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来源:华拓科技网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

  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

  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修姱 鞿羁 蹇 蕙纕 揽茝 谣诼 偭规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鸷鸟 攘垢 兰皋 芰荷 岌岌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找出本诗中有关比喻和象征的句子,运用数据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个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

  屈原“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遇到了穿越而来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北宋大词人苏轼,他们之间将展开一场怎样的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明确: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__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