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典型案例
学 校:沙河子镇王党塬小学
家访教师:王力锋
一、基本情况 :
郭俊阳,家住在沙河子镇郭家村,男 ,10岁,父母离异,家里现有五口人,爷爷、奶奶(病瘫)、大伯(因车祸截肢,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由于家庭特殊情况,该生在家里完全是个“小大人”,要照顾两个病人,学习无人监管,放任自流,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从来不写作业和练习,成绩也是一塌糊涂,好的地方是他在集体活动中表现比较积极。
他很淘气 ,性格倔强, 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字,他就抵赖、不承认,课下完不成作业,是个让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二、家访情况:
当我来到他家里的时候,郭俊阳刚好不在,和爷爷一块到地里给包谷上肥料了。他家里不大的院子里,大伯坐在轮椅上(多年前因车祸截肢),衣衫褴褛,可能是因为病吧,他不理识来家里的人。四间土木结构瓦房,属于上世纪建筑,很简陋的家里,光线很暗,到处堆满了各种杂物,没有洗的衣服、鞋子等随处可见,不时散发着异味,连个正经坐的地方都没有。一张不大的床上,黑乎乎的被子,奶奶就躺在中间,看样子很久没有洗漱了,枕头旁边放着还没有洗
的饭碗,苍蝇不时叮在上面,让人不忍心看。
面对着这样的情景,我表明来意,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奶奶还没说话,眼泪就直流,哽咽着重复一句话“这娃命苦,没人管呀”,我只好安慰她不要太抄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这些语言显得太苍白无力,太虚假,我只好简单的向她说明此行的目的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只是说明好的地方),她听了好像得到了一丝安慰,情绪好转些,一个劲的叮嘱我“请老师们多操心,娃做得不对就打他,那是为他好,我们不会怪你”,我点头答应,并表示一定多关注孩子。近一个小时的家访后,郭俊阳还没回来,我便结束家访回校。
原来,郭俊阳的大伯在10年前遭遇不幸,生活不能自理,也一直没有成家,奶奶瘫痪在床好些年,爷爷都60多岁了,还在地里劳作,几年前他妈妈因不堪生活重负离家出走,爸爸起早贪黑到城里干建筑活打工维持全家生活。从此后,郭俊阳除过上学回家后还要照顾大伯和奶奶,做饭洗衣,下午还要帮爷爷到地里干些农活,完全承担的是大人的角色,根本无心学习。
至此,我完全理解了他的性格,行为,学习状态和表现了,这样一个孩子,我还能说些什么?还能要求些什么?小小年龄他却已经做着本该是大人们做的事情,承担着这样的生活重担,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心里酸酸的,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心头萦绕,就这些,有些大人都做不到!我为班里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三、家访后的措施: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指导他进行自我调节。
在了解了原因后,我经常课间、课外活动时抽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他谈谈心,能知道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最担心的是什么。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
适当地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样把他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2、坚持疏导教育: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3、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我平时就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让他从心里上勇敢坚强起来。
4、及时鼓励。我把家访到郭俊阳的情况与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老师们的想法大致和我一样,都表示理解,并有些佩服!因此,在学习上对孩子的要求适当降低,稍有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于在劳动、活动中的好表现及时表扬,让他有成就感,增强他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四、启示与思考:
1、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家访这一工作。通过家访与家长交流情况和意见,统一认识,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状况,从而能形成教育合力。
2、家访不等于向家长告状或揭短,应表扬在校表现的闪光点,在充分表扬的基础上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教育建议,希望获得家长的配合,这样才达到家访目的和效果。
3、家访应注意反馈。这不仅指在家访过程当中注意家长和学生的反应,斟酌谈话内容和措辞。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变化,检验家访的效果。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有爱心,用真诚的爱去化解学生心中的症结。真生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