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他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据史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另外,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的小的军阵。在二号坑中出
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是他们都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
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的指挥部。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
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
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制造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
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 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车上的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在车厢内的箭 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
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谢谢大家!来源:考试大-导游资格考试篇二:秦始皇陵兵马俑解说词
秦始皇姓赢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与战国末期赵国的都成邯郸(也就是现在的河北)13岁嬴政继承了秦国王位,22岁开始亲自掌权,从236年开始,38岁的他先后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大诸侯国,与公元221年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秦王朝。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还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不得不为自己修建一所陵墓,从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始修建陵墓和阿房宫,长城。共动用了70万行徒,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修建陵墓最多时动用了72万行徒,修陵时间长达38年之久。
经过考古专家们的勘探、鉴定.秦捅馆内的1、2、3号坑被确认为案始皇棱的陪葬坑。从1974年到1979年,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1号坑遗址上矗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科学的建筑物。这就是 1979年10月对国内外游客开放的素兵马俑1号坑。3号坑在19年
9月27日对外开放。现在,在2号坑的遗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开始接待游客。
经测量,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东端是3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 个,共210个捅。他们是的前锋。前锋的后面为的主体,他们被诽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每个坑道都是青砖铺地,坑道内例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屋顶上是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
上是土。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的右翼、左翼和后卫。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据推剿.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
2号坑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估计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车马和鞍马500多匹。2号坑占地 6000平方米。它东面突出部分为一个小方阵,6334个弯兵桶组成。2号坑南部为乘战车组成纳方阵,每排有8辆战车,共8排;中部为19辆战车和随车徒手兵涌;北部是战车和骑兵。北部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
3号坑位于2号坑西边 25米处。它里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在3号坑里,考古专家们只发现1辆战车和件武士捅。它们两两相对站立,手捏仪卫兵器曼(sh6)。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从这个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该坑与秦陵的位置来判断,3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据估计,等 1、2、3号坑全部开损
后,将出土8000多件陶佰。这些佰相貌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谓杨杨如生,神情各异。因为,它们全是根据秦始皇彻林军中的将士们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军”中,弥绝对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相同的捅。他们一个个气废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员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1.7米到1.9米不等。
秦兵马俑一经面世,便以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倾倒了人们。秦俑艺术专家归结为大多精美。当各位游客一跨进兵马俑坑遗志大厅,由于面积的大和秦俑的大所产生的壮阔气势使人倾倒。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军阵场面,身高1.8到2米左右的陶俑,1.7米高2米长的 陶马,如此高大的形象以及由大而产生的真实感受,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数量的多所形成的秦俑群雕,在世界雕塑史和考古发掘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谈到秦俑的精,大
