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猪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猪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来源:华拓科技网
猪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作者:李广善,李广泽,李广华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20年第18期

李广善,李广泽,李广华

(江西省瑞昌市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九江 332200)

摘要:猪肉作为常见的肉类畜产品,必须做好生猪养殖工作,保证生猪养殖中的常见疫病防治工作质量,有利于提高猪肉产量及品质。但是,由于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也让猪类疫病的防治难度极大提升。该文结合猪类疾病的发生原因,制定提高疫病防治水平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生猪养殖;猪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0.18.037

Causes and Control of Swine Disease

Li Guangshan,Li Guangze,Li Guanghua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Ruichang City,Jiangxi Province,Jiujiang 332200,China)

Abstract:Pork,as a common meat and animal products,must do a good job in pig breeding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mmon diseases in pig breeding.However,as the scale of pig breeding continues to expand,so tha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ig diseases greatly increased difficulties.Based on the causes of swine diseases,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formulated.

Key words:pig breeding,causes of pig disease,control measures

0 引言

目前,生猪养殖已经成为畜牧业中比较主要的产业,而我国生猪养殖业中猪病发生的主要特点在于常见疫病的非典型化,临床症状更加复杂,同时还存在新病毒细菌引起的新型疫病。因此必须研究常见猪类疫病的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防治。

1 发生原因

1.1 养殖方式不先进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生猪养殖,还沿用传统的散养方式,这种散养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不符合目前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要求。养殖观念不能及时转变,技术力量不到位,养殖区域设施设备过于简陋,都极大损害生猪的生长环境,养殖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不到位,消毒不彻底,很难满足防治疫病的基本标准。

1.2 防疫工作不到位

许多养殖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兽医基础培训,在进行免疫操作时,存在操作不符合规范性要求的问题,如接种疫苗时疫苗施用量缺乏科学依据、免疫时间间隔过长、免疫程序存在漏洞。另外,在接种疫苗时没有保证良好的消毒处理,都会严重影响最终的免疫效果。

1.3 疫苗运输、保管不当

在疫苗运输与保管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妥善的保护,很可能造成对疫苗质量的影响,通常疫苗的贩售都需要具备国家提供的资质证明,对疫苗的存放、运输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在猪类疫病的防治工作中,许多疫苗的销售商都不具备相应的经营资格,这些不具备经营资格的销售商没有掌握疫苗运输、保存的专业常识,这都是造成疫苗效价降低、疫苗失效的主要原因。

1.4 免疫抑制问题

部分猪类疫病具有较长潜伏期,或者会让患病个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血液虫病、寄生虫病等,患有这些疾病的病猪个体,接受疫苗的接种,疫苗接种效果难以保证,自身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标准,疫苗接种的抗体高度维持时间会相应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到强毒侵袭,会极容易感染相应的疾病。另外,在生猪饲养中,养殖人员盲目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猪类疫病,也会让生猪个体耐药性提升,进而导致猪群免疫力的下降,不仅会降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也会减少生猪体内的益生菌数量,进而引起大规模的疫病感染,加大对疫病的治疗难度。此外,饲料中微量元素超标的问题,如果猪饲料中铜、砷等元素过量超标,会加大猪的消化系统负担,比较严重时还会造成猪胃部的充血与出血,消化系统的损伤会为一些寄生虫提供良好的定植环境,同时也降低了猪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极大降低猪的免疫力,提高患病的可能[1]。

1.5 药物使用缺乏科学依据

近年,在猪类疫病的防治工作中,盲目用药的现象比较严重,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药物的使用不规范,对疫病的药物治疗缺乏针对性,不仅降低了药物的疗效,也可能引起药物中毒问题,如有喹乙醇、磺胺类药物、马杜拉霉素中毒等问题。在没有理论支持的基础上,胡乱使用药物,会让病原菌逐渐形成耐药性,也可能造成病毒、病原菌的变异,进而为后续的疫病防治工作带来较大阻碍。

