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

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

来源:华拓科技网
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

济南市科技局

近年来,济南、市把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为济南市的科技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将实施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如下:

一、意义和必要性

1、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求。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

发展模式和活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市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管理较为粗放,生产成本高,一部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制造业界已强烈认识到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2、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进行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近年来,济南市传统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存在认识不足和技术、资金瓶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启动,从宏观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解决技术瓶颈创造了大量的机会。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产品,通过应用带动研发,进一步带动数控装备、软件等高科技产业及其服务业的发展,全面

提升传统产业运行质量,推动济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3、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贯彻落实全省高新技术工作会

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副、济南孙淑义对全市

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提升传统产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明确提出把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当前科技工作重点;谢玉堂指示将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作为济南市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和贯彻落实全省高新技术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8月1日,张高丽来我市检查指导,专题听取了我市贯彻落实全省高新技术工作会议的情况汇报,对贯彻落实工作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我市继续加大力度,努力使济南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二、基础条件

(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支撑条件加强。

2001年,济南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66.2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3.4%。科技投入达56万元,列全省首位,全市大中型企业R&D经费约达到4.3亿元。

(二)人才聚集,研发实力较强。

济南市有驻济大专院校17所,平均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765人。全市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9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9家,建立产学研基地12家,为制造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

(三)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特色鲜明。

——济南市先进制造装备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240850万元。以一机床、二机床为代表的机床制造企业,其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60%,大型机械压力机国内市场占有率90%,在全国同行业位居第一;以济锅集团为代表的锅炉环保企业,其大型化循环流化床锅炉市场占有率90%,在全国同行业位居第一;以齐鲁考格尔、红旗考格尔为代表的专用汽车改装企业,其系列油罐车、冷藏保温厢车和系列绿化喷洒专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以试金集团为代表的试验机企业,其微机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同行业第一。

——钢铁、汽车、建材、纺织、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实力雄厚,济钢集团、重汽集团、山水集团、化纤集团等企业在国内同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拉动济南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四)制造业信息化环境优良,工作基础扎实。

——软件产业总量居全省第一。我市现有软件企业300家,2001年我市经过认定的软件企业33家,占全省已认定软件企业总数的45.8%,通过CMM-2级认证2家,软件产品种类有400余种,产业总量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5位。今年上半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18.16亿元,同比增长40%,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40亿元。

——网络服务业形成“九网通衢”的格局。网络光纤总长度15万芯长公里, 48家机关、650余家企业建立了局域网,3000

3

多家企业建立了网站。

——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已具雏形。已建立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处,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二处,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三处,建立了济南市CAD/CAM咨询服务中心,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CAD/CIMS应用示范工程成效显著。“九五”期间,济南市大力推动CAD和CIMS应用示范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迄今为止,已有3家企业列为国家级CAD应用示范企业,1家企业列为国家级CIMS应用示范企业,应用CAD技术的企业达到了95%以上。

三、工程的总体目标、考核目标

(一)指导思想:在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指导下,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坚持统筹规划、有限目标、市场导向、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以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扩散渗透,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带动电子信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济南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两大产业,建立两大体系,全面提高济南市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发水平,培育数控装备和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两大产业。

4

——在数控装备领域开发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目标产品,使济南市数控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以齐鲁软件学院为依托,培育10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形成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基地;

——在机械、纺织、建材等行业开发并推广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品10项;

2、大力推广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

——在全市企业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争取20家企业列入国家、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

——在装备制造业和流程性行业进行数字化管理、过程控制等行业示范;

——示范企业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

——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

3、机制创新,构建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 ——扶持5家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公司和专业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培训各种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5000人次,形成一支高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在装备制造行业建立行业制造网络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网络环境下的集成服务;

5

——发挥驻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研发优势,鼓励其进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领域。

四、主要工作内容

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要在三个层面开展工作。 (一)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攻关和产业培育。

——设立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攻关项目,提炼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

——加强数控装备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产品的数控化。以济南一机床集团的中档数控机床、济南二机床集团的数控镗铣床和数控锻压机械、济南试金集团的大型智能试验机、济南锅炉集团的循环硫化床锅炉、济南金钟集团的电子衡器等为重点,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的重大课题,开发出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装备产品,形成济南市数控装备业产业群;

——带动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的研发与推广,培育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基地。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以齐鲁软件学院为依托,大力推动产学研的深入开展,开发、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品,鼓励对CAD、ERP、MES等产品本地化的二次开发。形成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基地。

(二)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

1、企业示范:即在“九五”CAD/CIMS示范工程的基础上,选择20家企业进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示范,通过示范带动,大

6

力推动装备制造过程的数控化和流程性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制造业企业,以集成技术为支撑,深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面向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开展集成应用自主版权CAD、ERP、PDM等软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探索有济南特色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模式和途径;在流程性制造企业,开展工业过程控制及信息管理系统推广示范。

2、行业示范: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网络综合服务示范:

以齐鲁考格尔工业园网络服务体系为载体,建立高速局域网,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齐鲁考格尔集团专用汽车工业园、济南机床工业园、发电设备工业园、试验设备工业园、济南通用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等六大工业园的综合网络服务功能,建立济南市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网络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企业状况、产品信息、供求信息、成果发布、 人力资源、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汇总系统网络;

