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纹样分类与各种纹样的意义代表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纹样分类与各种纹样的意义代表

来源:华拓科技网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纹样分类与各种纹

样的意义代表

摘要:蒙古族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蒙古族传统的民间纹样的发展是与蒙古族整体的发展相适应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纹样在表现形式、图像类型、文化内涵等方面都表现出对人与自然的独特认识。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传统图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图案的延续与对称、样式与规律、独特的审美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蒙古族审美意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纹样;分类;意义 引言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游牧民族。蒙古族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和艺术,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造就了蒙古族特有的灿烂、独特的艺术文化。蒙古族民间纹样是蒙古族民族文化和艺术精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北部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纹样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宗教心理等原因,保存了蒙古族的传统造型,保存了中国北部服装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服装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蒙古人民共同的瑰宝。

一、蒙古族传统服饰纹样艺术概述 (一)蒙古族特色服饰纹样艺术

第一,13-14世纪蒙古族服装的图案设计。13-14世纪蒙古族服装受到许多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其图案样式既有汉族与西域的特点,又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蒙古汗国服装的纹样主要有花卉、珍禽异兽、龙凤纹等,其中以龙凤纹最为常用,

蒙古王族的服装则多以龙凤纹为主。与蒙古汗国时期相比,元代蒙古族的服装图案更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元朝一统,推动了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结合。

第二,蒙古族搏克纹样的工艺。搏克据今已有近二千多年的历史,盛行于西汉前期,在元朝得到广泛发展,到了清朝的顶峰。内蒙古草原上,博克在清代中期和晚期形成了四大流派,分别是乌珠穆沁博克,鄂尔多斯博克,呼伦贝尔博克,搏尔搏克,博克四大流派,各有千秋。鄂尔多斯蒙古族搏克服装因深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服装上可以发现大量与汉族有关的文字和图形,例如:万字纹、团形、盘肠纹、龙、凤等。

摔跤服通常由香牛皮制成,袖口、领口、后腰等处镶有铁丝,后背有一面圆形的铜镜,镜子上镶嵌着龙、凤、狮等动物的图案,有的还镶有蒙文的花纹。摔角拳套内衬有各种天然花卉、飞禽走兽的花纹,内衬有盘长纹、云纹,绣有龙、凤、狮、虎等动物的图案,象征着摔跤运动员如“四雄”般的力量。另外,套裤的外型上有连续的图案,用犄角、火纹、卷草等纹路反复出现,裤腿上用不同颜色的布料缝上云纹、植物等图案,以表达对选手的祝福[1]。

博克服装中的摔跤裙,就是用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的丝绸或布条困扎在裤子上的结实皮条。这三种色彩的使用和蒙古族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红色象征着无穷无尽的草原,黄色象征着草原上的生机勃勃,绿色象征着草原上的无垠天空。

(二)蒙古族传统服饰纹样的色彩来源及文化寓意

第一,信仰。蒙古族自古就有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因此,不管是服装、生活用品,都有宗教和图腾崇拜的象征。蒙古族人尤其喜欢红色,起初使用红色,是由于蒙古族人的物质生活主要靠狩猎,而鲜红的血液则是一种胜利的象征,也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后来佛教的传播,让他们对红色有了新的理解和意义。藏传佛教以红色僧衣为主,受到佛教的影响,红色在蒙古族的服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婚宴、祭司、摔跤服、建筑中都使用了红色,并与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自然条件。蒙古族使用的主要颜色有红、蓝、白三种颜色,另外还有金银两种颜色,不过这种颜色很少使用,这也是蒙古族人对生活的一种低调、谦逊的态度。蒙古族人对颜色的使用,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蓝白相间,是蔚蓝的天空,是洁白的云朵,是天空下的一大群绵羊。白色的蒙古族人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白色的哈达,蒙古族的奶制品,白色的毡房,都表明了白色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绿色则是最常见的一种颜色,绿色象征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蒙古族人对绿色的使用,表达了对绿色的向往和向往,他们希望草原上的水草永远丰富,人们可以衣食无忧。

二、鄂尔多斯部落服饰与图案 (一)鄂尔多斯部落发展历史背景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宫殿”的意思,蒙古语中“斯”的意思是“鄂尔多斯”,“斡耳朵”是“鄂尔多斯”的复数,蒙古语中的“鄂尔多斯”就是一座宏伟的宫殿,最初“鄂尔多”一词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一统天下后所居住的帐篷,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被用来保护“鄂尔多”,被称为成吉思汗的贴身护卫。他们来自不同的部族,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血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发饰,也有不同的风格,他们从不同的部落来到成吉思汗的帐篷前,充当他们的护卫,负责在大蒙古国的“鄂尔多”周围巡逻,从那时候起,他们就被称为“鄂尔多斯”,意为“守护者”,也就是鄂尔多斯人的名字。

