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孤独
既美好又忧伤. 美好是孩童间的纯真情谊,忧伤则是整个世界.大人永远也不懂,即使他们曾经也是小孩,生活却让他们变得野蛮、世俗,更无法沟通.而小孩只能不停的奔跑,逃离到另一个地方.
电影《四百下》这是部探讨十三岁少男的内心世界的电影,以一种平铺的手法引出本片的中心人物,忠实记录着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青春期回忆:逃学、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老师的怀疑、对亲情的反叛与排斥,辗转于学校、家庭、局与感化院之间。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演自己童年生活的自传,故事鲜少是虚构的,大部份都是他及其玩伴的真实故事。这个十三岁的少年身上带着特吕弗自己成长的印记,一个问题少年。在青春期的叛逆、僵化的学校教育制度和不和睦的家庭之间内心找不到宣泄的出路。成了一个程式化的社会表面之下潜藏着的对于个人忽略的的牺牲品。特吕弗自己说:“和别人的青春期比起,我的青春期相当痛苦,希望藉本片描述青春期的尴尬。”
《四百下》的镜头运用了很多的长镜头,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少年安托万逃出感化院,一路奔跑,跑过田野、灌木丛和空屋,一直跑向大海、沙滩。突然,少年转过头来,孤独无援地凝视镜头,其空落无着的未来被画面定格,影片就此结束,一个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另外一个长镜头有意思,我们看了会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它表现了一种生活的状态。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
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特吕弗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
从艺术手法上讲 《四百下》作为一部生活流的影片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它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 好莱坞传统的线性因果叙述模式,那种戏剧性的环环相扣,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已经安排好的生活被肢解了、破坏了:安托万受到老师惩罚后异常气愤 ,而紧随其后的逃学事件又使他尝到了久违的自由的感觉:就在他得意忘形之时 ,却亲眼目睹了母亲与别的男人幽会的场景 ,使他欢快如小鸟的心一下子跌入了痛苦的低谷;他终日梦想能当个海军 ,在那蔚蓝的地中海上自由驰骋,然而当他真正从牢笼般的少管所逃到日夜思念的“自由之地”大海边时,却又突然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惆怅和茫然 ——这一幕幕或喜或悲 、或纪实或抒情 、或严肃或诙谐的场景掺杂融合、浑然一体,不仅真实地表现了生活的自然流程 ,而且体现了“新浪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变革 。在“新浪潮”编导们看来 ,传统艺术的理性结构已不能反映混乱荒诞的非理性的现实世界 ,传统叙事主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已经被现代社会中的自我丧失 、扭曲和变形所代替 ,必须探索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于是他们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应该表现“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而生活充满了随意性和偶然性。
电影《四百下》没有现代电影对比强烈的色彩,黑白的画面显得更加冰冷,带着些许伤感和绝望的气息。主人托万坐在囚车中流着泪看着这个他曾经生活的、繁华世界的黑白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过多的修饰,一个小男孩静静流泪的画面与周围喧闹的巴黎夜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的未来一片迷茫,从这一刻开始,没有挽回的余地。这部黑白影片的光线处理上,很冷,一种压抑感觉,潜藏着一种使人想摆脱约束的冲动。安托万一直都向往大海,就像向往自由一样。可是在看到海的那一刻,他的表情中却并没有露出欣喜,而是一种茫然。安托万看到了大海,却看不到自由。也许,
争取自由的代价,就是失去自由。影片极力塑造海的感觉,声音,甚至味道。可是黑白的画面中,我们看不到澄澈的海水,只是泛着些许凄凉的意味。最后的画面是这样的,安托万跑向大海,在海水中横着向右走了几步,,却回过头向镜头走来,画面定格,又推向了他那双迷茫忧郁的双眼,海浪声还在继续。影片就这样结束在了这个耐人寻味又安静的结尾。
电影《四百下》的主人托万一系列的行为:逃课,恶作剧,撒谎,盗窃,都应归结于缺乏家庭与学校真正的关爱,为了减少负担,父亲一直希望这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进入军校,盗窃后,送进少管所后再也置之不理,母亲还是比较关心,但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关心,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他把安托万送进农场也不再关心。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价值观尚未形成,生活中的某一细节的疏漏都潜在的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安托万喜欢想读祖母送给他的好书,却被妈妈卖掉,喜欢撒谎的原因,是家里人不相信他在说真话,所以选择撒谎。当他用心的写完自己的作文时候,因为引用了巴尔扎克的名言,而被视以剽窃,被停课。小安托万在个人独白中说:“祖母那天给了他一本好书,但我妈妈过去常搜我口袋,那晚我睡了,她一定在我口袋里找到了钱,第二天钱就不见了,后来,他提到了这件事情,我就承认我在哪里拿的,然后他把好书给拿走拉,有一天我想找出来,我发现她已经把它给卖了。。。。我撒谎,我想有时候吧,有时,如果我讲了真话,他们也不信我,所以我喜欢撒谎。
阿甘说:人要摆脱过去,就要不停的向前跑步,《长跑者的寂寞》却是在奔跑中回首往事之痛,《罗拉快跑》通过奔跑展示了人的生与死的偶然与关联性,《四百击》中的奔跑,有着与以上的共通点,都是在释放内心的压抑,却又多了一份寻找自我的认同感,当他在奔跑过程中, 会比较迷茫,奔跑只是作为逃离约束而存在,但是当他看到大海时候,奔跑是作为理想的手段而存在的。因为安东尼说,他的梦想就是大海。大海象征着安托万的未来与理想。也许冲到大海之后更加迷茫也有些许失望的这个少年,长大也许也会慢慢学会各种所谓的规则,学会妥协,学会适应、弯曲和说更多的话。人对于环境也许不能要求更
多。可是人一定是要按照某种既定的方式生活么?如果一直迷茫,那么一直奔跑也是一种选择。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时间和相伴才能增长。孩子的孤独谁去关注过?孩子的心灵呢?那著名的长跑,是他逃离少管所,逃离束缚,逃离不公的行动,但海水阻去了他的去路。于是,那迷茫的眼神成了未知无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