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

来源:华拓科技网
课程名称:图像处理技术 课程编码:C101 课程学分:3

适用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是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通讯、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的基础,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本课程通过介绍图像的数学描述、图像的数字化、图像正交变换、图像增强、图像恢复、图像编码、图像分析和彩色图像处理等基本的图像处理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过程,并能应用这些基本方法开发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具有阅读各类图像处理文献的能力和进行图像处理系统的开发能力,并为学习图像处理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了解)

1、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2、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内容; 3、图象的数字化处理 第二章 图象变换(掌握)

1、连续、离散傅立叶变换; 2、快速傅立叶变换(FFT); 3、离散余弦变换(DCT) 第三章 图象增强(掌握)

1、灰度级修正; 2、图象平滑; 3、图像锐化; 4、伪彩色和假彩色; 5、图像的几何校正

第四章 图象的恢复(了解)

1、退化的数学模型; 2、连续系统的图象复原; 3、离散情况下的退化模型; 4、离散情况下的复原; 5、维纳滤波复原。 第五章 图象编码(掌握)

1、预测编码; 2、变换编码; 3、熵编码; 4、行程编码; 5、混合编码方法

第六章 彩色图像处理技术(掌握)

1、基本概念; 2、颜色空间模型; 3、彩色补偿; 4、彩色平衡; 5、彩色增强

第七章 图象分析及检索(了解)

1、图像分析系统概述; 2、图象分割; 3、图象纹理分析; 4、基于内容的图象检索技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语言 后续课程:多媒体技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通讯 五、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实践内容:图像变换(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图像增强(直方图均衡化) 实践要求:根据算法写出相应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调试并显示,显示结果应与理论分析和算法所期望的结果一致。 六、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

课内外学时比 :1:1.5 课外作业:每章有1-2个作业题

课外练习:自学相关章节并结合上机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七、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便于生动直观地进行课程的讲授。教学方式采用Powerpoint、Word投影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八、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

本课程总评成绩采用百分制,通过两方面进行考核: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其中:平时成绩含作业,实验及专题讨论成绩;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课程内完成。

九、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沈庭芝 编著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影印版),Kenneth R. Castleman ,

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合计

大纲撰写人 :刘文萍 大纲审阅人 :李也白 责任教授:李也白

系(教研室)主任:李也白 学院负责人:张常年

制(修)定日期:2004年9月1日

内容 绪论 图像变换 图像增强 图像复原 图像编码 彩色图像处理 图像分析与检索 期末考试 总学时 2 6 12 4 10 6 6 2 48 讲授课时 讨论、论文、实验、设计 2 6 10 4 10 4 6 42 2 2 2 6 备注 每章布置一次作业,全部批改并讲解。 课内考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