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士学位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以内蒙古清水河县为例
专 业: 小学教育(语文与社会) 年 级: 2011级 - 姓 名: 杨艳芬 学 号: 20111105008 - 指导教师: 王昕
2015年5月5日
目 录
1
-1-
- !
一、小学生阅读习惯概述………………………………………………4 二﹑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及问题……………………………………4 (一)部分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4 (二)少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较低……………………………………5 (三)一些家长轻视阅读习惯的培养…………………………………5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6 (一)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指导…………6 (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完成教师的阅读任务…………8 (三)加强家校联系,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9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0
浅谈小学语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2
-2-
- !
——以内蒙古清水河县为例
【内容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为了取得更高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学生通常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加强阅读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以及增加阅读数量。论文针结合清水河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探究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针对性的看法和意见。论文的目的在于让教师们提高认识,进一步意识到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学会更多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切实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为今后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主要是指人类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手段之一。一个人若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大量研究证明,已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远远高于从不阅读的学生。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过:“要养成每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几年后思想上将大有长进。”因此西方各国都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早已用立法的方式,将培养儿童阅读能力法律化,致力于保护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权利。
我国因为种种原因,阅读习惯的培养一直被忽视。可自从新课标改革以来,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篇论文则针对以上问题对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 小学生阅读习惯概述
阅读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阅读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一种自动化动作、行为方式和反映倾向,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观念的养成,是整个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的角色异常重要,他们的教育关系着学生的一生。
3
-3-
- !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课程是整个学科课程的基础,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最新编订的《语文课程标准》[1]就已明确表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指出:学生应该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145万字以上。
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其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手段之一,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阅读习惯的观察,来初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字词积累情况。因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极其重要,既能让人能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更能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应当在小学启蒙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论文我结合了自己的实习经历以及国培时期的所见所闻,以我的家乡—清水河县为例,一一列举我所发现的种种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自己对阅读习惯的看法与建议。
二、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及问题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基础阶段,而阅读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关系到以后的成长发展需要。本论文主要针对清水河县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角度,系统的展现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针对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
清水河县属于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无论是从硬件的配套设施还是从软件的教育资源而言,都落后于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部分教师的学历仍然是中专或大专文凭,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学培训,对于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的把握主要来源于常年教学习得的经验。这样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教学方法老套守旧,缺乏时代的活力,很难吸引新时代的小学生。更有教师认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无赶紧要,最重要的还是关于知识的传授,因而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敷衍了事,缺乏关注;没有关注,也就没有了动力和监督,
4
-4-
- !
学生也就更加冷淡,长此以往,不良的习惯也逐渐产生。 (二)少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较低
我在清水河县第三小学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且很多学生读过书后,什么印象也没有,更别提有所收获;他们通常面临的问题是:不会记,不会说,不会画,更不会思考。
最让人忧心的是学生的课外书籍,不是一些情节离奇、刺激又富有幻想的卡通书或图画书,要么就是一些粗糙、牵强又荒谬的脑筋急转弯或笑话书,可更多的是一些家长强制性购买的工具类的辅佐籍书籍[2]。而一些以文字为主的童话故事、寓言和散文等,家长与教师则束之高阁,弃之如敝屐,但这些书籍通常是学生喜欢的书籍。家长乃至老师过分干预学生的选择,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了他们不爱读书,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为应试教育教育依旧存在,父母便强行霸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让其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和加强班。同时,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急功近利的家长们又给学生布置额外的作业与习题,就是这小山一样的作业,不仅剥夺了学生仅有的一点自由时间,而且也侵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导致他们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读过像样的纯文学书籍,阅读的数量也比较低。 (三)一些家长轻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清水河县的家长大多以务农放牧为生,或外出打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平时就疏于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只将管教子女的希望寄托于家中老人或教师,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爱护,更别提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认为学生不能读所谓的‘闲书’,怕孩子学坏,对于阅读更是置之不理,甚至还是行‘棒杀’;也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没用,还不如学习一门手艺牢靠。种种理念的灌输致使学生从观念上就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更不可能学好。
三、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时段,是整个学业的基础阶段,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在此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也要让他们掌握阅读的一些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牢牢做到这些,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学重
5
-5-
- !
