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来源:华拓科技网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附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为深⼊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校思想政治⼯作会议精神,坚持⽴德树⼈这⼀中⼼环节,把思想政治⼯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功能,实现学校全员、全课程育⼈的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德树⼈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学⽣的全⾯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要务是⽴德树⼈,也是⼀种思维⽅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门课,也不是增设⼀项活动,⽽是将⾼校思想政治教育融⼊课程教学和改⾰的各环节、各⽅⾯,实现⽴德树⼈润物⽆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员、全课程育⼈格局。

⼆、“课程思政”的⽬标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可以培养⼤学⽣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步融⼊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全⾯提⾼⼤学⽣缘事析理、明辨是⾮的能⼒,让学⽣成为德才兼备、全⾯发展的⼈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运⽤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学⽣正确做⼈做事做学问,各教学科⽬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教学设计。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系统化地进⾏德育教育活动,⽽是结合各门课程内容,寻找德育元素,进⾏⾮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在此,应坚持如下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创新思维原则3.突出重点原则4.注重实效原则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被动的注⼊、移植、楔⼊,更⾮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活、贴近学⽣,注重向社会环境、⼼理环境和⽹络环境等⽅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的⽅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化、因时⽽进、因势⽽新。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势⽐较、中国特⾊与国际的⽐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脉⼜体现与时俱进。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者不是⼀种具体、单个⽅法的名称,⽽是⼀种类型的⽅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进⾏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作⽅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个体⾝⼼健康和个性全⾯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声、滴⽔穿⽯的⽅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的价值取向是⼀种共性、统⼀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6.正⾯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明辨是⾮、善恶,提⾼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的⼀种教育⽅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品德向正确、健康⽅向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