鄂尔多斯的现代部族服饰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宫廷服饰的华贵,同时由于其的身份,在着装和配饰上必须保持庄重、沉稳,这也是为什么鄂尔多斯服饰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承元代宫廷服饰的特点的原因,共同服饰的美学价值和意义是值得重视的[2]。

(二)鄂尔多斯部落女性服饰

由于共同继承了蒙古族传统服装比较完整,并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强化自身民族服装的特点。与共其部落传统女性服装比较,鄂尔多斯部族的传统女性服装更为突出。鄂尔多斯地区幅员辽阔,七旗(伊全霍洛旗,准格尔旗,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服装也是五颜六色,其中以头饰最明显,七旗中东

部的女性服装素雅典雅,而西部女性的服装则更加艳丽,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作为头饰的头饰,造型是优雅的,未婚的女人和已婚的女人都是用坎肩来区分的,而鄂尔多斯七十二个扣子的黑色蛇纹女子长坎肩是最有名的。

“从匈奴时期起,游牧民族的服装就没有上衣下裳,都是长衫,可以说是三个部分。三节衣裳是鄂尔多斯人的主要特征,长袍、腰带、帽子、靴子一直以来都是牧民的主要服装。

第一,饰品。“蒙古族饰品大多是生产、生活用品,随身携带。妇女则是针线包,荷包,银五饰(牙签、耳勺、小刀、镊子、梳子)。这个袋子比较小巧,挂在背心的腋下。银五饰,系于衣襟右上方的钮扣上。女人在配发的时候,一定要穿着背心,荷包、针线包都要穿戴整齐,以表示礼仪和庄严。“这些东西都是用腰带装起来的,经过处理之后,就会变成衣服上的装饰品。它不但可以美化衣服,也可以区分贵贱,区分等级。”

第二,头服。在蒙古人的传统观念里,帽饰是吉祥、尊贵、威严的标志,与头部同样尊贵。鄂尔多斯妇女在春、秋、冬穿风雪帽、罗布吉帽、圆帽等。妇女头上绣有“丹凤朝凤”或“双龙戏珠”的帽子,而女孩则不带帽子。佩戴头饰通常与圆形领口或围巾相配[3]。

鄂尔多斯蒙古族女性的头饰可以说是各个民族的头饰中的佼佼者。结过婚的妇女的头巾是最庄重的,蒙语的读音是“珠阁”,主要由“希布阁”(发髻)、“达如拉嘎”(额环)两个部分构成。希布阁,是一种漂亮的发饰,在胸前的左、右分头发上。达如拉嘎,由额饰、阿如布其、扎马尔嘎、双耳。

第三,长袍。鄂尔多斯妇女的传统袍服是长袍,长袍的特征就是纤细修长,往往以青色、红色、粉红色、淡蓝色等布料为布料,蒙古族人在使用颜色时,也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独特的审美观。鄂尔多斯人相信白色是神圣的象征,因此,在重大活动中,他们会穿着乳白色的袍子,以显示自己的身份,这与他们成吉思汗的护卫一样,他们身着白色的衣服和饰品,显得庄重而沉稳。

第四,足服。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通常穿着靴子和长袍,靴子高,有利于在草原上行走。年轻的女孩喜欢穿着搭配婚纱的靴子,她们经常在靴面和靴筒上绣

上鲜花和蝴蝶,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望。马海是蒙古语“maqai”的音译,意思是“布靴子”。靴面和靴底都是用夹层布料制成,上面绣着花纹。到清朝,长统靴的长度逐渐缩短。

(三)鄂尔多斯部落女性服饰图案

第一,设计类型。鄂尔多斯民族的传统头饰以挂饰为主,挂饰以银牌、额穗子、两侧垂挂挂饰为主。其主要应用有:龙纹,凤纹,鱼纹,宝相花,葫芦等。总结鄂尔多斯部族妇女服装的主要特点是:头饰,蒙古袍,坎肩,帽子,靴子,辫子,褡链,碗袋,烟荷包,针线包,有回纹、火纹、卷草纹、八宝纹、兰萨纹、盘肠纹、佛手纹、方胜等。花卉图案有牡丹花、莲花、葫芦、梅花、缠枝纹、宝相等,其中以鱼纹、蝴蝶纹、鹿纹、蝙蝠纹、四灵鸟、虎、龙、凤等为主,还有云纹、山水、哈那纹、星星纹等[4]。

