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教案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八单元 2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

2.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3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 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 了解“乞巧节”,学“乞”。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

三声,区别乞——气)

2. 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

充。见124页)

三、 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 自读,齐读诗。

2. 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 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 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 出示简笔画 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

丰富想象)

四、 读诗,理解大意。

1. 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 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 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

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 读诗、背诗

① 齐读

②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③ 同桌互读 ④ 齐读

⑤ 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齐背

五、 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2. 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① 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② 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 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④ 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 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 学诗及生字

1. 读诗 注意生字读音 2. 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 学诗

① 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 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③ 读诗、读诗

a. 自读 b. 互抽读 c. 齐读 d. 背

三、 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读两首诗 2. 说诗意

二、 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 写字

1. 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 2. 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 “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 写 4. 评比。

四、 作业:回家听写。 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人烟稀少、眼睁睁、旱灾、提心吊胆、灌溉”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情感目标: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为百姓除害的。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

教师: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生字词课件 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 读课题,说说理解(战国时期魏国的官) 二、 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 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 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 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 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 读生字新词

① 齐读 ② 抽读 ③ 去掉音节齐读

三、 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 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给一定时间读书) 2.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 抽说: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探讨评议。(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4. 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了西门豹被派去治灾,他

调查弄清了原因,除害,开渠。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看看他是怎样的人。

二、 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了解西门豹的品质。

1. 自读勾出西门豹说的话及行动,想想表现了他什么品质?(给一定读书时间)小声说说。

2. 研究(四人小组),教师参与。(根据课文) 3. 探究(全班教师根据课文)。 4. 读课文

①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 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 表演课文

1. 自己选伙伴组小组练习表演,师巡视发现表演好的。 2. 选小组表演。 四、 拓展

回家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 读课文。 二、 写字:

1. 四人小组说说易错字或要注意的地方。 2. 抽说

区别:淹——掩 官——管 早——旱 姓——性 注意:睁(目字旁) 溉(右边“既”) 3. 书写

三、 作业:回家听写。

板书设计: 善于调查研究 有智慧,讲策略

30西门豹 破除迷信,尊重科学 为民办实事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语“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挣扎,冶炼,金光四射,五彩云霞。”

2、过程与方法: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重点】

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开课激趣导入:

小朋友,我们每天抬头看着蓝蓝的天空,广阔无比,博大的宇宙,深不可测,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二、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 小组自学,看谁的方法好?

3. 交流汇报(熟字带生字,加减或替换偏旁,字形比较) 冶——治(读音、字形)多音字“挣”课文中读zhēng,不读zhè

ng,“燃、熄、炼”注意写法、字意。 三、 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 抽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 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师归纳: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四、 布置作业:写生字、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 听写词语。

2. 朗读课文、说说故事大意。 二、 继续学习新课。

1. 感悟故事的神奇:围绕课文后“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讨论。 天空塌露悲惨景象

求雨神熄灭天火 (勾画、讨论)突出女娲的神力 造船拯救人们 神火冶炼五彩石

2. 找出表现女娲补天的艰难的词语。 三、 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勾画、理解、抄写)

1. 天塌情景叠词的运用(轰隆隆、一道道、黑黑的、熊熊大火等)。 2. 冶炼五彩云石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

3. 结尾段抒情、流畅、余味深长。 四、 在熟读基础上进行复述。

1. 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板书回忆。 2. 教师示范部分或全篇,用自己的话,不背全文。 3. 给同桌讲故事,尽量详细,清楚明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想像、夸张在神话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把握感情基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征服大自然的顽强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蕴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2. 课题上带有“※”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学这种课文有什么要求?(这是略读课文,要求采用各种方式学习,读懂故事大意……)现在我们继续用这方法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有趣,哪些地方感人,还有什么疑问

3.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抓住主要内容。

① 查字典、词典、细读课文。

② 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三部分) 一⑴:写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勾出夸父心中所想的词句) 二(2—4):写夸父追赶太阳,最后长眠在“虞渊”的壮举。(从夸父追

赶的过程中,体现出什么精神?)

