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科举仕宦⽂章家族
据嘉靖《赣州府志》记载,赣南“唐始有⼠,宋始有名⼠”。汉唐时期,赣南籍的⽂化名⼈廖若晨星,只有邓德明、钟绍京、綦⽏潜、谢肇、赖裴等⼈较为知名。宋代,情况开始改观,在州(军)县学和书院的带动下,赣南⽂风郁然,涌现出⼤批⼈才。其中,著名的饱学之⼠有南康刘元亨、⽯城温⾰、雩都王鸿、会昌赖克昌、赣县阳孝本、龙南钟伷、⼤庾何⼤正、赣县池梦鲤等⼈。时期,赣县中学校长周蔚⽣在《赣南⽂献征集录》中列举了“赣南⼗⼤乡贤”,其中宋⼈阳孝本和曾⼏就占据了⼆席。
除这些代表⼈物外,赣南还出现了⼀批进⼠家族,著名的有⽯城陈⽒、赣县王⽒、虔化孙⽒、兴国李⽒、赣县曾⽒、南康⽥⽒等。
信丰⽵村袁⽒
以下资料摘⾃信丰县政协编写的《信丰往事》⼀书。
信丰⼤桥镇⽵村袁⽒,始迁祖袁明,隋朝⼤业末(公元618年)任江西南康郡丞。因隋末⼤乱,不得回籍,乃⾄南野(信丰)之公⽥坊、武⼭之阳,地名⽵村。袁明观其⼭⽔秀丽乃⾃叹⽈:此吾之可创基也。遂⽴业于⽵村。袁⽒在⽵村⽴基,凡1396年,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千百年来,⽵村袁⽒丁裔繁茂,或本地孝第⼒⽥,或播衍他乡异域。⾃唐以来,⽵村袁⽒诗书儒业,科第相望,家学渊源,彪炳⼀时。若以历史久远、⾐冠之骤发、⼈⽂之蔚起,在偌⼤信丰、众多姓⽒中。⽵村袁⽒堪称翘楚。⾃唐⾄清共进⼠12⼈。
袁厉,字君岩,唐开元年间进⼠,官任吉州庐陵县尉。
袁诵之,字孔成(852——912),唐懿宗咸通⼗三年(壬⾠,872年)进⼠,官⼤理寺卿。
袁启之,字孔彰(849——913),唐僖宗中和元的年(⾟丑,881年)进⼠,初授道州永明县丞,调⼷阳尉,复擢洪州观察推官。
袁东震,字天拱(987——?)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其著作《溪⼭集》⾏世。 袁应瑞(东震之⼦),字孔宗(1007——1079),宋英宗治平年间进⼠,授建昌县丞。 袁在德,字尊三(1100——1172),宋进⼠,官河南封仪县丞。
袁补衮,字替犹(1168——1230),登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1193年)进⼠,授秘书省校书郎。 袁承恩(补衮之⼦),字君锡(1194——1253),南宋宁宗⼰卯科(1219年)南省第⼀⼈,官四门助教。 袁⽂佐,字必达(1230——1295),南宋理宗宝祐年间进⼠。
袁时敏(惟逊),字逐齐(1403——1478),明永乐年间进⼠,授后屯经历,复升福建省延平府太守。 袁道廷,字启盛(1701——17),乾隆⾟巳(1761年)蒙赐进⼠第,敕授承德郎,礼部主额清主事。
袁钟秀(懋森),字耘湄,(1701——17),清雍正壬⼦(1732年)举⼈,乾隆丙⾠年(1736)登⼆甲进⼠,任四川省顺庆府邻⽔县知县。
清乾隆⼗六年《信丰县志》“⼈物卷”中有袁钟秀⼩传,在其邻⽔县知县任内,“俗健讼,多侜张、假案以试令,初⾄讼牍⼆百余,乃⼀⼀亲质,得其隐情,剖决如流,讼者半息。夫役旧例供于铺户,县正佐及营牟分领,河道官塘责纲户纳鱼,课悉罢之,民勒碑以颂”,“⽽川多岩堑废寺,为奸匪所潜。臬司奏允,填塞拆毁,以杜其弊。钟秀以⾢⽆书院,乃即以毁寺之材,修建书院,⽽藉僧⽥⽆主者,以充⽣徒膏⽕”。离任时,百姓“咸以其去为惜”。
据不完全统计,其他由贡⼊仕者,共18⼈,任职诸如陕西盐运副使、⼭西布政司理问、⼴西桂林推官、直⾪上海县丞、浙江海盐县丞等,不⼀⽽⾜。
袁⼴⽂(伯卿),字⼤如,号仲圭,⽣于明万历年间,明⾟巳年(11年)贡于太学,授⽟⼭县训导。 袁玭,⼴⽂⼦,字声倩,号醒菴。康熙⼋年(1669年)贡,授峡江训导,擢⼭西交城县丞。
⽵村袁⽒科举、仕宦表世系五世⼗⼀世⼗⼀世⼗六世⼗七世⼆⼗世
姓名袁厉
字号君岩
中式时间唐开元年间进⼠唐懿宗咸通⼗三壬⾠进⼠唐僖宗中和元年⾟丑进⼠宋仁宗天圣年间进⼠
宋英宗治平年间进⼠宋进⼠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进⼠宋宁宗⼰卯科南省第⼀⼈宋理宗宝祐年间进⼠
明永乐年间进⼠乾隆⾟巳年蒙赐进⼠第乾隆丙⾠年进⼠
官职吉州庐陵县尉⼤理寺卿
备注 启之从弟
袁诵之孔成袁启之孔彰袁东震天拱袁应瑞孔宗袁在德尊三
道州永明县丞、⼷阳县 尉、洪州观察推官 建昌县丞河南封仪县丞秘书省校书郎四门助教
福建延平府太守礼部主事、承德郎
著《溪⼭集》东震⼦ 补衮⼦
⼆⼗⼆世袁补衮 替犹⼆⼗三世袁承恩君锡⼆⼗六世袁⽂佐必达三⼗⼀世袁时敏逐齐四⼗世
袁道廷启盛
四⼗⼀世袁钟秀耘湄 ⽯城陈⽒
四川顺庆府邻⽔县知县
陈恕,太平兴国⼆年(977)进⼠,《宋史》误作洪州南昌⼈。据《舆地纪胜》考证:陈恕,“⽯城⼈,坟在⽯城,⽗⼦皆为台辅”。
另据《宋史·陈恕传》记载,其⼦“(陈)执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执古⾄虞部员外郎;(陈)执⽅、(陈)执礼,并太⼦中舍。”
赣县王⽒(王奇王⾔⽗⼦进⼠)
王奇,字汉谋,赣县(今属兴国县潋江镇)⼈,初为赣县⼩吏。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甲⾠特科进⼠,官⾄殿中侍御史。据《舆地纪胜》记载,赣县县令曾题雁诗⼀联于屏上,云:“只只含芦背晓霜,昼随鸳鹭⽴寒塘。”王奇为之续作,⽈:“晚来渔棹惊飞去,书破遥天字⼀⾏。”县令读后认为王奇是可造之才,劝他求学进取。王奇学游京师时,宋真宗偶见其诗,云:“雁声不到歌楼上,秋⾊偏欺客路中”,召见赐第。王奇作诗云:“不拜春官为座主,亲逢天⼦作门⽣。” 其⼦王⾔,字有德,也在天禧三年(1020)中进⼠,官⾄知⾄诰。 赣县王⽒科举、仕宦表姓名王奇王⾔
