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晨读材料13:《江汉》《阳光的香味》
名人名言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唐·李商隐《忆梅》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唐·张谓《早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白梅》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金·赵秉文《墨梅》
【积累整合】
几种特殊的单句
主谓句中,动词谓语复杂多样,有些句子在结构和表达上有些特殊句式有: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存现句。
1.主谓谓语句。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从主谓谓语句主语的是否施事、受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全句主语是受事,主谓短语中的主语是施事。例如:①故事小朋友都爱听。②这件事大家都赞成。③一口水她斗不喝。第二种,全句主语是受事,主谓短语中的主语是受事。例如:①她哪儿都去过。②他任何困难都不怕。③她一个人也不认识。第三种,全句主语既非施事,又非受事。例如:①这些战士的
眼睛都熬红了。②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③林道静这个名字我可早就熟悉了。④这件事中国人的经验可多了。⑤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⑥这孩子,我也疼她。
2.双宾句。有的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既涉及人,又涉及物,因而带双宾语。例如:①她告诉了我一个消息。②她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③你先后借资料室几本书。④科学院派给我们两位专家。⑤他问我哪个办法最好。
3.连谓句。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所谓连谓短语就是这样一组短语:两个谓词或者谓词短语连用。这两个谓词或者谓词短语之间,没有陈述、偏正、支配、联合等语法关系互不作成分,但在语义上有目的和方式、原因和结果、先和后的关系,而且都能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短语之间的位置顺序不能相互颠倒,中间也没有语音停顿,没有关联词。例如:①他搜集着一片片的干苔藓烧水喝。(目的)②凭着他的求生的意志,他还是挣扎着蠕动爬行。(方式)③由于长期的劳累过度,终于生病住院了。(因果)④金生拿了笔记本电脑走了。⑤他俩握着手不放。(先后)⑥她有权提出申诉。(目的)
4.兼语句。兼语句是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所谓兼语短语,就是有“宾语兼主语”这种成分的一种短语。例如:在“老师叫你交作业”中,“你”既是“叫”的宾语,又是“交作业”的主语。下面都是兼语式:①大家选他当代表。②鼓励大家思想。③他有个妹妹是画家。④大家喜欢他诚实。⑤我们学校有大半学生参加了运动会。兼语句大多有“使令”、“促成”的意义,第一个动词,常见的有:“使、请、让、叫、派、催、逼、教、劝、留、要、求、托、命令、吩咐、禁止、动员、阻止、发动、组织、号召、请求、选举”等。此外,有的句子前一个谓语是“有”字,表示领有;有的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赞许或者责怪等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如“爱、称赞、夸奖、感谢、佩服、恨、怒、笑、骂、气、嫌、弃、讨厌、可怜”等。 例如:⑥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⑦我有个弟弟今年考大
学。⑧护士叫他快去请大夫。⑨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风格。
兼语句与连谓句不同:连谓句,可以连续叙述一个人的几个动作;兼语句,则可以连续叙述几个人的几个动作。兼语句与连谓句关系很密切:连谓句可以扩展,连谓套接兼语;兼语句也可以扩展,兼语套接连谓。例如:①叔叔|打电话叫我去。(是连谓句的扩展,连谓套接兼语)②妈妈|叫我禁止小妹骑车乱闯。 (是兼语句的扩展,兼语套接连谓)
5.把字句。把字句是主谓句的一种。句中谓语一般都是及物动词,而且不能是单个儿的动词,应当是单个短语和动词的连用形式。例如:①我们一定要修好海河。② 我们一定要把海河修好。前者是主谓宾式,后者是把字句。把字句一般都带有处置作用。如例②,对“海河”的处置,就是“修好”。又如:①我们打死了豹子。②我们把豹子打死了。③郭全海追回了玉石眼。④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
6.被字句。被字句是被动句,是主语接受动作的句子。被动句中的主语是受事者,由介词“被”引进主动者,主动者与“被”字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① 豹子[被我们]打死了。有时候,句中只有介词“被”没有主动者(“被”的宾语)。例如:② 在罗马百花广场,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了。被字句,在书面上,还有“为……所”、“被……所”的格式。例如:③她的发明被工厂所采用。④援救人员为风雨所阻。
下面谈谈“被”、“把”互见的句式。被字句、把字句有密切关系,往往可以互相转换。例如:“我们消灭了敌人”,可以转换成被字句“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也可以换成把字句“我们把敌人消灭了”。选用把字句还是被字句,要视陈述对象而定。 此外,“被”、“把”可以同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例如:⑤小芹叫豆荚把手刺破了。⑥有翼被石头把脚砸烂了。
7.是字句。是字句专指由动词“是”构成的判断句。在“是字句”中,“是”的作用
是判断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主语和宾语有两种关系:一是同一关系,二是从属关系。同一关系就是对等关系,即甲=乙。例如:①正方形是四条边等长、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从属关系就是主语属于宾语,即宾语是一个大类,主语是其中之一。例如:②《读者文摘》是杂志。
8.存现句。表示人、事物存在或出现、消失的句子就是存现句。存现句的特点有三:第一,主语常是处所词或时间词。例如:①门口|站着两个兵。②台上|坐着团。第二,存现句的谓语多是表示存在、产生、消失的动词,即不表示动作,只表示动作产生状态的持续。例如:③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表示出现)④到处|是欢乐的从群。(表示存在)第三,存现句的宾语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因此有的存现句可以转换为一般主谓句。例如:⑤门口站着两个兵←→两个兵在门口站着。⑥台上坐着团←→团在台上坐着。
练习1 根据上下文,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条水门汀的小巷把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两块。
B.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长方形的工房区域,一条水门汀小巷把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C.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小巷划成狭长的两块。
D.长方形的工房区域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一条水门汀小巷把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鉴赏领悟】
古诗文阅读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江汉:寄寓“漂泊流徙”。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简析】这是一首五律。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诗人此时漂泊流徙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在,壮心犹存,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
佛自己就与“云”、与“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
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练习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
现代文阅读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 ① 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练习3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答:
【应用拓展】
练习4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语言的形式, ① 能是美的,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⑥ 二者这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