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品牌建设探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品牌建设探究

来源:华拓科技网
NO.21,2011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21期 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品牌建设探究 王盼盼 (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之 间的竞争,既包含表层的竞争(企业,产品等的竞争),也包含深层次的竞争(区域品牌竞争)。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 会”试验区,如何建设区域品牌,对实现中部崛起意义至关重要。 关键词: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品牌;竞争力;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21—0078—02 立,而城市圈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城市圈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或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 产业结构。当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正面临产 纯的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是逐渐上升到了品牌层次的竞 业结构的 传型,以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增强城市圈的  难看出,在不远的将来,武汉城市圈也将会逐步 争。当然品牌与区域或企业的竞争力仍是相互依赖、相互 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梯次转移,如果在初步的城市圈发展过程 制约的,它们的提升过程基本重合。 中便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那么在城市圈发展的中、 表1 后期,将会节约大量的资源,并且对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 响,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留足后劲。 1 影响城市圈品牌效应的可能因素 表2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比重(2007年统计资料) 地 生 产总值 搠北省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武汉城市圈 武汉 营石 车感 黄冈 成宁 一二,三产业之比 皙江 _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影响城市圈品牌的建设的因 由表2可以看出,城市圈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除武汉市 素有:、区域、企业、人才。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 影响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圈品牌的建设。因此,我 外,其他区域均是“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传统经济比 新型经济比重轻,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第 们需要了解在两型社会建设下,各要素会对城市圈品牌建 重重,设有哪些新的要求,并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去满足这些要求。 三产业比重小,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 2各级地方在推进武汉城市圈品牌建设中存 询、法律服务、旅游服务等所占比重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会影响中心城市对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作用,同时阻碍 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在城市圈建设的初期,各地方大多对城市圈这 3.1.1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是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重 个词理解比较片面,单纯的认为只是简单的城市圈内各城 要方面 市的GDP的叠加,或简单的企业转移。 个经济体是否有竞争力,更重要的在于潜在的增长 (2)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壁垒并未控制, 能力,即使是传统产业部门,也有可持续增长的源泉。面对 以此来抵抗圈内其他城市企业的进入所带来的冲击。 发达国家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垄断,利 (3)一些地方也存在着在武汉城市圈品牌建设中 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应该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 冒进的举动,为了树力一些区域的品牌形象,在引进外资的 结构调整的方向。要建立区域性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体 时候,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无视“两型社会”的 系,协同区域内科技力量进行攻关,重点解决区域内支柱产 建设要求。 业的核心技术问题,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对此,武汉城市圈应该加强对圈内品牌建设的宣 3.1.2产业发展规律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向知识、技术密集 传力度,制定实际去逐步取消地方贸易壁垒,如:为企 型产业转移 业转移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扶持明星企业、减免企业部分税 因此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必然趋势, 务等。同时,在打造城市圈品牌的时候,需要对外资项目进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同一时期所有地区都要以这些新兴产业 行严格的审查,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理念,逐步转变 为发展目标。武汉城市圈不同地区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条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使城市圈品牌的建 件,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传 设具有可持续性 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互补发展 一天门 3各区域在推进武汉城市圈品牌中存在的问题以 的良好格局。 及应做出的努力 3.2主导产业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不利于比较优势 3.1产业结构不合理 的发挥 区域经济是否具有竞争力直接影响城市圈品牌的确 作者简介:王盼盼,男,湖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从表3,可以看出城市圈内的各个城市间的主导产业结 78一 NO.21,2011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21期 构重复,雷同较高。