虔化(宁都)孙⽒
孙长孺,字思斋,唐末⼤⾂孙誗后裔,⼤中祥符⼋年(1015)赐五经出⾝,与庐陵欧阳修同年登进⼠第,后累官⾄⼴西浔州知府,太⼦中允,审核太⼦给皇帝啲奏章等事务,为政“尚仁恕”,给其⼦孙以极好啲榜样作⽤,后被祀为乡贤。 北宋的“孙
字号汉谋有德
中式时间景德元年进⼠天禧三年进⼠
官职殿中侍御史知⾄诰
备注 奇⼦
⽒五贤”即:孙长孺、孙⽴节、孙勰、孙勴、孙登龙(科)。
孙⽴节,长孺孙,字介夫,皇祐五年(1053)进⼠。北宋皇佑五年进⼠,⼴西桂州节度判官。 孙勰,⽴节长⼦,字志康,元祐三年(1088)进⼠,湖⼴岳州太守。
孙勴,⽴节次⼦,字志举、志同,累荐不仕,⼘居虔化延春⾕。虔化孙⽒与眉⼭苏⽒是世契之交。 孙登龙,字寿甫,⽴节后裔,南宋景定五年举⼈,四川东川路同知。
孙辅⾂,登龙之⼦。以⽂学荐尹南康,知⼤都户府篆,五迁⾄湖南宣尉元帅,升资善⼤夫、⼴西廉访使。所到有政声。监郡参政全普庵撒⾥榜其居⽈ “忠义之门”
从孙誗始,历五世孙长孺,七世孙⽴节,⼋世孙勰、孙虑及⽴节甥崔甲⼗六世孙兴礼、登龙、伯颜,⼗七世孙辅⾂、毅⾂,或以政显,或以⽂彰,或以孝名,或以志洁,均有谦谦君⼦之风,刚直仁义之节,⽽留存于世,怀思于后⼈,特别是⼊乡祠配祀之众,嘉⾔懿⾏惠泽社会之典范,在赣南客家⼠⼦中是少有的。宁都孙⽒科举、仕宦表姓名
字号
功名进⼠
官职太⼦中允
备注 长孺孙⽴节长⼦⽴节后裔
孙长孺思斋孙⽴节介夫孙勰
志康
孙登龙寿甫
皇祐五年进⼠⼴西桂州节度判官元祐三年进⼠湖⼴岳州太守景定五年举⼈四川东川路同知
兴国李⽒(⼀门⼋进⼠)
兴国李⽒(今埠头乡凤冈村李⽒),“兄弟克承家绪,学殖渊富,清风峻节,表树当时”。兴国李⽒指李潜和李浑兄弟及其后代。李潜和李浑是唐代进⼠李迈(字彦超,官兵部尚书)的六世孙。
李潜,字君⾏,治平四年(1067)进⼠。官司空、中书令理学家谥“⽂简”。李潜初如京留泗上,其⼦弟请先往,欲贯开封户籍应举。李潜不许,说:“汝虔州⼈,欲求事君,⽽先欺君可乎?宁迟数年可也。”在务实学风的影响下,李潜的三个⼉⼦俱登进⼠。
李浑,潜弟,字公初,嘉祐⼆年(1057)进⼠。官秘书省校书郎。李浑素以⾏谊重于时,与⼦李存皆有时望。
李朴,潜⼦,字先之,绍圣元年(1094)进⼠。官国⼦监祭酒,有《章贡集》20卷,著名理学家、诗⼈,《宋史》美誉⽈:“朴⾃为⼩官,天下⾼其名”。
李格,潜⼦,字正之,元丰⼆年(1079)进⼠。官焕章阁待制 李楫,潜⼦,字济之,绍圣元年(1094)进⼠。官翰林院承旨
李存,李浑⼦,元丰⼆年(1079)进⼠,与阳孝本齐名,为“崆峒⼆⽼”之⼀。 李开端,格⼦,字⼦元,号中正,宣和6年(1124年)进⼠。官晋阳县知事。
李谦,格曾孙,字和卿,号⽩云居⼠。淳熙2年(1175年)进⼠。官左司谏,有⽂集40卷。
从时间看,第⼀个进⼠李浑是公元1057年考取,第七个进⼠李开瑞是公元1124年考取,在67年间,李家考取7个进⼠,平均不到10年考取⼀名。⽽且在绍圣元年,李朴、李楫兄弟同时考取,这在封建社会的科举时代是⼀个地⽅或⼀个家族的巨⼤荣誉。
李潜⼀家三代⼈,出了⽗亲李潜,⼉⼦李朴、李格、李楫,孙⼦李开瑞5个进⼠,李浑⼀家5代中,出了⽗亲李浑、⼉⼦李存、⽞孙李谦3个进⼠。这样⼀共8个进⼠。为什么却有“⼀门七进⼠”的说法呢?原来李谦中进⼠已经是宋淳熙⼆年(公
元1175年),和其曾祖⽗李存中进⼠元丰2年(公元1079年),已经过了96年,⽽李⽒“⼀门七进⼠”的说法,早已扬名全国,成为⼀句“成语”了。
兴国李⽒科举、仕宦表姓名
字号功名
官职
备注
姓名李迈李潜李浑李朴李格李楫李存李谦
字号功名官职备注
迈六世孙,理学家潜弟
潜⼦,理学家、诗⼈潜⼦潜⼦浑⼦格⼦格曾孙
彦超唐咸通四年进⼠唐兵部尚书
君⾏宋治平四年进⼠司空、中书令,谥“⽂简”公初宋嘉祐⼆年进⼠秘书省校书郎先之宋绍圣元年进⼠国⼦监祭酒正之宋元丰⼆年进⼠焕章阁待制济之宋绍圣元年进⼠翰林院承旨乘远宋元丰⼆年进⼠不仕和卿宋淳熙⼆年进⼠左司谏
李开端⼦元宋宣和六年进⼠晋阳县知事
赣县曾⽒(⽗⼦四进⼠)
赣县曾⽒,⼀门皆⽂学之选。⾸开⽂风的是曾准,嘉祐⼋年(1063)进⼠,其⼦曾弼、曾楙、曾开、曾⼏俱登进⼠。曾弼和曾开为崇宁⼆年(1103)进⼠、曾⼏⼤观元年(1107)进⼠、曾楙元符三年(1100)进⼠。
据南宋曾敏⾏《独醒杂志》记载,赣县曾⽒与南丰曾⽒“皆以伯仲取科第,致位通显”,“此⼆族盖甲于江西也”。
曾准,字⼦中,⼀字⼦忠,并宋虔州府赣县⼈(今赣州市)。嘉祐⼋年(公元1063年),曾准赴京会试进⼠⼊第。⼊仕后,曾准曾任后在陕西武功、湖北等地任职,为官时能体察民情、执法公正,受到吏民称赞。⾃曾准以后,曾家⼀门同出四进⼠,⼈称“虔州四曾”,遂成当地巨族,名震⼀时。
曾弼:准长⼦,徽宗崇宁⼆年(1103年)进⼠,官⾄提举京西南路学事。 曾懋:准次⼦,元符进⼠,累官⾄吏部尚书。
曾开:准三⼦,字天游,徽宗崇宁进⼠,官⾄礼部侍郎兼直学⼠院。
曾⼏:准四⼦,字吉甫,⾃号茶⼭居⼠,南宋著名诗⼈,也是⼤诗⼈陆游的⽼师。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赣县曾⽒科举、仕宦表姓名字号曾准⼦中曾弼 曾懋 曾开天游曾⼏吉甫曾班 曾槩 南康⽥⽒
“九经堂有凰⽑九⼦,簪缨代代流芳。”“凰⽑九⼦”指的是南康⽥⽒。⽥闢,字思孟。据《舆地纪胜》考证:“⽥闢,其先⼤名⼈,枢密(⽥)况之族也。游上庠,⼆⼗年⽆所成,浩然归隐,⾃号⼤隐居⼠。⼦侄各授⼀经,教饬严甚。延名儒师,受其规矩。”后⼦侄登第及特恩者七⼈。登第五⼈为: ⽥如鹗,政和三年(1113)进⼠;