点,不但能夯实基本教学,而且也可以为学生自主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写作的素材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受益匪浅。
然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生理发展都不成熟,自控力、辩解力都不完善,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难度,也存在诸多的。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一个逐步培养,逐渐领悟、吸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而家长也应发挥其领导带头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只有他们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学生才会更加用心、努力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长此以往,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指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作为教育者,需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指导和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及根据教育目标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这一本质特征和职业职责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就想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教师的课内教学起着巩固和升华的作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很多的小学生对名家名著知之甚少,有的学生虽然知道书名,但是却不了解内容,还有的学生连书名都不知道,可是他们对一些漫画、武侠与港台言情小说却如数家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名家名著作品,让学生们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优美的,引导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去读这些好书,多读书,提高阅读的气氛。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6
-6-
- !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智力同时成长发展的阶段,情感的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良好的朗读更容易动摇学生的心灵,同样,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不仅能听到不正确的读音和生硬不通的句子,可以及时的纠正过来,而且还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感情的表达,并且朗诵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 3.锻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即平常所说的看在眼里,读在嘴里,记到心里,也就是每读一句要看清字,读准音,熟记内容,从而启发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具体操作如下[3]: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包括对文中语句的质疑、人物肖像的质疑、情节安排的质疑以及故事背景的质疑,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文字内容描写的景象,但前提是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感悟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既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让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更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得到启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考。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能力,做到读、写相结合,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教学收集大量的素材。 4.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要想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营造相应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从而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无意识的活动变成有意识的行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行动来营造读书氛围。例如:一是利用班级班板报的形式张贴各种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二是开展各式各样的关于阅读的班会活动;三是在班级中设立读书角,提供
7
-7-
- !
多种好书。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渐渐地把阅读当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5.教师应及时学习并实践新的教学观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工作,并强调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而这些重要的文件对于实际教育工作有计划和引导的作用,尤其是对一线工作的教师而言,是其重要的‘路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有义务的学习相关的教学观念,并将这些策略及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完成教师的阅读任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对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活动的影响,反而是积极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并将教师的教学内容积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1. 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
小学生因为识字水平较低,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翻阅各种工具书,而有的学生却懒得去做,往往是猜字猜意思,这种习惯非常不好。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掌握使用各种工具书,让学生多于字典、词典打交道,从小养成使用词典、字典的好习惯。这样做不仅能避免学生读书不认真的毛病,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加速学生字、词的积累,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 2.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在读书过程中,学生如果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做:一重点的词句画圈,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二关键性的词句用点指出,一般情况下用在需要记住或注意的地方;三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应及时向教师请教,切记吃“夹生饭”,一定要弄到明白为止。
8
-8-
- !
3. 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一个人是否自学,能否以顽强毅力坚持自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且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基础性知识。要想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掌握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自学当中获得,尤其是阅读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自学。因此,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努力扩充自己的阅读量,并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
对于学生自学,我们应该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书籍,教师只需在旁边稍稍提点。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俩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学生之间在智力发展、性格特点、阅读理解能力、意志品质上也层次不齐,如果按照“一刀切”的方式来解决,势必将打击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样教师也可以暗中观察孩子的阅读方式,一旦发现不对,立即纠正;也要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欣赏,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择书籍,阅读书籍,品味书籍。有时,我们也可以相互交流心得,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加强家校联系,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清水河县属于落后地区,想要彻底消除落后的观念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应积极向家长传播先进的教学与思想观念,并及时发现学生与家长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如果可以的话,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家访,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与意识。同样,学校应定期的举办有关阅读的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家长应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能以老办法教育管理学生,更不能轻易听信‘读书无用论’,而唆使自己的孩子退学。更不能扼杀学生对阅读的体验与感受,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理解予以指责;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及感受,呵护他们的阅读兴趣,宽容地对待他们的每一个选择,并努力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兴趣。
总 结
通过上面的陈述,我们清楚的明白,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因为阅读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同时可以锻炼小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
9
-9-
- !
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改变阅读的教学观念,提高阅读的教学意识,而且更应该在阅读方面多留心,多指导;且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做到直接、有效、科学。
学生家长则是课外阅读的主要监督者,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但是也不能过分干预学生的选择,更不能遏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别一味盯着成绩不放手,要给与他们一定程度的自由,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中的作用。家长与教师一定要齐心协力,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世界与情感需求,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激发并呵护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鼓励他们要坚持下去,最终能要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之受益终生。
注 释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庞作涓.浅谈小学中年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东北师范大学,2010,第三页 [3]曹忠华.让“培养阅读习惯”成为教师的课堂自觉[J].2009年12期
参考文献
[1]杜祥培.教育与人的发展[M].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年版 [7]顾团.中国中小教育网[J].新浪博客,2013年
10
-10-
- !
[8]邓文秋 李天英.爱上阅读[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