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来源:华拓科技网
201 6年第1 5卷第24期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与体育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口徐锦雅段文军 【内容摘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的互动,势在必行。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以该地区为例,简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 发展现状,剖析了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两者互动的必要性,提出两者互动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互动发展;少数民族 【作者简介】徐锦雅(1992一),女,安徽黄山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旅游 【通讯作者】段文军(1976一),男,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 一、引言 高,无法较好迎合大众旅游消费者需求。如跳芦笙、打陀螺 国家一系列优惠推动旅游业发展,日前印发 到处都有,缺乏合理统筹,而一些极具开发价值和特色的体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调弘扬体育文化、开展 育旅游资源有待开发,侗族很多有品位的项目还仅仅停留在 全民健身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某一个地区、某个民 一般的传统体育活动上,缺乏统一规划。 族或多个民族在生活实践和体育活动中创造,通过身体形 2.品牌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缺乏的长期支持,不善 态、运动器械以及思想观念表现出的文化现象。广西作为我 于协作,各自为阵。受地方保护主义等的影响,体育旅游资 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境内居住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 源之问无法协同。体育旅游项目大多数为搭建简易舞台,开 京、彝、水11个世居少数民族。据统计,广西少数民族传统 展表演,较单调,游客参与性差或者参与流于形式,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项目478项,壮族有194项;其他10个少数民族传 不够。少数民族缺乏科技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体育旅游产业 统体育文化项目合为284项,分别为:瑶族87项;苗族83项; 的品牌效应认识不足,产品设计雷同,缺乏独特性,项目延伸 侗族35项;仫佬族28项;毛南族13项;回族4项;京族8项; 困难。 彝族13项;水族8项;仡佬族5项 J。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 3.人才因素。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 为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冒险竞技,参与一系列体育活动, 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发展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经 还指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建立的社会关系总和 J。 费投入。被聘用的民族体育参演人员大多数来自于村寨中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的青年,整体知识水平较低,没有经过长期培训,对民族体育 (一)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广西旅游业始于1954年,至 文化只是了解并未精通,极大影响顾客满意度及体育旅游的 今已有6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时期旅游业有了较大发展,体 质量。 育旅游产业近年来逐渐兴起。2011年11月,广西出台《关于 4.竞争因素。云南、贵州、湖南作为广西的毗邻省份,旅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广西要加快开发民族 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云南省作为旅游发展 传统体育市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初步发展。 强省,起步早,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势必威胁到广西传统 据统计,全区有400多处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约有60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目前广西区内旅游市场细分明 多个已开设为少数民族旅游景区或景点,芦笙踩堂、多耶、抛 显,山水旅游、滨海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 绣球、打铜鼓、跳竹杠、舞狮子、板鞋舞、板鞋竞走、上刀山、过 态并存,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火链等是已开发好的项目,项目遍布南宁、贺州、柳州、河池、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互动发 梧州、百色、桂林、防城港等地区 。繁多的民族节庆活动 展的必要性 中,壮族歌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和瑶族盘王节具有较 (一)响应全民健身计划,满足旅游需求。广西积极响应 大影响力。2015年,广西少数民族运动团队参加全国少数民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号召,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助于宣传民族文化,发扬体育精神,扩 实现人们追求健康的愿景。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选择 大广西旅游品牌影响力。 到乡村旅游而缓解心情的人数剧增。传统的自然风光旅游 (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较为单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日益复杂,转而参与到自然和 I.开发因素。广西每个地区已开发的项目单一,品位不 人文相融的旅游活动中。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独 Indn, ̄*rlAI& IP|IPI'IIIPIP T hI!1111 201 6年第1 5卷第24期 特的喀斯特山水风光有机结合,使体育旅游兼具民族文化元 素和现代元素,使传统体育文化科学化,兼容并蓄,独具一 格,益于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 (二)传统体育文化濒临消亡,亟需保护和传承。当今全 球化的背景下,当代文明所代表的“强势”文化,在文化互动 与传播中,被视为“攻城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边 缘”文化,其免疫与自我生存的能力均显弱势,保护和传承受 “一产、体育节庆等产业。 (三)牢抓“一带一路”契机,开拓国际市场。广西地处 带一路”沿线,应抢抓机遇,借助区域合作平台,大力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文化开放化,建立中外文化沟通桥 梁,不断扩大体育旅游市场。通过建立体育旅行社,连接国 际客源市场,为国际游客提供便利。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优先开发优秀体 到了现代文明的挑战 J。