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艺术教育

略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艺术教育

来源:华拓科技网


略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

毕凤霞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科学与人文学院 261011

摘要: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中影响最大、文化含量最密集、地域风格最丰富、艺术形式和载体最有中国特色、最具世界价值的艺术品种。木版年画是中国“年文化”的产物, 承载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以一种质朴、直观的审美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我国年画艺术中是影响最大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杨家埠 木版年画 艺术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三大民间年画的之一,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构图、造型、线条、色彩和人文思想情感而驰名中外。木版年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承载着中华民俗文化各个方面的形象资料,所画的题材内容都是社会民俗风情,世态百相,犹如民俗文化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图画词典,包括了中国社会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以文化含量密集、地域风格突出、艺术形式和载体多样而著称的艺术品种,尤其在清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成就为明代年画所不及,为后世年画所仰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一,文化含量密集。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寓意、造型等,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意识。杨家埠木版年画不仅讲究画面的气派、完整,还讲究“有看头”和可读性,在这一张张年画和珍贵古老的画版里留下了农耕时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清晰投影和真实写照,显示了华夏子孙对世界、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隐藏在其背后悠久的传统文化痕迹。

第二,艺术形式和载体多样。

民间美术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是大众的,也是通俗的,它使用的艺术语言,都是便于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形象,形式美,感情真。它不搞戏墨自娱,也不搞自我表现,更不是画画让人们猜谜语,而是直截了当地给人们心灵上以满足,祝愿人们美满幸福,鼓励人们不断进取。表现形式和载体的多样化,使杨家埠木版年画成为具有无限生命力和最受人们欢迎,并且拥有最多用户与观众的画种,是其他文人画和传统绘画所无法企及的。

第三,作品主题鲜明。

一是吉祥的主题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吉祥的心理根深蒂固,杨家埠木版年画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到表现手法均以表示吉祥增殖、纳福驱邪为其最基本功能,题材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丰富,把人们朴素的思想情感与祈求,通过年画这一特定的“语言”表达出来,书画结合,让人一目了然。二是教化作用。除了劝农篇、劝孝篇等题材的年画,杨家埠艺人还创作了大量时事、政治题材的木版年画,这在中国木版年画发展史上形成了一大时代特色。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发生极大变化,国内的农民和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中,反映民族垂危,呼唤国人发奋图强、力御外侮的时事政治和现实生活的作品相继出现,如《炮打日本鬼》、《火轮船》、《慈禧太后逃长安》等作品,都是抵御外侮、歌颂辛亥,反映重大社会变革的木版年画,像这种具有时代气息和历史意义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社会价值。

第四,审美情趣宏大。

一是古朴稚拙。杨家埠木版年画采用虚实相间的浪漫手法,夸张变形的人物、饰物造型及绚丽多彩的色调,构成了杨家埠年画古朴稚拙浑然真趣的典雅美。木版年画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木版年画讲究大画面大布局,以大为美。不仅讲究画面的气派、完整,还讲究“有看头”和可读性。对于民间美术的造型,人们往往用缺乏技术或尚欠成熟的概括能力来加以解释,其实这些风格往往是由那些具有悠久传统的手工工艺经过长期锤炼逐渐形成的,是由这些手工艺所锻炼出来的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和手工的熟练技巧所创造的。二是喜庆吉祥,对称和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吉祥的心理根深蒂固,吉祥是各地木版年画表现的主题,人们把这种朴素的思想情感与祈求,通过木版年画这一特定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到表现手法均以表示吉祥、纳福驱邪为其最基本功能,使年画成为具有无限生命力和最受人们欢迎、拥有最多用户与观众的画种,中国木版年画的题材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丰富。这与土生土长的地域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杨家埠木版年画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也是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典型的古典审美特征。三是象征寓意。在杨家埠年画作品中都能找到寓意于形,借音达意的特点,这种审美情趣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构成许多寓意、象征的艺术语言,它的对象是中国封建社会愚民统治下的农民,他们没有文化,更加乐于接受,从而扩大了它的市场,对年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程式化的工艺特点。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实际反映着一种文化认识,这种文化认识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内涵的。民间工艺都有一套固定的工艺流程和传统,民间艺人非常重视恪守它的程式化,有些近乎于对仪式的崇拜与遵从,绝不敢随意减省。他们相信工艺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它们之间的顺序都是神圣不可更动的,是师傅传下来的规矩,是保证手艺不走样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的模式和规范,显示了黄河流域劳动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取舍,是考察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第六,地域风格突出。

杨家埠村位于寒亭西南两公里,到目前为止,有80余户,320余人从事年画生产,年产年画近两千万张,属于鲁文化。鲁文化对中原地带黄河流域有很广泛的渗透,这种文化渗透沉淀在中原地区的民俗风情中,因此黄河流域民间习俗大同小异,粗狂奔放、热烈豪爽,它的自然、纯朴、厚重构成了中原地带黄河流域的基本民俗特征。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受皇帝酷爱戏曲的影响,民间年画开始描绘戏曲内容。自此潍坊杨家埠等地先后都以戏曲人物作题材,刻印了许多不同剧种、不同表情动作的精彩戏曲年画,这在中国木版年画发展史上形成了一大时代特色。一张张年画中气象万千的形态构造,为我们解读某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确凿的答案和证据。

结语

杨家埠民间年画,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商品。在这一张张年画和珍贵古老的画版里留下了农耕时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清晰投影和真实写照。我们和历史的距离通过一张张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夸张朴实的年画,一块块珍贵而古老的画版而走得这么近。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及收藏爱好者等,几乎所有领域的人们都能寻到自己需求的珍宝,找到独特的体悟和惊喜,一张张年画中气象万千的形态构造,为我们解读某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确凿的答案和证据。不但对研究中国年画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画及民俗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纂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齐鲁书社,1993年

2. 潍坊杨家埠年画研究所《潍坊木版年画史料拾零》,美术研究,1984年(2)。

3.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4. 钟敬文 《民俗文化学》,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

5. 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

6.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7.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8. 郑金兰 《杨家埠年画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9. 张殿英《杨家埠木版年画》,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 1990 年。

毕凤霞: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大学艺术文献与艺术史硕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