论的综 此强调自己和赵进美创作的一致性,从而张大康 合与集成。说王氏理论直接源自赵进美,显然 熙朝的神韵诗风。如此说来,赵进美和王士稹, 不对;但说二人间存在某种联系,却完全可 从创作到理论,就存在着一种前后交接的关系, 能。特别是考虑到赵王两家的关系,以及赵进 这种交接是在顺治后至康熙初完成的,正代表了 美创作从社会人生向自然山水的转移,这种可 山左诗歌风气的转移。 [参考文献] [1]王培苟.乡园忆旧录[M].济南:齐鲁书社,1993. [2]王士稹.王士稹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赵执信.赵执信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3. [4]田雯.古欢堂集[M].四库全书本. [5]赵进美.清止阁集[M].清初钞本. [6]徐祯卿.明诗话全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曾垂超]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