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来源:华拓科技网
在那遥远的地方

12外语普本1班 汪雯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她迷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这首传唱近60年的歌曲,让几代中国人如痴如醉。歌中那“遥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传说中的卓玛是否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美丽?

1941年春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金银滩草原,拍摄一部影片《祖国万岁》。当时,邀请了正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参加。摄制组在青海湖畔开机。郑君里请当地同曲乎千户的女儿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此时,卓玛正是情窦初开的17岁少女。她头发梳成了十多条小辫披在身后,两只大眼睛闪射着大胆而炽烈的光芒。那时金银滩上有个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儿是各地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

由于剧情需要,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卓玛却对此毫不理会,忽然纵马狂奔,王洛宾一时不防,本能地抱住了卓玛的腰。卓玛狂驰了很久,在那大草原上,这才把马缰交在王洛宾手中,靠在他的怀里,不再撒野。

黄昏牧归,卓玛将羊群轻轻点拨入栏,夕阳下的卓玛亭亭玉立,晚霞的余辉映照出卓玛的侧影„„王洛宾痴痴地看着被晚霞浸染了全身的卓玛。卓玛感觉到他的眼神,她转过身去,拴好羊栏,那张徘红的脸对着王洛宾——一个26岁的汉族青年。卓玛眼中跳出了火苗,举起手中的牧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然后返身走了。王洛宾依旧木然地站在栅栏旁,痴痴地望着消失在夜幕中的卓玛,轻抚着被卓玛打过的地方。这个俏皮、美丽又奔放的藏族姑娘,在他身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一鞭。

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是仙女的意思。不知道萨耶卓玛是否真是仙女,但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宾写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确实为他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这次采风历时三个月,王洛宾和卓玛走遍了金银滩草原的各个角落,结下了深情厚谊。采风结束了,王洛宾返回西宁。何时能再次回到金银滩,同卓玛纵马驰骋,遨游草原,也就成为王洛宾深埋在心中的愿望。

每次在静下心来聆听这首歌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会品味到一种淡淡的哀伤,仿佛感受到旋律中总有一种抹不去的惆怅。无论是彭丽媛,阎维文,还是蔡琴,朱哲琴,他们各自的演唱版本,都会让我触摸到一种深刻的哀怨。是我自己太过敏感了么?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这样的话语,深深地爱慕着自己的心上人,可是仿佛注定又不能与她相伴,有些许的失落,有浓浓的悲哀。

千里驹兮杂于马群,需伯乐兮相而拔晋。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宾兮识而传真。驹无伯乐兮无以干里,曲无洛宾兮中外寡闻。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

绝唱兮得之于心。传歌之志兮可嘉可钦,洛宾之功兮青史永存。

他的音乐作品充分显示出爱的崇高和美好。他曾说:“丝绸道路的情歌,就是叙述男女之间没有任何条件的相亲相爱。”“尽管我这一生很坎坷,我的爱情都没有好结果,我仍然觉得,爱情就是信仰。”

他写情歌,写人类之爱,是因为他深切感觉到人类是以爱来对现世中的不完善进行挑战的,正因为有爱,他在这片精神天地里充满的了对亲人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与悲哀。这才使他不怕受挫折而不断向现世的不完善进行挑战。王洛宾借助爱所预感到超越其形式的存在,使他的音乐情感真实,质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