⽥如鹄,政和五年(1115)进⼠,历任宣义郎,泉州教授;
中式时间嘉祐⼋年进⼠崇宁⼆年进⼠元符三年进⼠崇宁⼆年进⼠⼤观元年特奏名进⼠崇宁⼆年癸未霍瑞友榜亁道五年⼰丑郑侨榜
官职临江通判提举京西南路学事吏部尚书
礼部侍郎兼直学⼠院礼部侍郎
备注 准长⼦准次⼦准三⼦准四⼦准从⼦曾概,⼏孙
⽥如鳌,字邦镇,宣和六年(1124)进⼠,累官官监察御使,出知通州,后加直秘阁京西转运使; ⽥如鹏,建炎⼆年(1128)进⼠,历任迪功郎、建州莆城簿(今福建建瓯县); ⽥如鸿,绍兴⼋年(1138)进⼠,迪功郎。
其中,三⼦⽥如鳖最知名。⽥如鳖,字邦镇。宋⾼宗曾召问江右盗贼,⽥如鳖对⽈:“⼩寇不⾜虑,所忧者西北⽿。”⽥如鳖出知道州,百姓乐其恺悌,后加直秘阁、西京转运副使。⽥闢教⼦有⽅,深得时⼈称赞,时“⾔义⽅者,必⽈⽥⽒”。 ⽥ 杞 南安军南康县⼈。重和元年登进⼠第。累迁从政郎、国⼦学录。
南康⽥⽒科举仕宦表姓名
字号
功名
政和三年进⼠政和五年进⼠宣和六年进⼠建炎⼆年进⼠绍兴⼋年进⼠
官职不详
宣义郎、泉州教授直秘阁京西转运使迪功郎、建州莆城簿迪功郎
备注⽥辟长⼦如鹗弟如鹗弟如鹗弟如鹗弟
⽥如鹗 ⽥如鹄 ⽥如鳌邦镇⽥如鹏 ⽥如鸿
宁都郑獬家族,⼀门四代⼋进⼠、⼀门⽗⼦九卿、兄弟科甲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北宋状元,诗⼈,⽂学家,政治家,赣州宁都梅江镇西门⼈,寄籍安州(今安陆)。皇祐五年(1053)举进⼠第⼀,初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朝,直集贤阁,知制诰。英宗即位,修建永昭⼭陵,需费甚巨,他上 书谏说国库空虚,希节俭爱民,请饬官吏减损其⼯程,之后,他⼜上 书进⾔:皇上初登帝位,希望下达诏令,允许朝⾂向朝廷提出建议,尽量把⾃⼰的意见表达出来,⾂⼦⼊朝觐见天⼦时,就向他们询问国家⼤政的得失,只要虚⼼求教,就⼀定能得到治理国家的有益策略。英宗采纳他的意见。宋神宗朝,拜翰林学⼠,在政治上倾向保守,他思想上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为⼈刚直不屈,特异不群,为官直⾔敢谏、⼀⼼为民;性格洒脱不羁,交游甚⼴。代理开封府事务时,反对王安⽯变法,为王安⽯所不满,以侍读学⼠出知杭州,后徙青州,不久称病请任闲职。郑獬晚年⽣活凄苦,不久因病去世。郑獬诗歌题材⼴泛,有酬唱赠答诗、咏情忧世诗、写景咏物诗、咏史及其他诗。艺术上具有兼容性,既有清丽⾃然的⼀⾯,也有豪放雄肆的⼀⾯;既有唐诗的余响,⼜开宋调的先声。郑獬为⽂多是制诰、奏议类,最有价值的是议论⽂,⽂风豪伟⼤⽓,雄浑峻峭,著有《郧溪集》50卷。
据浙江临海《唐?郑虔世系源流考》《临海楼下郑⽒宗谱》余姚低圹街道(烛溪、云柯乡)郑巷村、宁波镇海郑⽒⼗七房《荥阳郑⽒族谱》,以及清《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尚书礼部侍郎郑君(纾)墓志铭”(蔡襄撰)所载: 祖⽗建中,字应祥,号启元。明经举进⼠,赠屯⽥员外郎。
⽗亲纾,字武仲,号善甫。天圣⼋年王拱⾠榜进⼠,官⾄祠曹郎中,迁礼部侍郎(⼆品)。 兄郑狝,字弥中,皇祐元年冯京榜进⼠,官⾄朝散⼤夫,监察御史。
郑獬,讳伯⼀,字毅夫,号云⾕。皇祐五年状元及第,官⾄知制诰,翰林学⼠。(从⼆品)弟郑猗,登进⼠,官将作监主簿。(⼜名麒)
弟郑猛(⼜名麟),皇祐四年刘辉榜进⼠,初通判台州,迁⼯部侍郎,吏部尚书。弟郑猶,少时依兄住宦地,獬殁后,回安州监酒税养亲。
(獬长⼉⼀郎,郑彀迁浙江余姚烛溪乡,次⼉三郎,即宣义随母杨⽒回祖先故⾥赣南宁都。)
⼉郑彀,字凝道,号伯定,派⾏名⼀郎,从安陆迁徒余姚烛溪乡低塘街道郑巷村。任安微歙县县令,家于歙。 孙郑武,讳⾃牗,字孟纳,举进⼠,在殿中侍御史。原居余姚烛溪乡郑巷村,后迁徒睦州(淳安)。 孙郑畿,字应庚,政和⼆年(112年)莫俦榜进⼠,隐居临海楼下村花茶亭。
獬六世裔孙茂公(世昌)、甲公(世兴),兄弟并登宋绍兴甲戌科进⼠,分别授国⼦监司业、⼴东连州知州。
郑獬家族成就“兄弟科甲”、“⼀门⽗⼦九卿”、“⼀门四代⼋进⼠”(其中郑獬五兄弟四进⼠)的郑⽒荣耀,历史辉煌,堪称宁都“⽂
乡诗国”之缩影。明朝时在宁都县城西李家巷(古称庠序地、状元坊)原崇福寺旧址建的儒学孔庙中⽴有“状元坊”⼀座。
宁都郑⽒科举、仕宦表姓名郑纾郑狝郑獬郑猗郑猛郑武郑畿
宁都严⽒五进⼠
唐末乾符年间,黄巢农民,天下⼤乱,北民纷纷南迁。乾符六年⼰亥(879年),严天民与杨筠松等同事好友⼀起逃离长安,南迁居于虔州(即今赣州)赣县⽔墨洞。乾宁⼄卯年(6年),严天民⼜迁居虔化县太平乡兴教⾥(今属宁都县洛⼝镇、东韶乡⼀带)密⽯磜严坊(即今宁都洛⼝严坊)栗树下。⾃此,严⽒在宁都落地⽣根,开族繁衍。
严天民,名陶,字从善,⼜字天民,浙江桐庐⼈。中唐咸通年间(860—873)进⼠,精于地理风⽔。在清道光丙午年
(1846)所修《宁都衙背严⽒九修家谱》载:严天民先任中顺⼤夫(正四品,有误,中顺⼤夫为⾦以后所设),⼜于乾符元年(874年)甲⼦敕授⾦紫光禄⼤夫(正三品)、判外台司天⼤监;同时敕授(应为诰命)其妻瞿⽒为⼀品夫⼈(有疑)。到了南宋时期,严⽒在宁都已经繁衍了⼗数代,⽽且是⼈⽂蔚起,科甲蝉联。接连考中了五名进⼠,即严兴义、严谅、严梦颜、严鹗、严寅。
