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盛开的菊花第一课时

盛开的菊花第一课时

来源:华拓科技网
盛开的菊花(第一课时)

——六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

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奚水英

一、教学分析 1、教材说明(自编教材)

金秋时节,学校总会组织孩子们去公园郊游,公园里婀娜多姿、争奇斗艳的菊花,总是吸引着众多孩子的目光,盛开的菊花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而大自然,大社会正是我们的活教材,这种天然的资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表现,为此我设计了《盛开的菊花》(平面线条泥塑)这一课。 2、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为中高年级准备的教材,我在六年级进行尝试。因为本篇教材主要的操作技能是“搓长”。经过多年的训练,六年级的孩子们双手协调能力大大提高了;对于“团圆”、“搓长”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已经掌握的比较熟练;而且孩子们已经能够看懂简单的步骤图并进行模仿操作了;能力强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画面布置;但对于彩泥量的把握还有点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将《盛开的菊花》这美丽的画面用彩泥大胆的表现出来。 3、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学习,体验快乐。为此,根据学生能力,我将学生分成3组:

A组: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看步骤图完成菊花的制作,自由的创作; B组:在教师引领下,能看懂制作工序图并讨论完成菊花的制作; C组:教师辅助下完成美丽的画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重难点突破

本课的重点主要把握彩泥的量,完成动态不一的“菊花图”。由于大部份学生对量的把握还不准确,在重难点的突破中,除了运用“操作步骤图”外,我首先采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把握彩泥的量(如:乒乓球大小、酒酿小园子大小)。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身体器官—与自己的手指作比较(如:自己的手指长短的花瓣、手掌长短的茎等作比较)。

5、采用的教学模式

1)审美与思维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画面欣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展开合理想象——运用美术技能,表现优美的画面——调动眼、口、手、脑多感官参与,发展思维。 2)鼓励学生勇敢尝试,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强的孩子看图自学并能关心帮助自己的同

伴,能力稍弱的孩子在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辅助下完成教学内容,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教学。 6、教学评价策略

以“成功”为导向,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目的是增加学生之间互动,学会交流,并且通过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了解他人的长处,对菊花的表现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7、课程设计思路 1)欣赏美

随着幽雅的音乐,孩子们走进美工室,迎接他们的是“梅花、兰花、竹子、菊花”四幅美丽的画面,在音乐声中,他们细细的欣赏、交流看到的美丽画面,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我认识的菊花”名称等等。(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从“画面—音乐”,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舒展心情;让孩子们深入了解菊花的形态,为制作做铺垫) 2)表现美

A、初步感知:首先运用多媒体,让孩子们一起欣赏、讨论“菊花制作步骤图”,在初步的浏览中感知菊花的整作过程(PPT演示)

花的制作:画出花芯---制作线条形的花瓣---围绕花芯摆放

茎的制作:“乒乓球”般绿色泥团一块(因为孩子们对量的把握度不够,所以采用生活中的形状,加以理解,下面的“酒酿小园子”等都是对量的把握作提示)---搓长---摆放

叶子的制作:方法1)“酒酿小园子”般大小的圆形—搓长---两端连接---安放 方法2)“酒酿小园子”般大小的圆形—搓成水滴状—摆放—用手指一端拉长。 B、分组制作(由于班级孩子个体差异,我将班级孩子分为3组,A组学生能力较强,他们的动作较快,能够看图制作,我就让他们一边看文本步骤图一边制作;B组学生则跟着老师的统一节奏完成,在操作中教师重点把握C组的同学,因为他们的能力相对薄弱,需要教师动作的支持。) 3)分享美

A、分享同伴的美丽作品(学生作品的展示):通过互评,创设同伴之间互相欣赏、取长补短机会,进而对不同形态菊花的表现形式能够进一步的了解。

B、分享高年级同学的作品:在完成线条泥塑《盛开的菊花》后,为了更广泛的拓展思维,我出示了“块面菊花”图以及“纸艺菊花图”,让孩子们了解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制作菊花,也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菊花,说出1-2种菊花的名称

2、巩固“搓长”的美术技能并进行“组合”,完成“菊花”的制作。 3、通过看步骤图,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菊花的泥塑制作过程中 4、在探讨、交流中完成“菊花”平面泥塑 5、体验成功的喜悦

6、欣赏秋天的菊花,热爱大自然并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分层目标:

A层:能够看步骤图完成菊花的制作;

B层:在教师引导下,能看懂制作工序图并完成菊花的制作;

C层:能够完成“搓长”的技能并在同伴、教师辅助下完成菊花的制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泥工表现美丽的菊花 教学难点:

把握花瓣、茎的的粗细和长短

三、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菊花》课件、PPT电子教材、各色彩泥、印章、各色底版纸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预设 播放音乐《心静如水》 1、PPT播放菊花、梅花、兰花、竹子的实物图片与中国画图片相比较 学生活动预设 倾听、欣赏 欣赏——联想 说出对应图片的名称 (梅花、兰花、竹子、菊花) 设计意图 欣赏入手,牵引学习《盛开的菊花》,回忆看到过的这些花。 观察菊花的特征,了解盛开菊花的特征,激发思维,为大胆而合理制作作铺垫。 2、媒体播放:《菊花》的各种图片 4、引题:今天我们一起学着制作《盛开的菊花》 5、出示范例 说出1-2朵菊花的名称 观摩欣赏 二、明确任务,引导制作 (一)了解步骤,探索方法 (二)难点突破(围绕花心制作菊花) (三)小结“基本部分” 1、播放PPT整作步骤图 了解菊花制作的基本过程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了解制作的过程,帮助同学形成概念,为A层完成作品建立信心 借助PPT解读分析步骤图 1)“花芯”制作 2)“花瓣”制作: 3)“茎”的制作 在纸的上部随意画一个小圆作为花心 1)搓出长条(手指长短)方法: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团圆---搓长 2)顶端稍卷曲(象拐杖、象数字“9”等) 3)将长条卷曲部位朝外,放置在圆形花心的外围 同,在制作上进行分层教学,让能力强的A组孩子学会看图制作并尝试进行画面的完善; B组孩子看PPT与老师、同伴一起边讨论边完成菊花的制作搓长,比较(小拇指般粗细,巴掌长) (要求下同) C层:完成搓长技能,在对应的位置放置对应形状的彩泥(要求下同) 选择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交流或点评 根据其他同学的作品对比自己作业作初步调整 发挥同伴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模仿学习,“取长补短” “叶子”制作 (四)完善画面 方法1:长圆形—压扁—拉长; 方法2:小拇指般长条,连接2端。 自由选择方法 鼓励主动、大胆表现画面 三、展示交流,欣赏分享 (出示学生作品) 引导:哪朵菊花最特别?特别在哪里? 最喜欢那幅画?为什么? 评价说出菊花的色彩美、形态美,也可以自我评价 通过互评,创设同伴之间互相欣赏、取长补短机会,进而对不同形态菊花的表现形式能够进一步的了解。 四、课后延伸,引导有目的进行创作 1、出示块面形状的菊花范例; 2、纸艺菊花的作品 学生欣赏作品,自由点评 教师将高年级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