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节数学课的几点要素
来源:华拓科技网
浅谈一节数学课的几点要素 永城市第二小学 李常新 年来,我有幸聆听了数十节国家级、省级数学优质课, 感受颇深。回顾一下,我发现多数优质课都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发生的“四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神七发射“等 现总结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同商榷。 一、优秀的个人素养 讲优质课的教师都象诗人一样有豪放型和婉约型 豪放型教师:激情四射、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皆能感 染学生,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来,使学生随着教学意境的变 化产生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婉约型教师:委婉含蓄、幽默风趣、慢慢道来,条理清晰, 让学生如沐春风,在快乐中获得新知。如前几天听的张齐华 老师的课,让听课教师感到震撼,跃跃欲试都想效仿。 以上两者都有几个共同特点,反应敏捷、知识渊博、点拨 得当。 二、创设情境,恰当导入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 注下面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 考。所以说“美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许多教育大家 都在课堂导入上下一番功夫,但这些导入都能紧扣主题,没有 刀斧之痕,顺其自然,恰当的把学生引人教学情境中来。 三、突破难点有绝招 优质课教师都有丰富的阅历和教学经验,在每节数学教 学中都能深钻教材,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使重点、难点在自 然而然中轻松突破、化难为易,让讲解变成学生的体验。如李 峰老师在做《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用让学生在各位上摆 火柴棒的方法使学生亲自体验中总结出了“3”的倍数的特 征,轻松自然水到渠成,实属突破难点一绝。 四、完美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获取新知,获得最佳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方法。 因此要条理清晰,有章有法,有教改新意,创造性的利用教材。 如张齐华老师利用条形统计图求平均数一节,让学生明白移 多补少,平均数比最大数少,比最小数大的道理,直接摆在学 生面前,浅显易懂,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五、巧妙安排。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对本节新知的当堂反馈,对新知加以巩固。但 巩固练习要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少用命令式的做题要求, 如“填一填”、“判断”、“练一练”、“做一做”等等。要用生动有 趣的做题要求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的完 成巩固练习。如:连锁故事、智慧冲浪、闯关等等为做题要求。 六、灵活利用教材 课改专家提出,教师教学是巧妙灵活的利用教材,而不是 教教材,教材不是“剧本”,而是原著。教师写教案的过程是 编剧本的过程,是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加工,再创造。优质课教 师大都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教材,或通过情境创设产 生。生成资源或取材于最新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如前段时间 七、活动与体验 据专家调查发现,同样的知识从书上看到的可以记住 20%,听别人讲的只能记住10%,而自己亲身经历的可以记 住80%。可见活动与体验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所以,所有 优质课教师做课时,都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猜想、探索、活动、 实验、经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会,记得牢,同时这也是现 在教学教改必然发展方向。 八、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素质 要上好一节优质课,必须有学生的紧密配合,而要想使学 生能紧密配合,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动手能 力,探索习惯,教会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去猜想、讨论、探索、体 验的学习方法。 九、巧妙提醒。适时点拨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可能出现学生启而不发, 回答不上来的情况。这时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决不要 急于越俎代庖,实在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再适时点拨,巧妙提 醒。如”老师也有个想法,同学们讨论一下,看行不行?“一 般情况不下权威性结论,这样有利于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有利 于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的良好习惯。 十、前后照应。巧妙结尾 好的结尾能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记 忆永久,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李峰老师在巩义参加 省级优质课大赛时,快结束时,出示一道有奖竞猜题,发的奖 品是”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每人都应该得到最珍贵的礼物。 但是昨天我去给同学们买奖品时见到一起车祸,惨不忍睹,当 时我想,有什么样的礼物能比“平安”更贵重呢?现在我就把 “平安”送给在座的同学们和老师们,祝大家一生平安!”。顿 时,讲台上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再如:永城一小姜维老师在讲 《分数的认识》一节结束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们认识 了分数,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个分数,如果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分 子!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分母时,分母该是多少呢”会场陷 入沉思……。 一节好的优质课需要的要素还有许多许多……,由于本 人水平有限,总结以上十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我们的课堂 教学有所裨益。 (接上页) 从几何光学到物理光学再到光的波粒二象性,学生遇到 了两次不和谐性,通过顺应而消极了这两次不和谐,而对光的 本质才能全面的认识。这两次不和谐性,形成了消极不和谐 性的学习动机。 总之,物理学习动机的培养,需要长期地、多渠道、多层次 地进行,要避免说教式,更不要幻想开几次会,谈几次话就能 成功。它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感受、体验、形成信念,而且这 种感受、体验要伴随着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实效。 33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