严兴义:即严仕陵,严天民第⼗⼀世孙。⽣于宋建炎元年(1127年)六⽉初七⽇。先中宋⾼宗绍兴⼆⼗六年(1156年)丙⼦科举⼈,次年即绍兴⼆⼗七年(1157年)丁丑登殿试奏名进⼠,与王⼗朋同榜。授丹阳县尹,累官⾄湖⼴衡州知府。 严谅:讳⼤郎,字司空,宋绍兴⾟亥年(1131年)⼆⽉初⼆⽇⽣,明经中宋淳熙⼰⾣科举⼈(11年),于宋光宗绍熙癸丑年(1193年)登进⼠第(特奏名),未仕。
严梦颜:名六,讳云卿,字通直,宋嘉定癸未年(1223年)四⽉⼗⼋⽇⽣,明经中宋淳祐⼰⾣科(1249年)举⼈,后于宋理宗宝祐癸丑年(1253年)与严鹗同登进⼠榜,先任新淦县知县,再任同知。⽽《宁都县志》载云:严梦颜、严谅中嘉定⼗年(1217年)特奏名进⼠。
严鹗:中宋理宗淳祐三年(1234年)癸卯科举⼈,⼜于宝祐癸丑年(1253年)考中进⼠。
严寅:讳师法,字⽂敬,号敬齐,宋理宗淳祐壬⼦年(1252年)举⼈,中开庆⼰未年(1259年)进⼠。
其实同时期的宁都历史上严⽒还有另外⼆位举⼈,他们分别是宋淳熙庚⼦科(1180年)举⼈严⼤辅,⼜名严禹卿,为严梦颜之⼦;宋绍定四年(1231年)⾟卯科举⼈严周。
据《宁都厚⽥严⽒⼗三修⼤成族谱·名宦录》载:严兴义长⼦严尧卿之次⼦严宗(重)敏,中宋⾼宗绍兴⼗七年(1147年)丁卯科进⼠,任雷州太守。⽽排谱未详载,可信度低。《宁都厚⽥严⽒⼗三修⼤成族谱》始修于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戊午,迄今已历⼗三修,是宁都⽐较早修有家谱的姓⽒。
宁都严⽒科举、仕宦表姓名
字号
科举功名
官职
备注
宁都志载:嘉定
字号武仲弥中毅夫(⼜名麒)(⼜名麟)孟纳应庚
功名进⼠
官职
赠屯⽥员外郎
备注 建中⼦建中⼦建中⼦建中⼦建中⼦獬孙
郑建中应祥
天圣⼋年进⼠礼部侍郎皇祐元年进⼠监察御史皇祐五年进⼠知制诰、翰林学⼠第⼀(状元)进⼠
主簿
皇祐四年进⼠吏部尚书进⼠
殿中侍御史
政和⼆年进⼠
严兴义 严凉
司空
宋绍兴⼆⼗七年丁丑进⼠衡州知府宋光宗绍熙癸丑特奏进⼠未仕
严凉司空宋光宗绍熙癸丑特奏进⼠未仕
宁都志载:嘉定⼗年丁丑特奏进⼠
与严鹗同登,⽽宁都志载:严梦颜、严凉同中嘉定⼗年特奏进⼠与严梦颜同登,⽽宁都志载:严梦颜、严凉同中嘉定⼗年特奏进⼠ 梦颜⼦
严梦颜通直宋理宗宝祐癸丑进⼠同知
严鹗 宋理宗宝祐癸丑进⼠
严寅严周
⽂敬
宋开庆⼰未年进⼠宋淳熙庚⼦科举⼈宋绍定四年⾟卯科举⼈
严⼤辅
宁都湛⽥宋⽒⼀门五进⼠
宋瑗(1053-1118):派梦傅,字蘧齐。以治《春秋》中⼤宋元佑庚午榜(1090年)举⼈,为北宋⼤观三年⼰丑贾安宅榜(1109年)进⼠。
宋绩(1062-1128):派梦衍,字功奏。历史学家。著有【通鉴长编】。由⾢庠⽣中宋政和⾟卯科(1111年)举⼈,中重和戊戌榜(1118年)特奏进⼠。3. 宋逵:派梦⾏,字悦齐。由国学⽣中宋政和⾟卯科(1111年)举⼈,为政和⼄未榜(1115年)特奏进⼠。⽽《宁都县志》载宣和七年⼄巳:宋逵、李严。族谱载:“公清⽩坦夷,待⼈以诚,恭俭慎⾏,默⼝不⾔他⼈过,所学本六经,不道释⽼申韩之说。于宋嘉佑庚⼦年(1060年)五⽉⼆⼗⼆⽇⼦时⽣,于宋绍兴戊午年(1138年)⼗⼀⽉⼗七⽇未时殁。享年79岁。夫妇俱葬本州河东⼭。
宋友(1083-1159):字性学,号诵野,派梦被。由国学⽣中北宋宣和癸卯科(公元1123年)举⼈,为建炎(靖康)丁未榜(公元1127年)特奏进⼠。
宋⼤猷(1084-1155):字异群,派可勳。瑗⼦。治《春秋》,由国学⽣中政和五年⼄未何桌榜(公元1115年)进⼠。 宁都湛溪宋⽒的这五位进⼠在《宋史》、《中国⽂学家⼤辞典》、《中国⼈名⼤辞典》、《江西通志稿》都有记载。然⽽这五位进⼠在⾦榜题名后却淡泊名利,终⽼⼭泉,多未曾出仕。 宁都湛溪宋⽒科举表 姓名宋瑗宋绩宋逵宋友宋⼤猷
雩都(于都)西郊(今贡江镇)袁⽒以下资料摘⾃同治版《雩都县志》
于都西郊袁⽒(袁端家族)⾃袁端起四世有进⼠两⼈、举⼈两⼈。
袁端,字⾃中,雩都西⼀坊⼈。景泰元年庚午(1405)中江西乡试,⼆年任程乡县教谕,逊志苦学,⾏已端⽅,树⽴学校,教诲⽣徒,程⼠为之丕变。迁永兴县教谕,升顺庆府教授。初,端署永兴教谕,时奉勘合撰修《郴州实录》,寓京师,上书条⼗事:⼀⽈隆圣学以端天下之本;⼆⽈开⾔路以决天下之弊;三⽈正⼠习以清天下之俗;四⽈谨官常以善天下之治;五⽈策贤良以任天下之事;六⽈去贪暴以安天下之民;七⽈修武备以防天下之变;⼋⽈久任使以成天下之化;九⽈节财⽤以济天下
字号蘧齐功奏悦齐性学异群
科举功名
官职
备注
瑗弟,历史学家瑗弟瑗弟瑗⼦
宋⼤观三年⼰丑进⼠ 宋重和戊戌特奏进⼠ 宋政和⼄未特奏进⼠ 宋建炎丁未特奏进⼠ 宋政和五年⼄未进⼠
之乏;⼗⽈严保举以收天下之才。疏⼊,宪宗嘉纳之,奉旨该礼部着拟复奏。刑部侍郎何乔新⼿札与端⽈:“疏内条议俱中肯綮,词虽约⽽意巳尽,置之座右亦可以资圣德。”寻以母⽼乞休,督学使⽯淮列端⾏谊上之,都御史张瓒遣官以礼慰留之。任满当升秩,以养母告归。既归,孝养备⾄,居丧毁瘠逾礼。郭祐尝⽈:“袁公正学懿⾏,我辈弗如。”母丧后竟不起,优游林下四⼗年,择地西郊濒河处构轩⾃适,名⽈适轩,学者称之⽈适轩先⽣。弘治间纂修《雩都县志》。所著诗⽂不为奇崛雕琢语,⽽温厚正⼤,殊类其为⼈。⼊祀乡贤祠。有《适轩集》藏于家。⼦庆祥、庆云、庆麟。
