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
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 李丹丹
学习目标:
1. 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把握文章结合实例深入分析的妙处。
3.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发现著名山水诗的绝妙意境,尝试自主鉴赏山水诗。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核心概念的内涵,了解“景”“情”“意境”“意境”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2.学习文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理解实例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体会深入分析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文艺论文《山水画的意境》。 首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既然是文艺论文,按照表达方式来划分它属于议论文,大家还没有读文章,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标题。这个题目是不是论点?
解析:不是,只是话题,说明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与“山水画的意境”相关的问题。
二、走近“山水”
1.简析山水画及其审美特征 那么,什么是山水画呢? 课件展示山水画的概念。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大家欣赏过山水画吗?山水画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自由谈感受。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介绍,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
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画山水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二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艺术的高格品位。 可见,意境对山水画至关重要。 2.欣赏,谈感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两幅,并请同学来说说感受。 课件展示:李可染《万山红遍》和《漓江胜景图》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这两幅画是中国近代杰出画家李可染的代表作品,他师承名家,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弟子。
三、析读文本 (一)揣读文章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在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笔记整理的。大家来推测一下,这样一位颇有水平的大家,他来讲“山水画的意境”,会讲什么?会怎么讲呢?(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发言,教师板录。 预设: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为什么要在山水画中创设意境
怎么样让山水画有意境 山水画中意境有什么作用 ……
(二)验证推测,析“意境”
带着对文章的好奇和期待,我们走进文本,看看这篇整理后的文艺论文,是不是和我们的推测一样。
1、自读感知
请大家先拿出那一张小纸。《山水画的意境》(理论分析版)
先标一下自然段,然后读文章,验证推测,看看哪些内容相契合,哪些不一样。拿起笔,勾画提示性语句和关键内容。完成阅读之后,准备自己的分享发言内容。不要无事可做。
参考句式:文章第 段,写 。(根据需要适当展开分析)
2、分享发现 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
A.第1段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板书:开门见山,明确观点。提醒学生勾画、记笔记)
B.第2段写什么是意境。(板书:是什么) 追问1:什么是意境? 补充资料:
在最初发表此文时,之前的“编者按”中说:“这次讲课只是一般谈谈;……限于时间,未及很好的斟酌、修改、补充,更深入地探讨山水画意境的问题,尚有待日后专题研究。”
大家不必纠结这个解释是否严谨。
这之后,李可染又写过一篇《谈学山水画》的文章,对“意境”问题有些新的论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
这个定义更为准确、完善。山水画是要借景传情的。 追问2:还没有同学想分析一下这一段的内容。 “为什么”突破——补充语句
这一段只是在解释山水画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道题。 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C.第3、4段写古诗借景抒情,强调“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是紧承着第2段进行的分析。
D.第5段写“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第6、7、8段对其展开具体论述。(板书:怎么样)
追问1:李可染认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两个“要”:一要深刻认识对象,二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追问2:能结合内容说说具体应该怎么做吗? 预设:第6段第二句话“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追问3:你是怎么样快速找到的?(基本相同的文字提示) 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补充
预设:第7段第二句“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的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调整句式,但仍然有明显的提示词)
第8段“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对比体会:
第5、6、7、8段是一个整体,论述关于意境获得的问题。老师对大家刚才所找的关键句做了整合。
课件展示语段(一)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这样只摆要点的写法好不好呢?我们来看原文,做一下比较。 课件展示语段(二)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预设:课文有衔接性的分析语,不突兀,分析也更透彻。
可见,李可染和大家一样,他的分析论述细致深入,我们写作时也要注意。大家继续分析。
E.第9、10段由“意境”过渡到另外一个必备要素“意匠”,并解释什么是意匠并分析二者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可追问学生,二者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
教师小结:文章开门见山,明确观点,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最后指出要“苦心经营意匠”,强调总结。
追问: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论述呢? 条理清晰,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大家在议论文写作初期可以仿照这样的形式来进行,当我们的写作意匠不断多样且能合理运用的时候可以进行创新。
(三)添枝加叶,析“实例”
1.大家觉得刚刚阅读的理论分析版的文章好不好?
预设:不是很好,因为只有道理,没有实例。论证方法比较单一,只有道理论证。不易于理解。
那在哪些地方,增加些什么就更好更透彻了呢? 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若加上一些实例,比如意境和意匠佳的名作,适当的地方运用对比,画家在获得意境时的典型事例。
多使用一些论证方法,增加诸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就更好了。
2.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李可染是怎样运用实例具体分析论述的。
阅读课文原版,找到和刚才版本相比增加的内容。看看增加了什么,这些内容分别有什么作用?
预设:A第3、4段,借助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的《十六字令三首》两个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好的,很深的意境。
追问1:你觉得李可染这两段实例分析好在哪里?(细致、具体、充分) 追问2:讲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结合诗词分析,是不是偏题?
没有,首先这两个实例是通过写景传情,从而创造意境的典范,可以起到很好的分析作用;其次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景与情融合无间,有利于理解。、
朗读体会
原文: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
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B. 第6段的实力分析很精彩。作者首先正面阐发,解释观察与认识得关系;然后从反面论证,一正一反使论证更充分。用绘画大师的实例,增强说服力。
C. 第8段的实例笔墨开始聚拢,集中在中国画上,主要借助自己创作的体会来谈。以五代画家荆浩和“一位作者”一正一反两个例子作对比,指出长期观察的重要性。再以苏州的四棵柏树为例,谈自己长期观察后获得的感受,由此得出结论:“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境界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好画的。”而以四川名句和颐和园则是为了证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这些实例,紧密围绕山水画,又他人有自己,有正有反,适时加一句小结,分析得深入、透彻。
小结:谁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教给实例分析的好方法呢? 典型、细致……
避免“观点+论据”不重视分析的简单化写作倾向。接下来我们就来试试。 四、拓展延伸
展示山水画,猜诗。(《江雪》) 学生试写赏析片段并分享。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山水画,走进意境,感受到了山水美、意境美、语言美。希望大家都能携神来的“意匠”之笔,书写精彩的意境,去画,去写,去赏析,去感受,发现美,创造美。
六、作业设计
结合这节课所学,以《鸟鸣涧》和《鹿柴》两首诗为例,发现挖掘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及其“诗中有画”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山水间的意境
李可染
明确观点
是什么 细致 典型
分析论述 为什么 多元 深入
怎么样 条理清晰
强调总结
附:
14、山水画的意境(理论分析版)
李可染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
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