三(5)写倒下的夸父变成一座大山,手杖化作桃林。(大山和桃林表示什么?)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夸父虽心想事未成,但夸父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地民族精神十分可贵。激励人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进,去完成夸父未竟地事业,使夸父的精神世代相传。 5. 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课文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把神奇地地方具体化了。在文中找出

来:

“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跑的速度快。

“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形容口渴,为了解渴。

6. 布置作业:指导课后小练笔。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写神话、传说故事。

3、我的发现: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学生识字的能力。 4、日积月累: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5、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教学“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

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己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帮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神话、传说故事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我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二、教学“习作”

1、教师: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如果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我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习作要求:

(1) 指明学生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2) 教师补充:

想象要大胆,可以异想天开。

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还可以是自己设想的。

例如:你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等。 (3) 习作方法指导:

以《女娲补天》为例,讲清习作的方法。 叙述故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故事中要有人物的真情实感。

叙述故事要具体,特别是个别情节要写清楚。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自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5、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6、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7、举办“假如我是XX”主题班队会。 三、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结合词义,说出带点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有部分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5、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如:“归”与“旧”;“狠”与“狼”。 6、小结:注意区分形近字,正确书写。 四、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读读写写”“读读背背” 2、交流: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第二横排是ABAC式,第三横排是AABB式,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

3、你在课外还能收集到这几种形式吗?试一试。 4、读一读,记一记。 “读读背背”

1、读一读,你发现这些词和我们学过的词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这种形式叫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就是全句意思的所在。

2、学生结合前部分的故事,理解后部分的比喻。

3、读一读歇后语,你还发现本次出现的歇后语前部分的特点吗? 教师:前部分全是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4、找一找,哪些是历史故事,哪些是神话故事? 5、课外收集歇后语。

五、教学“成语故事”

1、教师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故事。

3、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抄写、背诵“日积月累”。

29 古诗两首

1、 代诗人林杰根据 (节日)流传的神话故事《 》创作了古诗《 》。古诗《 》是李商隐根据 (节日)流传的神话故事《 》创作的。 2、解释诗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30 西门豹

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 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 河伯是漳河的神 ,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 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 , 把田地全淹了。” 1、这两段话选自 《 》,给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2、理解词语: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3、文章是按 顺序写的,我会在第一段里找出四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4、可以看出这地方很穷的两个词语是:( )、( ) 5、用直线划出这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

6、(1)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改成被字句) (2)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改成反问句) 7、从这两段话里,你看出了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西门豹说 :“ 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 。”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 这个姑娘不漂亮 ,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 ,过几天就送去 。”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它投进了漳河。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1、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1)西门豹( )破除了迷信,( )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邺年年获得好收成。

(2)( 铁罐已完全氧化,已不复存在,( )人们再也找不到它了。 2、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

3、“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过几天就送去。”

正确的理解是( )

A 西门豹真的认为这姑娘不漂亮,要为河伯送一个漂亮的。 B 西门豹既相信河伯会娶媳妇,又要救这个姑娘,只好拖时间。 C 这是西门豹的计谋,借机为民除害,教育人民,破除迷信。

4、“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请你们去催催吧”,西门豹对这些坏人太有礼了吧,你是怎样理解的?

5、用“ ”划出描写官绅们害怕的句子。为什么官绅会提心吊胆、面如土色? 6、从西门豹的做法和巫婆、官绅们的种种表现,老百姓都明白了 7、你认为西门豹在漳河边上的做法妙在哪里? 8、西门豹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1 女娲补天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

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文段选自 《 》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燃烧( ) 安全( ) 稀( ) 缓慢( ) 3、用“ ”“ ”分别划出女娲找石和炼石历经艰辛的词语。 4、这两段话主要讲 5、用“△”在第二段中找出表示女娲炼石补天的动作词。 6、能否将文段中的“跑”改为“走”?请说明理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