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视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来源:华拓科技网
2014年第10期

素质与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卢崇梅

摘要:高中生物考试,以基础知识为主,兼以综合运用。根据这个考试形式,我们在课堂中应该有的放矢,抓住重难点。包括生物试题的拟定与复习,教师要通过精加工,在基础知识基础上,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关键词:生物基础运用能力生物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程,其实践性往往大于理论性,而且理论性是来源于其实践性的,从基础知识的理解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到生物操作技能的提升,最后形成生物素养,有效的进行生物实践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里我引入概念教学的重要思路,进行生物课程的全程教学,做到“形成概念初步理解,切实应用深入体会”,做到从生物知识的正确认知,到生物概念的深入理解与比较分析,做到求同存异,找出本质,最后将概念融入生物推理与实践,提升生物技能,培养自我素质。一、重视生物课程的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源于动手。考试中的试题拟定,都是从实验中得来。教师可以以练,通过实验的练习来检验知识。1.把握考点,夯实基础。针对重要的考点,生物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概念的正确理解与认知,这是概念教学的开始与贯穿全部的保障,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由发言,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内心的生物概念,随后进行比较选择,例如,生物课程的第一大部分都是关于“细胞”的知识,每一章都讲到了细胞的一个方面,“分子、结构、物质输送、能量供应和生命历程”等,在这其中,细胞的知识是最基础的,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请比较质膜、内膜和生物膜在概念上的异同”。2.实验现场的观摩与思考。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展开比较,这种比较有概念的比较,也有学生认知的比较,从中找出正确的东西,剔除不正确的东西,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理解与判断,这样就将这些异同摆在学生(重庆市丰都中学404100)

后,教师给予优秀小组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下一次的努力。从而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将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创新”统一于教学课堂之中,我们除了要学习记忆基本的生物理论知识之外,更要重视生物实践和实验,切身体会理论的来源过程,由此反观理论,加深印象,同时做到知识的巩固,加深印象,提升宏观思考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研讨生物实验中的疑难点,是将知识、能力和生物素养全部融合到了一起进行协同的发展,对于疑难点的解决用到的是知识,通过实验的过程去分析,提高的是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提升的是素养,而最终的目的我们也达到了,那就是提升知识能力,掌控生物实验的运作方向。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从疑难问题中发现生物知识的深层次联系,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基础。再如,当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失衡的现实,教师就要有效地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责任,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有效的提升生态系统的绿色和平衡性,就从身边居住的地方和学习的校园开始,让学生去自己调查发现存在的生态问题,然后利用生物知识去设计解决方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去进行实践,这就是将知识、能力和情意目标相结合。参考文献:[1]崔鸿.新理念生物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2]付尊英,潘紫千.生物教学研究引论.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9).[3]胡继飞.创新生物教学方式(附光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4]梁秋英.生物教学艺术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刘恩山,方红峰,郑春和.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责编张景贤)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结合自身及国外历史及文学作品人物进行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在个人的生存以及社会的进步中起什么样作用等,从而实现学生在拓展知识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综上,中学语文属于一门基础学科,在其度的学习目标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这一能力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利化的非思辨教与学的方式。而欧美国家抽象性议论的式的中学语文考核则注重对考生客观辩证的理性思维和成人价值观念的考量,国内这种青春期的抒情是难以胜任的。二、中学语文课培养思辨能力路径要想通过语文实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依赖于社会价值环境的改善、教育目标与考核上改革、以及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理念及方法的革新。从学校教师的角度上,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一)丰富知识储备,鼓励思辨行为教师的知识含量与对学生思辨行为的态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相比之下,高中、大学教师比小学初中教师更倾向于鼓励学生的思辨行为。而同为初中语文教师,博学的教师的课堂往往更加开放、讨论活跃,而不注重知识更新的教师则更喜欢用填鸭式教学。可见,知识储备本身会促使教学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全面的知识利于初中语文课中涉及的多题材作品的诠释,如在讲解课文《窦娥冤》时,可将讨论拓展到伦理学、心理学领域;讲解《美猴王》时,将知识拓展到宗教、历史领域。(二)营造轻松平等氛围,诱导学生思考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是促进思辨行为的关键因素,应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授课模式,而应让学生平等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但也要摒弃以往教师预设立场的提问,致使所有的学生参与都是为了教师自己引出的正确答案服务,导致学生对参与行为的厌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还是在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必须摒弃教师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将教师从真理代言人的角色转换为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可以采用辩论、讲演等形式鼓励学生就某篇课文的自我观点与以表达。(三)创新思辨培养方法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多数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会形成定式,将其从定式中拖出不是仅仅靠鼓励思辨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如对比、批判、联想、反思等。如可让学生将《巴东三峡》与《周庄水韵》进行比较阅读,或国内课文与国外文章比较阅读,从而对写作技巧进行理性客观地评价;而对《阿Q正传》,则可以从批判和内省面前,一目了然,学生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动态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与分析生物是运动的,并且不断变化。考试命题的拟定,考查的是动态效果。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从中融会贯通,解决问题。1.动态演示有助于整体思考问题。动态演示过程,能够将生物的循环过程演示出来,鉴于生物课程的实践性,我们在教学之中渗透的一个原则就是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进行自我的感悟和融会贯通,这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来的更实在,来的更加深刻,在此将“课堂激趣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融入生物课堂之中,进行阐述。例如,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是一个自身与外界物质交换的过程,同样也是吸收养分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画面演示出来,这就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有利于问题的整体思考。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将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我们用一个图示来说明如下:水+二氧化碳→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光合叶绿体),这样就略显直观,引用多媒体,将整个过程动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会使我们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回忆的图像会相当清晰,不易遗忘。再者,比如我们学习“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这一章的内容,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动地位上,教师可以根据大题目所包含的知识,列举重要提纲与黑板上,作为初学课,此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提纲,进行自我的探索和思考。有了提纲之后,我们进行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更能够体现出。2.课堂小组的优化讨论,提升思考空间。最后,通过课堂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进行讨论优化,激发思维,提醒学生的思维不足,这个过程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去做,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最2010.[2]黄泽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J].中学语文,2008(Z1).[3]曹亚平.高中语文课堂不应缺失思辨的品质[J].现代语文,2013(7).[4]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责编参考文献:[1]于咏昕.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张景贤)2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