到陶俑/陶马本身的制作,小到盔甲/胡须/发髻等的刻划处处体现着精雕细刻。比如盔甲的刻画,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兵种配备不同的甲衣。不同甲衣的色泽/装饰/甲片的细密度又完全不同。说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无穷。他们中间有气宇不凡魁梧稳健的将军俑,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武官,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秦俑的烧制过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模塑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成、出窑施彩”模塑捏堆贴刻画等泥塑激发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运用。陶俑的制作工艺是俑头、躯干、手等分别制作,最后组装套用。尤其彩绘艺术表明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颜料。不仅在彩
绘艺术史上,而且在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兵马俑的武士俑当年手中都配备实战的 青铜兵器,目前已出土兵器4万件,他们种类齐全,工艺精甚,可分为三大类:1、短兵器 2、长柄兵器3、远射兵器。他们的 兵器大多是青铜制造,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剑,称为青铜器之冠虽然在地下深埋了2000多年,但是仍然没有生锈,至今锋利无比,光亮如初,一次能划过20张报纸经鉴定系铜锡合金,并含有10多种其他金属,表面有层10到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镀铬技术在上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在2000年前就掌握了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实在令人叹服。
游客朋友们:
请大家一同随我去一号坑参观。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兵马俑一号坑了。它是三个俑坑之中规模最大的,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据推算,一号坑大概有兵马俑6000多尊,战车50余乘,是一个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大家看,这前面3排俑就是前锋,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
防护装备,但是秦国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大家看左手一排俑面墙而立,那是“右翼”;右手一排俑也是面墙而立,是“左翼”。俑坑的中部是战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他们构成的主体。中间的军阵共分为11列,坑里共有10个隔梁,隔梁上面排放有棚木。大家看前面的这些俑都是完整的,但我告诉大家,兵马俑出土时都是被打破了的碎片,而且还伴有火焚的痕迹。这么大规模的破坏,在历史上是何人所为呢?有人说是楚霸王项羽,当然这个现在还没有定论。
兵马俑的制作采取分作,比如踏板、脚、腿、上体、颈、手和头,然后组合。踏板起平衡作用,铠甲是直接刻在俑上的,五官可是千人千面,陶马是空心的。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件制作的暗处都有一个印记,那就是工匠的名字,称作“物勒工名”。在当时“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 是绝对不会出现的。这些陶俑的硬度达到了接近石头的程度,不能不叹服秦人烧陶的工艺水平。
大家看到的这些兵马俑都是写实主义作品,都是按照当年秦兵的雄姿如实塑造的。秦俑最低的1.78米,最高的1.98米,比秦代的真人要高一块,每个俑手上都拿着一件真兵器,或戈、或矛、或戟,威风凛凛,严阵以待,再现了当年秦国大军的风貌。大家再看陶马,马匹的牙齿都是六至八颗,表示马正处于青壮时期。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参观陶马时风趣的问:“它会不会踢我?”
好了,我们现在进入二号坑参观,二号坑的风格与一号坑大不相同。二号坑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弩兵共同组成的曲尺形军阵,由4个小阵组成。这四个小阵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的小的军阵。它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速的一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武官俑、大将军俑、士兵
俑、跪射俑、立射俑等。大家看这是一位高级军吏俑,俗称“大将军俑”,此人呈拄剑状,头戴“切云冠”,呈蝴蝶状。他身高1.98米,鞋尖上翘,裤料相当考究,绷起来呈灯笼状,身着两件战袍,胸前挂一件“鱼鳞甲”。这个大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
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三号坑了,这里是一个“地下指挥所”。三号坑最小,有俑68个,分为南厢房、北厢房,中间是一个停车场。南厢房为议事厅,说通俗一点就是“司令长官”的办公室。有句话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就是“帷幄”。北厢房是“祷告”的地方,被誉为是“祷战厅” 。停车场有一辆待命的车,时刻准备传送作战命令。三号坑出土的主要兵器是“铜殳”,“殳”这是仪仗队所用的兵器,这也证明三号坑是一个地下指挥所了。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铜车马展厅。这两辆铜车马相当的重,前面的车为“立车”,重量1061千克,后面是“安车”重1241千克,被誉为是“青铜之冠”。这两辆铜车马1980年出土。当时出土的时候,共被砸成3000多个碎片,考古工作者们用了8年的时间将其修复。大家现在看到的都是真品。这两辆车不是原大,它的形制是实实在在的真车模型,但尺寸是缩小了二分之一。这两辆车上的小件都是用真金白银打造的,制作方法是非常精湛复杂的。许多“洋人”看了以后都瞋目结舌,难以置信2000年前的中国人竟然有这么高的才智!
我们先来看立车, “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相当于“开道车”。就像今天的警车,主要是保护后面“首长”安全的。车上配备有武器---弩矢盾牌,中间撑起一把伞,驾车人手抓辔绳目视前方,他头戴的尾鹖冠,身穿长襦,背负青铜宝剑,这不是一般的车夫,类似兵马俑坑中发现级别最高的“大将军”。大家再来看安车,安车属于
首长坐的车,车厢顶上有面积达2.3平方米的“盖”,此盖中间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的地方仅1毫米,这么大这么薄的铜盖,可是一次浇铸成功的,不能不佩服秦人的冶炼烧铸技术。车上的窗户能关能开,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辒辌车”。安车上的驾车人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因此驾车人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
兵马俑从发掘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虽然展厅规模宏大,但它仅仅是秦始皇陪葬坑“冰山”的一角,更多的文物还有待我们去发掘、考据。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就结束了。请各位细细地参观,照相留念,还可以看环幕电影,再领略一番古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