1.6 生猪养殖管理工作不规范

在生猪养殖中,部分养殖户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从不正规的渠道引入种猪、仔猪,甚至在疫区采买种猪、仔猪,造成疫病通过引种传播给猪群。一些养殖户在进行公猪的配种操作时,没有做好配种环境的消毒处理,没有及时淘汰老弱的种公猪,一些种公猪还携带有病原菌,进而让疾病通过交配传染给了母猪,再经过母体传染给幼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种植人员没有做好对猪舍环境的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及保暖工作,造成猪舍内部环境十分恶劣,同时也给疫病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部分养殖人员没有科学的控制生猪的饲养密度,都让疫病更加容易传播。

2 防治措施

2.1 加大猪病防治工作资金投入

为更好地达到防治猪类疫病的目标,在开展猪类疫病防治工作时,当地应提高对猪类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度,加大资金投入,为猪类疫病防治工作建设基层兽医队伍,确保计划免疫、强直免疫等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另外要加强对疫苗市场的监管,加大冷链建设,通过设

置统一疫苗销售点的方式,让养殖户能获得更加更加安全、放心的高质量疫苗,在兽药市场监管工作中,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处力度。

2.2 保证规模养猪科学规范性

通过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转变传统的粗放散养方式,可以为猪类疫病的防控工作创造良好基础条件,但是开展规模化生猪养殖时,也必须对规模化猪场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工作。在为猪场选址时,必须要考虑猪场建设区域的地形及地理环境因素,猪场必须远离居住点、城市及工业区,尽量选择给排水条件较好的地点,选择向阳背风的区域建设猪舍,有利于获得更好的采光与通风效果,同时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好排泄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做好饲养场外围区域的隔离设施建设,避免外来生物进入养殖场区。在饲养管理中,应遵循自繁自养的原则,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控制饲养密度,有助于避免引种或外来动物携带病原菌传播给猪群,也能让猪群获得较好的生活环境。在投喂饲料前,必须对饲料槽、饮水槽进行清洗,通过高温蒸煮的方式对饲料槽、饮水槽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饲料的良好品质与配比合理性,保证饮水洁净。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要做好猪舍内部的保暖及定时通风换气工作,在温度较高的夏季,要做好猪舍内部的防暑降温工作,同时悬挂灭虫灯,避免蚊虫携带病原菌传播给猪群。做好猪舍周边及内部区域的灭鼠工作,使用灭鼠药剂时,应将灭鼠药剂布置在猪群接触不到的地点,能达到阻断猪类疾病传播途径的防治目的[2]。

2.3 保证良好的疫苗接种质量

在生猪养殖中,应根据当地猪类疫病的发生规律,每年做好相应的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前,必须检查疫苗状态,保证疫苗的良好效价,按照疫苗的使用标准控制疫苗剂量,确保良好的接种效果。对存在寄生虫感染或其他疾病的病猪个体,必须先进行有效治疗、驱虫,确保病猪已完全康复,再进行疫苗的接种,这样能让疫苗接种达到预期效果。在疫苗接种环节,还应加入抗体监测体系,完善疫苗接种的流程,做好接种后接种质量的验收,有利于减少猪类疫病的发生[3]。

2.4 确保药物治疗科学规范性

为避免发生猪群耐药性的提升,在药物治疗、药物预防工作中,养殖人员必须在科学理论的依据下,先做好对疾病的诊断工作,再根据疾病的具体种类,给予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物治疗工作中必须严格禁止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应专业的兽医医师指导下进行,不仅可以保证猪群较高的机体免疫力,也能达到提高治愈效率,发挥药物最大功效的积极效果。

3 结束语

在猪类疫病的防治工作中,经常发生疫苗接种失败的问题,疫病的发生提升了生产成本,极大浪费生产资源,不利于产业发展,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加强饲养场区的日常管理。

参考文献

[1] 郑淑化,高晓歌.浅析夏季猪病多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6):133.

[2] 李乐.高温季节猪病多发的原因分析及对应防治措施探究[J].猪业科学,2016,33(7):139-140.

[3] 周泽喜.猪病防治难原因及措施探讨[J].猪业观察,2019(6):45-46.

作者简介:李广善(1965-),男,江西瑞昌人,助理畜牧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禽生产及疾病防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