袁庆祥(1450~1531),字德征,号崖松,晚年⾃号野翁,袁端⼦。庆祥⽣⽽颖异,有⼤志,博宗群书,⽂章浑雅博⼤,有先秦西汉风,字法遒劲。性刚正,深嫉逢媚,⼼所否者,虽权⼒不能夺。成化四年戊⼦(1468年)领乡荐⼊太学,历事内府,上书陈五事:“⼀⽈省国费,以节民⽤;⼆⽈严选举,以重守令;三⽈修武备,以防边患;四⽈存公道,以守国法;五⽈起民望,以惜才能。”稿成众皆为庆祥危,共讽⽌之。不听,⽈:“苟利国,虽死不恤。”忤旨被杖,遣还国学。成化⼗四年中进⼠,任潜⼭知县,百姓相戒不敢为不法事。后任刑部主事,因办案能⼒出众,成绩卓著,加封为承德郎,升⼴东按察司佥事、提督雄韶等府兵备,总管⼴湖军事,遂以亲⽼,连疏乞休,带衔致仕。晋阶朝列⼤夫。年⼋⼗⼀卒。著有《崖松集》《归来稿》《读史录》《古今杂议》等。罗洪先⽈:“予尝过雩,⽿袁公事甚悉,因叹⽈:‘浩然之⽓,上为⽇星,下为河岳,贯万古⽽不朽者也,’昔⼈慷慨⼀时,淹没后世,⽓馁⼤故⽿。公初以孝廉扶持国是,逆鳞抗疏⼏殒⾝⽽弗恤,继秉节钺,清海宇,肃岚烟,开辟疆⼟,纾天⼦南顾忧。急流勇退,解组养亲。刚介这志,⾦⽯不渝,风节所垂,百世俱瞻,真盛世君⼦也。”今安徽天柱⼭有袁庆祥⽯刻⼆⽅(2011年6⽉安徽美术出版社《天柱⼭⼭⾕流泉⽯刻》P81、P82)
袁庆云,宇德亨,端⼦。博洽庄凝,有⽗风。弘治九年岁贡,任上杭训导,⽇进诸⽣讲贯不辍,都御史韩邦问巡按⾄汀(韩邦问任南赣巡抚在弘治⼗五年⾄⼗七年),庆云陈民间利弊六事,韩以国⼠称之。亲⽼乞归,奉养未尝离左右。亲殁,哀毁踰节,遂以疾卒。初端侧室⽣⼦庆旸,母卒旸幼,云抚弟成⽴,友于之风,乡⼈服之。著有《龙门集》。
袁庆麟,字德彰,端⼦。初为诸⽣,矻矻攻举⼦业。忽⾃悟⽈:“吾性⾃⾜,何事外求?”遂锐志圣贤之学。既膺乡举,以亲⽼不仕。督学邵宝聘主⽩⿅洞,郡守吴钰聘设教,俱不就。正德⼗三年,谒王公守仁。称之⽈:“是从静悟中得来者也。”檄有司礼聘,督本府社学。年六⼗五卒。守仁为⽂诔之,⽈:“古所谓朝闻道⼣死可者,德彰其⼏庶焉。”著有《刍荛余论》。刊刻过王阳明《朱⼦晚年定论》。
袁淳,字育真,庆云孙。幼颖异,读书过⽬不忘。年⼗⼆应童⼦试,构《五经》题义,援笔⽴就,主司见⽽异之,补弟⼦员。嘉靖三⼗五丙⾠成进⼠,初授楚承天司理,有治声。寻召⼊内台,奉敕巡按浙直,进湖⼴按察司佥事。淳好学,尝谓近世⼠⼈讨论⼯疏,闻见汩没。于是取古⼈之书,上⾃周秦,下迨元明旁及稗官野史、柱下、天竺之语,分类编次第为⼆百⼆⼗卷,名⽈《稽古⼤成》。论断评阅,具有特识。今其书半轶焉。⾃著有《罗岩集》。——临风按,袁淳系严嵩党⽻,尝淳安知县海瑞,遂使落职。后因居乡恣⾏侵并,被雩都知县夏宗思上疏论罪。⼜,袁淳于嘉靖四⼗五年纂修《雩都县志》⼗三卷。
于都西郊袁⽒科举、仕宦表姓名袁端袁庆祥
字号⾃中
科举功名
明景泰元年庚午科1405举⼈
官职顺天府教授
备注
西⼀坊⼈,乡贤,有传
字德明成化戊⼦科举⼈,⼴东按察司佥事、提督雄韶端⼦,著有《崖征、号成化⼗四年戊戌科进等府兵备,总管⼴湖军事,松集》《归来崖松⼠晋阶朝列⼤夫。稿》《读史录》
《古今杂议》等德亨德彰
明宏治九年岁贡宏治⼗五岁贡
上杭训导赣州督学
端⼦,著有《龙门集》,有传端⼦,王阳明弟⼦,著有《刍荛余论》端曾孙,庆云孙,著有《罗岩集》,嘉靖四⼗五年纂修《雩都县志》⼗三卷庆麟⼦庆祥孙,博物洽闻,有《希周集》庆祥孙西⼀坊⼈,有孝⾏,尝修县志,有体裁
袁庆云袁庆麟
袁淳
育真,明嘉靖⼄卯1555科号罗岩举⼈,嘉靖三⼗五
1556丙⾠进⼠
湖⼴按察司佥事
袁岱 袁贡
明嘉靖⼗三年选贡明嘉靖⼗⼋年岁贡
湖⼴武陵县丞
袁廉袁琚
敬甫
明嘉靖⼆⼗⼀年岁贡荆州府教授明嘉靖⾟卯1531科举⼈
袁泮 明嘉靖四⼗年岁贡汀州训导
西⼀坊⼈,为⼈坦易,学识明雅,书法有颜鲁公体西⼀坊⼈西⼀坊⼈
袁仰寿袁柱
明仕宦明例监
蒲折县丞
信丰游洲黄⽒五进⼠
游洲黄⽒明清两朝共有进⼠5⼈
黄闰,字期余,明洪武⼆⼗九的年(1396)⽣,卒于明宣德元年(1426),幼颖敏不群,⼗六岁领乡荐(中举),逾冠登进⼠,授翰林院庶吉⼠。迁四川省仪陇县知县。卒于任,年仅31岁。
黄注,字汝霖,少⼯诗,明嘉靖⼗七年(1538)进⼠。初任浙江长兴县知县,升吏部稽勋司主事。平⽣著作甚丰,⼤部分毁,仅存《⼩峰集》。
黄德温,字伯⾥,明正统六年(1441)举⼈,正统⼗三年(1448)进⼠。出任兵部武召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为官清明廉洁、刚正不阿。著有《慎庵集》。
黄⼤节,字斯⽴,号庭翠。少颖悟,落笔惊⼈,明万历元年(1573)中举⼈,万历⼗四年(1586)进⼠,授太常博⼠。迁礼部仪制司主事,万历⼆⼗⼋年(1600)转作湖⼴按察使佥事,未上任,因丁忧故⾥。后任浙江按察使副使,⼤节请辞不任,闭门著书。
黄戴⽞,字九洛,黄闰⼋世孙,例贡,诗⼈。著《醉⽯吟》。
黄占鳌,字⼼矩,号阅齐,由附⽣中式乾隆元年(1736)丙⾠恩科举⼈,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进⼠,授⼴东博罗县知县,性嗜诗⽂,改抚州府教授。
信丰游洲黄⽒科、仕宦表姓名黄闰黄注黄德温黄⼤节黄占鳌
字号期余汝霖伯⾥斯⽴⼼矩
科举明进⼠
官职
翰林院庶吉⼠、仪陇知县
备注
《⼩峰集》《慎庵集》
明嘉靖⼗七年进吏部主事⼠
明正统⼗三年进吏部主事⼠
明万历⼗四年进礼部主事⼠
清乾隆七年壬戌抚州府教授科进⼠
西江四戴
“西江四戴”是指清朝亁隆年间江西⼤余⼈戴衢亨及⽗戴第元、叔戴均元、兄戴⼼亨四⼈,四⼈均才⼤博学,合⼀家四进⼠,⼀门四翰林、叔侄两宰相,时称“西江四戴”。戴⽒的远祖为五代⼗国时南唐(公元937——975年)上柱国、忠恭公戴安,世居安徽休宁县乾⾩紫园,后迁到南安⼤庾。戴衢亨曾祖戴时懋诰赠通奉⼤夫,由江都(今扬州市)迁来⼤庾,祖戴佩亦为通奏⼤夫。戴珮⽣五⼦,长⼦第元;次⼦策元“后以副贡终”;三⼦戴铨元“以例监终”;四⼦戴叔元由恩贡选授长宁县(今赣州寻乌县)教谕;五⼦均元。