外来工业文明的传播,电视、广播、 互联网等媒体普及,原来村寨中集体式的娱乐活动被一家一 户应用媒体自我享受的方式所取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环境 相对较闭塞,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打工 育旅游资源,使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旅游景区当中,或建立 专门的体育公园;对于充满迷信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不能完全摒弃,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保留保护自然的生 态文明理念,冲破婚丧嫁娶中忽略女权的封建禁锢;不断创 族导致文化传承人的缺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濒临消亡。 为实现两者有效互动,亟需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 承作为出发点。 (三)稳步提升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旅游产 业是一种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生命产业,不能将其内容完 全定格,需要不断更新与拓展,体育旅游产业也不例外 。 广西少数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唇齿相依,密不可 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文促旅,改进一批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开发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特性与传统体育器械 加工、服装生产相结合。体育旅游市场壮大以民族体育文化 为依托,弘扬民族文化独特性,吸引国内外旅游者,使其亲身 参与危险系数低的体育项目,观赏大型体育竞技表演。两者 的互动发展,将实现三重效益稳步提升,优化城市形象,增加 城市知名度。 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互动发 展的思路 (一)构建循环模式,实现“旅游+体育”可持续。传统体 育文化与体育旅游的互动,就是要增强生态环保理念,建立 循环模式,把文化与体育融合,把体育与旅游对接,把资源和 产业整合,把保护和开发统一,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体育 旅游发展的优势,将绿树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 避免陷入盲目求快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恶性循环。对广西少 数民族地区施以生态保护措施,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基 础,结合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合理高效开发,净化市场 秩序,科学统一管理。体育助推旅游,旅游反哺体育,实现 “发挥自然优势+发挥人文优势+发展体育旅游”互通互惠, 互利共赢。 (二)齐聚各方力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支 持是互动的推动力量,体育部门、旅游部门、企业通力合作, 应用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多途径宣传体育旅游。促进投资 主体多元化,扩大投资渠道,吸引外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 民族地区物力、财力、智力的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基础设施, 大力兴建少数民族节庆平台和体育场馆。城市空间发展体 育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可以以多个城市为中心,如南宁、柳 州、桂林三市,城市之间连线形成辐射带。“以点带线,以线 带面”弘扬广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在城市 当中建设体育科技园、体育科研区,延长产业链,统筹规划, 开发体育经济产业园区,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制造、体育地 Indn. ̄trlal&Sci ̄lllCe Trihune 新,融入现代元素,如侗族的芦笙踩堂只由当地民众表演,则 显得机械而乏味,又或者小部分旅游者参与其中,也较难融 入表演,开办芦笙演奏学习培训班,并举办芦笙表演比赛或 许深受游客喜爱。 (四)把握文化传承特性,弥补人才短缺。继承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就是要继承它的民族特性。积极以传统媒体、网 络媒体运用为手段,以普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基 础,完善体育文化资源的备案管理体系。扩大国家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规模,推进传统体育文物保护工程 的实施,响应国家号召,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完善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保护制度与保护体系,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工件。学校应多开展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动,把 文化传承与学校培育相结合,开办培训班,传播优秀体育文 化理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要十分注重人才的体育文化知 识和技能的全面提升。以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为依托,加快 硬件设施建设,壮大师资力量,形成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语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紧随社会进步的节奏,形成全民参 与的大格局。广西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有待深入开发, 不仅有利于大众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 体育旅游的有序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实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行,充分发挥其社会价 值。为此,推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的互 动发展,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势在必行,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春雷.河东节令体育文化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 文化导刊,2008 [2]马艺芳,陆元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现状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依凡.河池:桂西北的璀璨明珠[J].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 [4]林菁.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以三 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 [5]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