在各机电工业园区建立企业间的信息化联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低成本生产,盘活不良资产,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选择1-2个流程性制造行业进行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及信息管理技术示范。

(三)构建济南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 ——整合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的人才、设备资源,培育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充分发挥现有CAD咨询服务中心、科

7

研院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CAD/CIMS应用示范企业、软硬件供应和服务商等各方面的力量,重点扶持,辐射带动,逐步形成制造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并引导他们逐步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形成社会化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CAD、ERP、PDM等单元技术及适用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网络化资源,为省内外中小型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加强制造业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工作。以项目牵动、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培训,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开展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培训工作。

——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信博会技术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明年起,组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展区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论坛,调动服务机构积极性,引入市场运作,为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进度安排

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按照总体设计、需求带动、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预计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2002年6月—2002年12月 1、开展《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编写《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实施方案》;

2、成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和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

8

3、召开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批准并开始实施《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4、建立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考核评估体系,确定“十五”期间首批5家市级示范企业单位。着手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5、指导和组织相关机构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骨干培训工作;

6、启动建设济南市制造业企业综合信息库和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综合信息库。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03年1月—2003年12月

1、确定制造业信息化第二批10家示范单位,支持、引导1个行业示范;

2、扶持2-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机构,并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行;

4、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行业进行跟踪管理; 5、举办一次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对立项企业进行过程管理;

6、召开一次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 7、组织一次制造业信息化专题展览及论坛;

8、开展年度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效果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2004年1月—2004年12月 1、确定制造业信息化第三批5家示范单位,支持、引导1

9

个行业示范;

2、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务机构,并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行;

4、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行业进行跟踪管理; 5、举办1次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对立项企业进行过程管理;

6、召开一次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 7、组织一次制造业信息化专题展览及论坛;

8、开展年度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效果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2005年1月—2005年12月

1、举办1次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对立项企业进行过程管理;

2、召开一次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 3、组织一次制造业信息化专题展览及论坛;

4、开展年度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效果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5、对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十五”计划验收、总结; 6、开展“十一五”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的调研,做好“十五”计划与“十一五”计划的衔接。

六、主要创新点: 1、 管理创新:

——依托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进行规划设计,力求宏观导向

10

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市场机制与意志相结合;

——以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强管理手段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切入点;

——提出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指导。

2、 技术创新:

——开发10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装备产品;

——开发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济南企业特点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品;

——推动行业制造网络系统建设。 3、 发展新型技术服务模式:

——发挥济南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中介服务优势,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社会化技术服务平台,发展有济南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网络服务模式。

4、 整合计划资源:

——与济南市“310科技示范工程”衔接,通过实施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形成纵向和横向的计划体系,对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集中支持。

5、 先进的计划管理模式:

——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共性关键技术招投标、与企业联合招投标等方式;

——引入责任专家制;引入目标考核、淘汰机制,滚动支持;——鼓励高起点合作攻关,集成全社会的科技资源,营造制

11

造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七、组织保障与相关的工作

1、成立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协调小组。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产业管理部门及社会各方力量成立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分管市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领导协调小组负责项目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及实施计划的审定;负责项目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课题组的审定;负责整个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最终审定;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协调和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组建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以驻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技术专家和济南科技、产业管理部门管理专家为主,根据需要引入部分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成员。专家组负责项目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设计;负责项目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课题的组织与招投标;负责攻关课题组织和推荐;负责整个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订,并根据领导协调小组的委托对攻关课题和示范的实施进行指导检查。

3、制定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方案。依托清华大学,吸收部分省内专家成立课题小组,深入调研,起草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及配套。

4、制定优惠及激励措施。采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制定新形势下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有关、措施和实施办法。

5、搭建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平台。在济南市机械工业CAD咨询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服

12

务中心,在机电公司的基础上组建山东省先进流程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应用软件开发服务机构进行整合引导,同时整合亚太生产力促进中心、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力量,形成济南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其职责是整合我市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产学研力量,为企业提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支持的机构,同时要成为专家组活动的载体。

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一)预期的社会效益

——提出济南市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探索一套符合济南实际的制造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技术基础体系;

——形成数控装备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业两大产业群;

——提高一批流程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培养一支制造业信息化专业服务队伍。

(二)预期的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使示范企业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

——提高企业市场响应能力,使示范企业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缩短50%;

——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使示范企业制造业的主导产品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7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五末,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市各行业年产

13

值增长30%以上;

——提高示范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十五末,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市示范企业和行业降低生产成本20%以上;

——扶持10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 九、资金预算

——专项的组织形式:济南市已经明确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作为全市的重大专项启动,拨专项经费并滚动支持。经费主要用于重点行业的改造提升、应用示范、国家和省项目的匹配、中介服务体系的引导经费、专家组的活动经费、国家和省示范城市的申办经费。2002年,济南市将先期投入200万元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启动经费,从明年开始,设立600万元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预计十五期间累计投入2500万元;

——企业为投入的主体,带动企业投入2亿元。

二00二年九二十日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