戴衢亨(公元1755——1811年),字荷之,号莲⼠,江西⼤余县⼈,⽣于清乾隆⼗九年。戴衢亨出⽣于书⾹仕宦之家。⽗戴第元,由编修官太仆寺少卿;叔⽗戴均元,第乾隆四⼗年(公元1775年)进⼠,官⾄太⼦太师,享⼀品顶带。戴衢亨7岁能诗⽂,17岁中举,在天津向乾隆帝献诗,⼤受赏识。乾隆四⼗三年,中戊戌科状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时称⼩军
机),辅佐乾隆帝处理军国要务、任免和重要奏章;曾随乾隆帝南巡。嘉庆⼆年,以侍读学⼠加三品卿衔兼军机⼤⾂(时称⼤军机),辅佐嘉庆帝除去权⾂和珅,抄没其家产,责令其⾃杀,清除其余党;整顿刷新吏治;整理财政,节约开⽀,不加赋税,百姓称颂。后任兵部尚书(从⼀品),专任将帅,了坚持9年的⽩莲教。⼜任⼯部、户部尚书,协办⼤学⼠,
翰林院掌院⼠。嘉庆⼗五年拜体仁阁⼤学⼠(正⼀品)兼管⼯部。次年病逝,终年57岁。谥⽂端,赠太⼦太师。 清代⼤学⼠是名义宰相,军机⼤⾂是实际宰相。戴衢亨任军机⼤⾂达15年,⼜拜⼤学⼠,在清代汉⼈中屈指可数。⼀⽣办事谨慎,为官清正,深得嘉庆帝信任。著有《震⽆咎斋诗稿》、《南安诗草》。
戴第元(1728--17) ,戴衢亨之⽗,字正宇,号省翁。戴第元家境寒素,从⼩聪明俊秀,13岁⼊县学,即能诗擅⽂,得“神童”之誉。童试时得到南安府知府和江西提学的赞许,被选⼊府学。⾃此更加勤奋努⼒,乾隆⼗⼋年(1753)中举,次年会试中副榜,选为兴安(今横峰)县教谕。⼆⼗⼆年(1757)丁丑科中进⼠。改庶吉⼠,后授翰林授编修。曾主江南、⼭东、湖北乡
试。后⼜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官⾄太仆少卿。乾隆五⼗⼀年以病致仕。多才博学,名重海内。⼊翰林院后,词章更是“倾倒⼀时”。
戴均元(公元1746——1840年),戴衢亨之叔⽗,字修原,号可亭,与戴衢享之胞兄戴⼼享同为乾隆四⼗年⼄未科进⼠,翰林院编修,五任江南等省主考,四任四川等省学政,三任会试总裁,⼆读殿试朝考卷,赏戴双眼花翎,受宫保衔,历任授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光禄寺少卿、内阁学⼠兼礼部侍郎、河道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礼、吏两部尚书,72岁授协办⼤学⼠,第⼆年任军机⼤⾂、尚书房总师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75岁迁⽂渊阁⼤学⼠管理刑部。当戴均元79岁致仕时,道光帝对他恩宠有加,曾赐诗送⾏,并诏令在他还乡沿途的⽔驿所在官护送,在籍⾷全俸,可谓⾐锦还乡,荣归故⾥。戴均元还乡后,道光皇帝仍对其眷念不已,在他80⼤寿时,颁赏联匾,驰赏珍奇宝玩,83岁加太⼦太师。戴均元不仅功业成就甚巨,且为古代之罕有的⾼寿者,1840年病逝于⼤庾,享年95岁。
戴均元为官五⼗多年,总体仕途较顺,为官也清正,多有政绩。在学问⽅⾯也有建树,主持撰写皇帝《实录》与《起居注》,还参与纂辑《明鉴》,草拟《科场条例》等。
戴⼼亨,戴衢亨之兄,字习之,号⽯⼠,乾隆⼄未科与叔⽗同登进⼠,翰林院编修,先后典试江南,视学湖北。四⼈均才⼤学博。以其⼀家同出两相四进⼠,誉为“西江四戴”。西江四戴科举、仕宦表姓名戴第元戴均元戴⼼亨戴衢亨
字号正宇修原习之荷之
功名
官职
备注 第元之弟第元之⼦
清乾隆⼆⼗⼆丁丑科太仆少卿进⼠
清乾隆四⼗年⼄未科军机⼤⾂、⽂渊阁⼤学⼠进⼠
清乾隆四⼗年⼄未科翰林院编修进⼠
清乾隆四⼗三年戊戌⼯部、户部尚书,协办⼤学⼼亨之弟科状元⼠,翰林院掌院⼠、体仁阁
⼤学⼠,谥⽂端,赠太⼦太师。
赣县七鲤镇袁⽒
以下资料摘⾃同治版《赣县志》
赣县七鲤镇今属赣州市章贡区⽔东镇,袁⽒在有清⼀代科举延绵,有进⼠1⼈,举⼈5⼈。
袁嘉德,字粹中,号春舫,七鲤镇⼈,乾隆庚⾠举⼈,登癸未进⼠,宦粤历署剧⾢补阳春令,所⾄有政声,为粤府李恭毅所重,尝陈利弊⼗余事,剴切详明,甚见嘉纳,⾼遞⽂报者,道⽥电⽩阳春间亡,去电⽩令某以风闻, 三⼈于法已诬服,嘉德鞫其⽂书毁弃之,由辩其诬得平反,富民饥岁闭籴,乡⼈譁于室逐之伤脑后死,太守欲宽其罪,嘉德⼒争⽈:譁者固有罪,今不拒捕,⽽擅杀是富民杀贫弱也,卒如议抵罪营兵,挟制民船为榻定其役,⾮县雇不应民⽴⽯颂德,调新会积劳成疾卒。著有《凝春藏稿》,⽗世绂,弟嘉保,⼦猷壮,俱孝廉,赵⿅泉学使合其⽂序以⾏世。/赣县志/卷三⼗三/⼈物志/宦业
袁嘉保,号南庄,乾隆庚⾠,与伯兄嘉德同举于乡,挑发四川,值两⾦川不靖,丰果将军器其才,赴章毂打箭炉,幹办军务,凯旋后,改发云南,历署诸⾢补恩乐县,理烦治剧,绰有余裕,署永北永善时,凡⼟司贽仪及⾦沙⼚铜⼚,监井陋规,⼀切弗取,赣有居永善者,居奇甚丰,袖数百⾦,来谒谢,⽽卻之,其耿介类如此,及卒门下⼠御史严。/赣县志/卷三⼗三/宦业
袁嘉⾔,号⽴轩,嘉德弟,由附贡⽣,授吏⽬,分发⼴东,委办科场,查获传递,升⾹⼭少尹,旋补曲江县尹,兴利剔弊,不留余⼒,於疑狱多,所平反,⼤吏重其才,委署朝阳澄海并有政声,卒澄海官署。/赣县志/卷三⼗三/宦业
袁烜,号鲤泉,乾隆庚⾠乡举,挑发安徽,补全椒令,兴得剔弊,奸民蠹胥,⽆敢逞,两为江南乡试同考官,所拔皆知名⼠,丙午,江北⼤旱,捐廉俸三千⾦助赈,明年⼤疫,为棺数百殓死者,⼤吏初以谮者,⾔怒之,既⾯察救荒⽆如全椒令,⼤加奖异,历署滁州和州,所⾄民爱,烜好表章幽操,全椒有贫妇,早寡率其⼦编⽵器为⾷,⼦拾⼈遗⾦还之,烜为请玩具表其闾,⽇为制恒产,有少⼥将嫁,⽽夫死⽮志守节,烜闻姑素悍亲,诣其家,呼⼥出,揖之资之,⾷姑畏且感因养视其媳。及卒,河东盐运使司沈业富志其墓。⼦献增,爰例授府经历,分发湖南补长沙,历署黔阳道州皆有惠政。/赣县志/卷三⼗三/宦业