(四)图案装饰部位

第一,盘肠纹路,在头饰上。女性的头饰是鄂尔多斯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这是一种“头饰之冠”的象征。头饰是蒙古民族服装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种,造型别致、装饰品繁多、材料丰富、各个部落的头饰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受到宫廷文化的熏陶,其包装最为严格。发带都是硬邦邦的,上面镶嵌着珍珠和银子。二是组件的数量最多。鄂尔多斯发带上的护耳环,还有其他部落里没有的 D形饰物(奥绕达格),比如达拉特旗上的已婚女子,就用盘肠挂饰、页形挂饰来装饰,这些挂饰连绵不绝,给人一种延绵不绝的感觉,象征着长命百岁,长命百岁,是一家人团聚的标志。用于妇女的发髻,象征着美好的祝愿。三是以珊瑚为主。

第二,帽上牡丹花纹样。鄂尔多斯人的头冠多与头饰连在一起,乌审旗妇女所戴的圆帽,圆拱形,封闭式竖檐式,上悬红绸,檐角为黑藏锦所制。檐角用金丝镶边,镶着一条金边,檐口绣着牡丹和卷草。牡丹是中华传统花卉的一种花卉,经过鄂尔多斯妇女的刺绣,使其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了已婚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三,长袍上的宝相纹。“七十二件黑蟒绣花长坎肩,是新娘出嫁时必须穿的衣服,也是一种很有仪式感的衣服。”长袍的领座、袖笼、开衫和下摆上,都镶着三根手指宽的金丝绣花锦缎,上面还绣着一条丝带。

蒙语中的“朱赤花”是一种虚幻的花朵,而不是真正的花朵。这一图案的产生,与蒙古族佛教的兴起和发展息息相关。通常以牡丹、莲花为主体,并在点缀着其它的花朵或树叶。在它的花蕊和花瓣的底部,有一颗又一颗的珠子,使其看起来就像是一颗璀璨的宝石,所以被称为“宝相花”。是蒙古族传统的一种吉祥图案[5]。

第四,鞋子上绣着蝴蝶纹样。鄂托克旗女靴是由平绒制成的,有一种较低的、有较宽的束腰。鞋面薄,鞋帮大,鞋尖比鞋底高三公分。鞋面是红色的,鞋面和鞋面上绣着蝴蝶、蝙蝠、金鱼、回纹、缠枝纹、莲花等花纹。鄂尔多斯妇女们常在男子的靴子上画上水波和各种形状的鱼,象征着五种动物的繁荣昌盛、生活富足。在女鞋上绣有花朵图案和蝴蝶图案,寓意美好、吉祥。另外,在头饰、袍服、上也有大量的蝴蝶图案,这表明了鄂尔多斯妇女对蝴蝶图案的喜好。

(五)图案部族特色

鄂尔多斯人的花朵图案具有很强的部族特色,有花鸟虫鱼,有传统的花纹,也有传统的讲究,一般都是单花单鸟。乌审旗人多用牡丹,莲花,鱼,蝶,蝠,鼠,鹿,雁,佛家八宝,十二生肖等作为吉祥的装饰。手艺好的姑娘,可以在刺绣的衬布上直接画出图案,有些还能一边刺绣一边用手指捏出图案。不过,大部分都是用剪刀绣上去的,这张纸一直跟在绣工的后面,到了后来,就再也拿不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称之为纸上绣的原因。

鄂尔多斯绣制的花纹,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丝线的色彩分布要求很高,层次感很强,一片花瓣的颜色有很大的差别,而阳边和阴边的光线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细节需要用极细的丝线来刺绣,以获得灵动、生动的效果。

结语

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源远流长,有关蒙古族服饰样式的成因、样式特征,都与共同赖以生存的地方——草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为长期在草原上生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蒙古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并以服装的形式传承到今天,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在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从艺术学、设计学角度对服装工艺、视觉审验的探讨;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看,服装体系可划分为表层(物质形态)、中层(民俗活动)、深层(心理心理)。

参考文献:

[1] 赵璐瑶.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J]. 美与时代·城市,2022(3):110-112.

[2] 霍燕,李少博. 蒙古族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 艺术与设计,2021,2(16):135-137.

[3] 岳雅君. 蒙古族马鞍传统纹样的数字化设计研究 [J]. 艺术教育,2021(2):229-232.

[4] 潘茹. 试析蒙古族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方法[J]. 美术文献,2021,176(6):139-140.

[5] 王蕾,黄婷媛,张志祥. 兴蒙蒙古族传统建筑的装饰文化与保护研究[J]. 城市建筑,2022,19(16):122-124.

作者简介:郭娟(1985年2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职务:教师,职称:讲师,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美术、环境创设、手工制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