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习题:专题四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习题:专题四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Word版含答案

来源:华拓科技网
2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1.《范文正公集·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答案:D

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 ①宋初加强集权的措施 ②不抑兼并的 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 ④经济停滞不前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③④与北宋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发展。

答案:A

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彻底消除

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

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 )

3

2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 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

A.①④ C.①③

B.②③ D.③④

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的原因之一,排除。

答案:C

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北宋人数增长示意图

图2 北宋禁军人数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3

2

年代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请完成: 收入(缗) 15 085万余 12 625万余 11 613万余 支出(缗) 12 677万余 “所出无余” 12 034万余 (1)材料一中图1北宋为什么会如此剧增?这么多的将会带来什么影响? (2)概述材料一中图2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的原因。这么多的人数是不是说明北宋战斗力很强?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回答北宋中期封建王朝出现了什么问题?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为了分化各级的权力,加强集权,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降低了行政效率,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原因: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禁军的数量。北宋的战斗力很弱。原因:北宋实行更戍法,使将兵分离。

(3)财政危机,入不敷出。原因:北宋初年加强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不断扩充导致军费数量猛增;对辽和西夏的战费及赔款耗费了国家财力。

[基础巩固]

1.《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初冗官,吏治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北宋王朝,纵容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此题选C。

答案:C

2.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C.积贫

B.冗兵 D.积弱

3

2

解析:材料意指北宋纪律涣散、腐朽。B主要指数量巨大,与材料意思不符;A、C在材料中亦无体现;D是指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经常战败,故选D。

答案:D

[能力提升]

3.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写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此现象使得宋代 ( )

A.的权力削弱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B.行政效率提高

D.官僚队伍膨胀

解析:材料反映宋代通过分权来加强集权,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材料与“地方势力得到增强”无关,故C项错误;“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虚设其官”等信息反映了宋代官僚队伍的膨胀,故D项正确。

答案:D

4.吴泰先生所著《宋朝史话》,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书中第五章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书中所介绍的“社会危机”可能是指 ( )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③冗官、冗兵、冗费 ④少数民族的威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北宋初年采取了加强集权的措施,结果导致了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积贫积弱;统治者“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并导致农民反抗不断发生;边境烽烟四起,辽、西夏的威胁。

答案:D

5.北宋中期,“三冗”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④和“三冗”局面的出现无直接联系,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3

2

答案:D

6.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 )

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北宋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②北宋中期数量有所减少 ③北宋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战斗力降低 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

A.①②③④ C.①④

B.①③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①是造成积贫的原因,③④是造成积弱的原因。②与史实相反,北宋中期数量不是有所减少而是急剧增加。所以①③④正确,选B。

答案:B

7.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的,加强集权,由“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等可见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答案:C

8.(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众,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程琳建议减少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材料主要论述冗兵、冗费的问题,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而B项中的“冗官”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故选B项。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等上奏宋仁宗)“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为大用之备。……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贤不肖,辄自陈乞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

材料二 (庆历三年十一月,宋仁宗)诏:“自今见任、前任两府及大两省以上官,不

3

2

得陈乞子弟亲戚馆职并读书之类。”

材料三 (庆历五年三月,宋仁宗就补荫选人问题下诏)“其庆历三年十一月条制勿行。”

(1)材料一中范仲淹等所言涉及北宋哪方面的弊政? (2)据材料二回答,庆历三年的诏令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3)据材料三回答,庆历五年的诏令意味着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延天下英才”“陈乞……亦得进补”即可得出。第(2)问实际上考查改革科举制度。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材料二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选拔官吏只看门第,不看才学。

(2)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知识分子,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 (3)庆历新政终告失败。根本原因: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与材料一的关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北宋加强集权。第(2)问,由“其后荐辟之广……祠禄之多,日增月益”可知官吏泛滥,由“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可知财政困难、战斗力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其与材料一的关系。

答案:(1)北宋加强集权。

(2)问题:官吏泛滥,财政困难,战斗力下降。关系:正是由于北宋初期过度地加

3

2

强集权,造成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才出现这些问题。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