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卷4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B1型题 2. A1/A2型题
A.血虚气亏 B.气随血脱 C.气虚血滞
D.气不摄血E.气虚血少
1. 气不能生血则会出现
正确答案:E 解析: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人的饮食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 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则会出现
正确答案:C
解析: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赖于气的推动。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为气行则血行。“运血者即是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气行乃血流”(《素问.五脏生成论》王冰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如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3. 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出现
正确答案:D 解析:“人身之生,总之以气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丽焉;非气不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
也。”(《张聿青医案》)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气不摄血”。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4. 大出血时会出现少气、乏力的表现是由于
正确答案:B
解析: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也病。临床血虚患者多有气短、乏力、懒言等症状,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卫气不固于肌表而津液外泄,可见大汗淋漓不止,若血液瘀阻常可导致气机不畅,如跌倒损伤,伤及血络而出血,血瘀于内,导致胸闷、便结等。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A.气化作用 B.固摄作用 C.防御作用
D.温煦作用E.推动作用
5. 人体正常体温的恒定靠气的
正确答案:D 解析: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作用。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得温则行,气可化
水,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6. 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是气的何种功能
正确答案:A
解析:气化泛指人体内气的运行变化。气化是在气的作用下,脏腑的功能活动,精、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包括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过程。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7. 外邪不能侵入机体,与气的何种功能有关
正确答案:C
解析: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为.护卫肌表,抵御外邪;正邪交争,驱邪外出;自我修复,恢复健康。在疾病之后,邪气已微,正气未复,此时正气足以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则使机体病愈而康复。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8. 使汗液、尿液、唾液、胃液等正常分泌和排泄是气的何种功能
正确答案:B
解析: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稳固、统摄,以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9.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是 A.先天之精 B.津液
C.水谷精微 D.营气E.肾精
正确答案:C
解析: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故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
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0. 元气的化生来源于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水谷精微
D.脏腑之气E.肾中之精
正确答案:E
解析:元气来源于肾。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而化生。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1. 所谓“气化”是指 A.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B.气的温煦作用使水化为气 C.气能化水,水又能化为气
D.气能生血,血又能生气E.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E
解析:气化泛指人体内气的运行变化。气化是在气的作用下,脏腑的功能活
动,精、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包括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过程。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2. 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卫气 C.营气
D.宗气E.中气
正确答案:A
解析:元气的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活动。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3. 中医学概念中的“气”是 A.人体气、血、津液的总称 B.人体的生理功能
C.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和动力
D.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D 解析: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源,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4. “血为气之母”主要是指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血能养气
D.血能摄气E.气随血脱
正确答案:C
解析: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方面。血能养气,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能载气,是指气盛载于血中,依附于血
而不致散失,并依赖血液之运载而循行于全身,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5.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肝肾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精血同源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解析: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排出的液体,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和津液又同出一源,均来自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有“汗血同源”
之说。因此也就可以说津血同源。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6. 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也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7. 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下注气街的气是 A.心气 B.肺气 C.元气
D.宗气E.卫气
正确答案:D
解析:宗气,指积于胸中之气,由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自然界清气总合而成,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的功能。《灵枢.邪客》: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18.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哪一项病理变化 A.气血两虚 B.气随血脱 C.气不化水
D.气不摄血E.气随液脱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19. 津液是指 A.汗液 B.口水 C.胃液
D.肠液E.人体的正常体液
正确答案:E
解析: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故亦称为“水液”。津液在经脉内者,是组成血液的主要成分;在经脉外者,则遍布于各组织器官之中。津液,主要指体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0.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精 B.气 C.血
D.津液E.神
正确答案:C
解析:中医认为,气与血构成了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明代《景岳全书》则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血是富有营养物质的,能够为神志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1.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下列哪一组脏腑的综合作用来完成 A.心、肝、脾、肺、三焦 B.肝、脾、肺、肾、三焦 C.肺、脾、肾、三焦
D.心、肝、脾、肾、三焦E.心、肝、肺、肾、三焦
正确答案:B
解析:津液生成之后,在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协调配合下,完成津液在体内的输布。脾主运化水液,一方面,将胃、小肠、大肠吸收的津液凭借其升清之力而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也可以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具有“以灌四傍”的生理功能。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由脾转输而来的津液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肾者水脏,主津液”,其对津液的输布有着主宰作用。一方面,肾中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作用;另一方面,肾本身也是参与津液输布的重要环节。肾对津液的蒸化作用,是根据体内津液的多少和机体的需求,通过增减尿量来调节体内津液的平衡。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津液的输布有赖于气的升降出人运动的推动。气行则津布,以促进津液的输布环流。三焦是津液在体内输布运行的通道,具有运行津液的功能。三焦气化正常,水道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津液才能在体内正常地流注布散。总之,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脾气
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气的蒸化、肝气的疏泄和三焦水道的通利。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2. 易于感冒,是气的哪项功能减弱的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气化作用E.防御作用
正确答案:E
解析: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盛则人体脏腑、经络的机能旺盛,人体脏腑、经络机能旺盛则抗病能力旺盛,即正气强盛。气和则生机盎然,机能旺盛,抗病能力亦盛。否
则,气失其和则人体机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招邪气侵袭而为病。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3. 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血脉
D.三焦E.络脉
正确答案:D
解析: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4. 十二经脉的经别大多是从 A.胸背部分出 B.头面部分出 C.四肢末端分出
D.四肢肘膝以上分出E.四肢肘膝以下分出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25. 十五别络的组成是
A.十二经别络加上任脉、督脉、冲脉
B.十二经别络加上任脉、督脉之别络和脾之大络 C.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络、脾大络、胃大络
D.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冲脉之别络和胃大络E.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任脉之别络和胃大络
正确答案:B
解析:十五别络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别络及脾之大络组成的。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6. 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经脉E.奇经八脉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
27. 既至目外眦,又至目内眦的经脉是 A.手少阳三焦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阳明大肠经E.足太阳膀胱经
正确答案:C
解析: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根据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循行,其既至目外眦,又至目内眦。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8. 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一源而三歧”的经脉是 A.冲、任、带脉 B.任、督、带脉 C.冲、任、督脉
D.督、冲、带脉E.冲、任、跷脉
正确答案:C
解析: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
29. 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厥阴心包经E.手少阳三焦经
正确答案:C
解析: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 知
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