主要是由于我国过去计划经济和 行政分割等原因的影响,产业低水平同构化的情况依然存 在,武汉城市圈也不例外 更甚者,部分区域行政主管部门 拼命寻求“主导产业”,置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的普遍法则于 不顾,重复布点,重复建设,推行粗放式产业布局模式。 表3城市圈主导产业表(2006年统计资料) 城市名 主导产业 当前,我国的品牌发展历史只有2O多年的历史,虽然出现 了一些象海尔、红塔山、长虹等知名品牌。但整体上的品牌 竞争力发展现状仍不令人满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i)企业本身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 力,因此,在与国外品牌或国内的一些品牌竞争中处于劣 势。我们给武汉城市圈内一些制造业企业(武汉船用机械 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黄石 东贝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等)的能力绩效进行打分,并通过进 行加权平均来与国内同行业最佳企业能力绩效进行比较, 图形如下: 武汉市 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 黄石市 治金、建材、机电、纺织服装、轻_T、化工、医药等综合 工业体系 鄂州市 治金、建材、机械、纺织 潜江市 化工、轻纺服装、治金机械 咸宁市 轻工、纺织、机电、治金、建材、造纸、医药、化工、电力 仙桃市 纺织、食品、机械、服装、建材 孝感市 盐细化工、机电、食品、建材、纺织 天门市 目前尚无明确主导产业 黄冈市 目前尚无明确主导产业 由湖北省统计局给出的各城市现状支柱产业情况来 :竺墨 l 看,影响了城市圈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 这与“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相背。 3.2.1“携手并进,错位发展”打造品牌效应 以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为着力点,把汽车、冶金、石 系列z表示国内同类最佳企业 目前在武汉城市圈内,大多数企业的竞争力如制造行 业一样,缺乏领先优势,以至于产品品牌不能很好的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圈整体品牌的形成。 (2)企业品牌形象模糊,忠诚度低。 化、建材四大行业改造成竞争力强、节能降耗的新型支柱产 首先城市圈内品牌形象缺乏与目标消费者的相互交 业。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武汉城 市圈工业的竞争力品牌。要依托已有的优势和产业基础, 流,难以被消费者理解。其次是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落 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武汉、孝感、襄樊、十堰四大汽车 后与客户的需求,使品牌与客户之间难以形成持久和谐的  零部件集群。冶金工业要依托武钢、冶钢进一步优化产品 关系。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板材和特种 5走“人才强圈”道路。促城市圈品牌建设 钢,增强竞争力。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理念,打造知 名品牌,推动城市圈品牌的建设。 3.2.2推动跨区域的产业集聚和企业合作,壮大优势产业 家的创新素质,特别在高新产业,领军人物的创新素质显得 和品牌产品 更为重要。因此,圈内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对城市圈经济的 集聚效应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的集聚在竞争力的 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这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圈品牌的建 形成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势产业的集聚是品牌 设。尽管武汉城市圈拥有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但是人才 集聚的原动力,众多品牌的集聚也为区域品牌效应的建立 结构不合理,国际化人才、科技创业人才比例偏低,高新先 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青岛,便是以“品牌之 导产业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除此之外,人才的流动性太 都”而著称的。 高也导致了圈内人才的稀缺。圈内人才之间的不流通及圈 在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观察中,很容易发现一大批企 业的脱颖而出,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创新的能力以及企业 在对武汉城市圈各市的主导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培育 内人才的外流对城市圈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出更多的象仙桃新型轻纺工业、东西湖食品工业那样的工 对此,在城市圈内可以营造城市圈宽松和谐的人才政 业发展活跃区。加快形成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建材 策环境,统一编制城市圈人才需求开发导向目录,举办城市 产业带;武汉——孝感——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武汉 圈人才交流大会,继续推动人才与项目对接,实现圈内人才 ——潜江——荆门石油化工和盐化工深加工产业带;武汉 协作培养和整体开发。这样既可以节约部分资源,又能有 仙桃——孝感——鄂州——黄石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 效的留住人才。人才留住了,反过来对城市圈品牌的建设 等产业带四个现代制造业产业带,构成城市圈内新型工业 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化的大框架。三是各城市要多方开展产业间的分工与合 作,形成产业链的高效挂接。另外将高耗能、低附加值制造 环节转移出去,为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腾出空间。 [1]陈文科.试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口]. 参考文献 在各区域优势资源的基础,吸引知名企业集聚,降低生 学习与实践,2008,(8). T4, 产成本,增强区域的竞争力,带动区域的品牌建设。这才是 [2]赵昌旭.产业集群:加快湖北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理论月-2004,(12). 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理念。同时也能依托特 色的产品和产业支持,树立武汉城市圈的特色城市品牌。 [3]张建军,刘冰,周涛.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J].商 场现代化,2008,(5). 4单个企业品牌竞争力对城市圈品牌的推动 众所周知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4]许慧.我国城市品牌塑造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