袁堂,字升甫,嘉德仲⼦,⼯诗古⽂词,尝游粤东,故多客中云作,著有《三⼗⼆砚斋诗⽂集》(府志新增)/赣县志/卷三⼗六/⼈物志/⽂苑
袁盛瀚,号黎⾕,⼤由乡⼈,年⼗四⼊庠有⾄性母死寝苫枕块四⼗九⽇⽽起笃志好学钩深志远凡天⽂地理岐黄之术⽆不通晓道光⾟巳副榜刊有巳刻课艺⽂稿并周⼦太极图说⽯刻。/赣县志/卷三⼗⼋/⼈物志/孝友
袁学宾,诸⽣,兄弟皆早逝,学宾抚恤孤寡,上慰⽗母⼼,倡族⼈建宗祠,⼦弟秀良者奖励,成就之居七鲤镇,建⽴社会仓,⾢令张照乘,表为积⾏,君⼦有郭廷佐遗⾦於道,学宾拾⽽还之,年七⼗余⽆病卒。濂溪书院⼭长赵与鸿铭其墓,⼦世绂,乾隆壬申乡举,孙嘉德,嘉保,亦举於乡,嘉德后成进⼠,与嘉保并官知县,赠祖⽗如其阶,嘉⾔由诸⽣例试吏⽬,以贤能陛县丞,卓异陛知县,曾孙猷壮,乾隆戊申乡举,元孙以下⼊泮⽽⾷饩中副举者济济,⼈以为学宾余庆。/赣县志/卷三⼗⼋/⼈物志/善⼠
袁嘉祺,号寿亭,例贡⽣,七鲤镇⼈,为⽂⼒宗先正,五试乡闱不遇,遂绝意仕进,两兄早世,事⽼嫂有礼,抚孤侄及侄孙成⽴,宗族翕然称之,性淡朴,粥粥若⽆能,勇於义举不遗余⼒,及没,教授刘谦志其墓。/赣县志/卷三⼗⼋/⼈物志/善⼠
袁献增,烜⼦,爰例授府经历分发湖南补长沙历署黔阳道州皆有惠政。
袁嘉德,字粹中,号春舫,赣县七鲤镇⼈,乾隆⼆⼗五年举⼈,⼆⼗⼋年进⼠。⼴东阳春县知县调新会县知县。/赣县
志(同治版)/卷⼆⼗九/进⼠/卷三⼗/乡举;丙⼦科副榜/卷三⼗/贡⼠;以弟嘉 赠⼴东曲江知县。/ 赣县志(同治版)/卷三⼗⼀/封赠
袁世璧,字冠仪,赣县七鲤镇⼈,清乾隆三年戊午科举⼈。/赣县志(同治版)/卷三⼗/乡举
袁世绂,字步来,赣县七鲤镇⼈,清乾隆⼗七年壬申恩科举⼈。/赣县志(同治版)/卷三⼗/乡举;戊午科副榜/卷三⼗/贡⼠;以⼦嘉德赠阳春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封赠;
袁烜,字廷辉,赣县七鲤镇⼈,清乾隆⼆⼗五年庚⾠恩科举⼈。安徽全椒县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乡举 袁嘉保,字釐东,赣县七鲤镇⼈,清乾隆⼆⼗五年庚⾠恩科举⼈。云南恩乐县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乡举 袁猷壮,字硕膚,赣县七鲤镇⼈,清乾隆五⼗三戊⾠科举⼈。拣选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乡举 袁学宾,赣县⼈,以孙嘉德驰赠阳春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封赠 袁世绂,赣县⼈,以⼦嘉德驰赠阳春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封赠 袁世纲,赣县⼈,以孙烜驰赠全椒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封赠 袁嘉祺,赣县⼈,以⼦烜封全椒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封赠 袁嘉德,以弟嘉⾔赠⼴东曲江知县。/赣县志(同治版)/卷三⼗⼀/封赠
赣县七鲤镇袁⽒科举、仕宦表姓名袁世壁
字号冠仪
功名
官职
备注
乾隆三年戊戌科举⼈
袁世壁袁世绂袁嘉德
冠仪步来
乾隆三年戊戌科举⼈
乾隆⼗七年壬申恩科以⼦嘉德赠阳春知县举⼈
学宾⼦
粹中、乾隆⼆⼗五年庚⾠恩⼴东阳春县、新县会知世绂⼦春舫科举⼈、⼆⼗⼋进⼠县,以弟嘉⾔赠⼴乐曲江
知县釐东廷辉⽴轩硕膚 寿亭
乾隆⼆⼗五年庚⾠恩云南恩乐县知县科举⼈
乾隆⼆⼗五年庚⾠恩安徽全椒县知县科举⼈附贡⽣
嘉德弟嘉祺⼦
袁嘉保袁烜袁嘉⾔袁猷壮袁学诗袁献增袁学宾袁世纲袁嘉祺
⼴东曲江县、朝阳县、澄嘉德弟海县知县
嘉德⼦
乾隆五⼗三年戊⾠科拣选知县举⼈学贡 例贡
怀远县丞
爰例授府经历分发湖南补烜⼦长沙历署黔阳道州以孙嘉德驰赠阳春知县以孙烜驰赠全椒知县以⼦烜封全椒知县
世纲⼦
兴国县隆坪⽊梓坳钟⽒(⽗⼦进⼠)
钟⾳鸿,号⼦宾,清德乡龙坪(今隆坪乡隆坪村⽊梓坳)⼈。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科举⼈,道光⼗⼋年(公元1838年)戊戌科进⼠。授翰林院编修,典试⼭东省主考,湖南⾠沅永靖道道台、⼆品骑都尉。晚年掌教赣州府濂溪书院。同治《兴国县志》总修、《赣州府志》总纂。
钟启峋,⾳鸿⼦,号伯平,清德乡龙坪(今隆坪乡隆坪村⽊梓)⼈。清道光⼆⼗五年(公元1845年)⼄巳恩科⼆甲⼀名进⼠(传胪)。授翰林院侍讲,上书房⾏⾛。同治三年(公元18年),母逝丁忧回家,督办赣州府团练。陕⽢总督杨岳斌来赣援剿事毕,奏请钟启峋调往陕西省参与军务。同治四年启峋偕⼦祥煦同往陕西。同治五年三⽉,杨岳斌带领外剿,钟启峋留守督府。时有被遣散的兵勇暗中勾结谋反,突然袭击督府,启峋⽗⼦俱死于难。杨岳斌闻变率部返省,惩治⾸恶,朝廷准以三品官例从优抚恤,给予骑都尉世职。兴国隆坪钟⽒科举、仕宦表姓名
字号
功名进⼠
进⼠(传胪)
官职
湖南⾠沅永靖道道台上书房⾏⾛
备注
钟⾳鸿⼦宾钟启峋伯平 宁都三魏
“宁都三魏”,清初江西散⽂家魏禧、魏际瑞和魏礼的并称。清王⼠祯《池北偶谈·徵聘不⾄》条:“唯魏以古⽂擅名,其兄际瑞、弟礼,皆有诗名,时号‘宁都三魏’。”“三魏”明亡前即以其⽂名闻故⾥;转清后⼜隐居翠微峰,⼊“易堂九⼦”,对清王朝皆有抵触情绪;散⽂⼜各具特⾊。魏禧极⼒反对模拟⽂风,写下许多歌颂抗清殉国、坚持志节之⼠的散⽂,昂扬激郁,名声甚著。际瑞⽂恣肆放纵,仅事说理颇为深刻;礼⽂严谨整饬,在当时也较有影响。有《宁都三魏全集》,为清代。
