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
1.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 ) 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 2.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④家中熬骨汤时, 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牛奶酸败 B.冰雪融化 C.试管破裂 D.干冰升华 4.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①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 ②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 ③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④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⑤农田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⑥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②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6.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1 / 6
7.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
A.雨后的彩虹 B.夜晚的霓虹灯 C.节日的礼花 D.彩色的图画 8.下列描述中,属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是( ) A.铜是紫红色固体 B.汞在常温下呈液态 C.铝能与酸反应 D.钠的质地较软
9.某化工厂发生氯气爆炸事故后,抢险人员在疏散群众的同时,用喷雾水对现场喷射稀氢氧化钠溶液,隔日现场已闻不到氯气的气味、看不到氯气的黄绿色了.下列不属于氯气物理性质的是( ) A.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有刺激性气味 C.黄绿色
D.通常状况下是气体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以粮食为原料酿酒 B.用酒精作燃料 C.用盐酸除铁锈 D.用干冰作制冷剂
11.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 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 / 6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于氢气是自然界中最轻的气体,通常用氢气充气球,氦气比氢气稍重,但性质稳定,不容易燃烧。1999年深圳某商场开业庆典,该店外挂满氢气球,店的周围站满了入店的人。在拥挤中有氢气球被挤爆,遇到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导致约13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灼伤。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2)试解释爆炸的原因。
(3)从安全角度出发你认为可用什么代替氢气填充气球,说明理由。
13.某同学对金属钠做了如下实验: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其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立刻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同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根据以上描述,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要求回答出三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6
参
1.【解析】此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A、C、D选项都是化学变化,只有B项是物理变化,所以B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B。
2.【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是化学性质,①③没发生化学变化 ,②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B。
3.【解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为物理变化。 答案:A。
4.【解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花香四溢体现的是分子的运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C。
5.【解析】这几种现象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B。
6.【解析】A、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的过程中势能转化成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的过程,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7.【解析】A、雨后的彩虹是利用光的折射和散射,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霓虹灯是利用通电后稀有气体发出的不同的光制成的,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节日的礼花是利用可燃物燃烧放出不同颜色的光,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4 / 6
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彩色的图画是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涂画的,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8.A、铜的颜色、状态等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铜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汞的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汞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铝能与酸反应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铝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钠的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钠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
A、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B、物质的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物质的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0.解:A、以粮食为原料酿酒,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酒精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盐酸除铁锈,是利用了铁锈的主要成分能与稀盐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5 / 6
答案:D。 11.答案:
(1)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小;
(2)有毒,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12.【解析】本题考查氢气的物理性质与氢气的用途,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性质决定 用途,主要参考物质的性质来选择使用什 么样的物质。氢气密度小,适合充入气球,但氢气易燃烧,爆炸或泄露后容易引发火灾,缺乏安全性,故应该寻找新的代替品,以保证安全。
答案:(1)氢气具有可燃性; (2)氢气逸出后跟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 火发生爆炸; (3)用氦气,密度小,化学性质稳定。
13.【解析】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说明金属钠硬度小;切面呈银白色,说明了金属钠的颜色为银白色;能浮在水面,说明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能在水中熔化成小球,说明金属钠的熔点低。
答案:(1)硬度小(或质软;(2)银白色;(3)密度比水小等。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