魏禧(1624——1680年),字冰叔(⼀作凝叔),号裕斋,⼈称叔⼦先⽣。⽣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幼年体弱多病,药不离⼝。秉性仁厚,⽂静,喜好读书,11岁即补诸⽣。魏禧精研史书,造诣很⾼,⽂著受《左传》及苏洵的影响较⼤,《听松庐⽂钞》对其评价道:“冰叔先⽣尤深于史,举数千年,治乱兴衰,得失消长之故,穷究⽽贯通之,⽽⼜验之⼈情,参之物理,本胸中所积⽽发之于⽂,故其势⼀往⽽不可御。其⾏⽂之妙,得⼒于《史记》,⽼苏者居多。”《赣州府志》评价其:“最辨古今得失,指陈时事,廉利透闻,独出⼿眼”。魏禧⽂风凌厉雄健,尤喜表彰忠孝节烈,摹画淋漓,慷慨激昂。著有《左传经世》⼗卷、《魏叔⼦⽂集》⼆⼗⼆卷、《⽬录》三卷、《诗集》⼋卷。他的散⽂作品《邱维屏传》和《⼤铁椎传》尤为著名。前者记叙了传主的⼀⽣主要经历,写出了
邱维屏道德风貌的可贵之处,展现了其⾼尚情操和富有特征的个性。后者曾⼊选中学语⽂课本。记述了⼀个⾝怀绝技,却不为世⽤的奇⼈。传⽂把这个古代剑客式的传奇⼈物描述得⽣龙活虎,若隐若现,颇有顿挫虚实之妙。魏禧以其⽂学成就与汪琬、侯⽅域并称为“清初三家”。魏禧⼀⽣⽆⼦,⾃称不忧嗣⼦不⽴,⽽忧后起⽆⼈。他对⾃⼰的著作⾮常看重,曾说:“吾有三⼦:《左传经世》,长⼦也;《⽇录》,次⼦也;《⽂集》,三⼦也。”
魏际瑞(1620-1677年),字善伯,原名祥,17岁时改名际瑞,魏禧胞兄,⼈称伯⼦先⽣。性格豪爽强急,急公好义,宽厚待⼈。⾃幼好学,善强记,对兵、刑、礼制、律法各科都研究颇深。20岁时,所著诗⽂已过三尺。著有《魏伯⼦⽂集》⼗卷、《杂俎》五卷、《四此堂稿》⼗卷。他的《与⼦弟论⽂书》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论宝库中的珍品。
魏礼(1628-1693年),字和公,魏禧胞弟。性慷慨,重然诺,敢任难事。少年时由魏禧管教其学业,年近20时补诸⽣,之后更加刻苦,遂与两兄弟齐名。⼈称季⼦先⽣。魏礼喜欢游历,⾜迹⼏乎遍布全国,每到⼀处,必结交贤豪隐逸之⼠。著有《魏季⼦诗⽂集》⼗六卷。
值得⼀提的是,魏际瑞之⼦魏世杰、魏礼之⼦魏世效、魏世俨三⼈,也因有很⾼的⽂学成就,被世⼈并称为“⼩三魏”。 魏世杰(15-1677)宗派名会通,字兴⼠,⼜字梓室。江西省宁都县县城⼈。⾢附⽣,魏际瑞之⼦。⽂学家。⽣于清顺治⼆年⼄⾣(15年)三⽉初三⽇,殁于康熙⼗六年丁巳(1677年)⼗⼀⽉初五⽇。娶妻卢⽒,⽣四⼦⼆⼥,其中⼆⼦⼀⼥殇。“世杰幼慧,五六岁时应对进退如成⼈。负志⽓,好⼤⾔,祖、⽗每每戒抑之。”从叔⽗魏禧学古⽂辞,颇能得古⼈门户。长有才具,能四应。魏禧许为“勺庭之门,他⽇可独任事者,杰其选也。”康熙⼗六年(1677年)⼗⽉⼗四⽇,⽗亲魏际瑞在宁都县怀德乡(今黄陂镇)被韩⼤任杀害。世杰闻讯,从季⽗魏礼夜奔该乡,奉遗体⽽归,殓于翠微⼭麓。其初讹⾔不⼀,及细验私处皆合,世杰于是长号踊⽽呼⽈:“天乎!天乎!”拔佩⼑⾃刭。⼈强持之者再,遂握拳捣其胸,死⾎⼊少腹,腹痛偻不能⽴,呼号⼆⼗⽇死。年三⼗有三。魏世杰与从弟魏世效、魏世俨在当时也颇有⽂名。⽗遇难,亲迎丧归,即拔⼑欲⾃刎,旁⼈救住,遂⽇捶胸,⾎下腹痛,偻不能⽴,呼号⼆⼗天⽽死。孝名远播,世效、世俨“以多病,不应试”,守节不仕,有节义之名,时⼈称之为“⼩三魏”。魏世杰著有《魏兴⼠⽂集》(即《梓室⽂稿》)凡六卷。《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七·⽂苑》、《中国⽂学家⼤辞典》有载。
魏世效,宗派名会潮,字昭⼠,⼜字耕庑。江西省宁都县县城⼈。魏礼长⼦。⽂学家。清顺治⼗⼆年⼄未(1655年)⼗⼆⽉⼗⼆⽇⽣,卒于雍正三年⼄巳(1725年)⼆⽉初五⽇。娶妻曾⽒,⽣四⼦四⼥。少有奇⽓,不同常。⽣⼆⼗余⽉,母⼝授《归去来辞》及《九歌》⼀⼆章,久之辄能背诵。三四岁时,能歌《诗》、《楚辞》于众客前,悠扬可听。六岁⼊家塾。⼗岁学作古⽂,师从叔⽗魏禧读书。更⼆三岁,诗⽂井井可观矣。⼗四五岁遂⽴志隐居,奉亲读古书⽂。⼗⼋九岁习奔⾛。廿三以后,⽗亲魏礼以叔⽗魏禧未有嗣续,令世效追随叔⽗于⼤江南北。三⼗岁时奉⼤⼈命⾛吴、越、齐、鲁,达于燕都,出中州,经三楚⽽后归。性勇往,于义当为则奋不顾⾝。魏禧尝谓其⽂⼀如其⼈,锋锐所及,往往有没⽻之⼒。⼀⽣从事著作,与堂兄世 、胞弟世俨齐名,时称 “⼩三魏”。性耿介急躁,勇于⾏事。著有《魏昭⼠⽂集》(即《耕庑⽂稿》)⼗卷。《清史稿·⽂苑传⼀》、《中国⼈名⼤辞典》、 《中国⽂学家⼤辞典》有载。
魏世俨,宗派名会植,字敬⼠,⼜字为⾕。魏礼次⼦。⽣于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卒于康熙五⼗六年丁⾣(1717年)⼗⽉⼆⼗四⽇。娶曾灿之⼥,纳妾⼆,⽣⼋⼦⼆⼥,其中四⼦⼀⼥殇。[1] 幼善病,⽗母俱令勿苦学。世俨则私匿诵读。迨经师习制举业辄不喜,尝喟然⽈:“从未见易堂前辈沾沾习是,我何为者?”当时其岳⽗曾灿客吴门,寓书勗勉之。世俨则复书⾔志。其《复外舅曾⽌⼭先⽣书》,彭⼠望极为称许。邻郡程⼭、贤溪诸⽼闻之,⽆不叹易堂后⼈之有志操为不可及。世俨⾃此志益坚,学益成。⽂如其⼈,笃实恳恻。喜往复,多见于与友⼈辨难书,仿佛易堂昔⽇风轨。与四⽅来从学于⽗亲魏礼的才俊之⼠深相结,⽽去赠诗⽂相期勉于古朋友之道。著有《魏敬⼠⽂集》(即《为⾕⽂稿》)⼋卷。《清史稿·⽂苑传⼀》、《中国⽂学家⼤辞典》有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