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的设计
作者:胡万祥
来源:《当代教育》2014年第01期
好奇心,人皆有之,许多科学家将其视为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特征之一,因为“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从某种程度上讲,好奇心是人们进行探索、创新的“前奏曲”。针对小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之一的好奇心,教师和时时注重精心设计具有异、奇、惑的数学练习题,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想象,并产生探索的欲望和行为。在想象和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的奇异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设计奇、异、惑的练习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笔者谈一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面积认识设计
1.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偏小)、梯形(偏大)的纸片,它们的面积在哪里?(先指出,再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要请三名同学上黑板给这三个图形涂色,注意每一名同学只能任意选一个图形涂色。涂色要均匀,涂的最快的哪名同学老师有奖品奖励给他。(学生涂色) 2.师问涂色涂得最快的那名学生:拿到奖品高兴吗?(高兴) 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图形涂色吗?
师问又涂色涂得最慢的那名学生:你对自己涂的最慢有什么话要说?
3.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主要是靠什么来比较的?(靠眼睛看)我们把靠眼睛看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
那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观察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没有观察法不适用的时候?
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比如下面这两个图形,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地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和方格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汇报总结出三种方法,即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量。
4.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可惜它们都藏起来看不见了。但是1号图形告诉我们说:我有8个小正方形。2号图形说:我有18个小正方形。你们猜猜看,几号图形的面积大?(展示验证) 从这个小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二、综合练习设计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如图所示。 (1)完成。(2)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1)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隐藏性练习设计
在教学中,将问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或其他相关内容隐藏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去寻找、思索。在教完“时间”这节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型:某炼钢厂2000年生产钢材1400吨,而2001年生产钢材147725吨,哪年的日产量多?多多少吨?
有许多学生能很快地意识到这道题要挖掘隐藏条件(平年、闰年),如何挖掘?需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找出隐藏条件,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在探索中掌握、运用了知识。
四、诱发性练习设计
该题型是一种为了抓“本质特征”而设计的练习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诱发学生智能潜力。在教学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进入新课之前,我让学生自己写一个多位数,试算是不是3的倍数,但不告知答案,然后依次报给教师。在这样颇具诱导的练习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新奇感,撞击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教起来和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有效。 五、设计创造性练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类练习题旨在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氛围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创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时,我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尝试着做,鼓励学生去创造新的计算方法,并用其名字命名,这样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迸发了许多智慧的火花。例如,17-8=( )这道题,学生就有多种解法:①直接数数法计算;②加、减互逆计算;③分解转化计算(被减数分解或减数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极具灵活性,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开放性练习设计
设计此类练习题,要给学生形成较大的认知空间,拓宽思维渠道,通过学生积极探索活动来填补认知的间隙,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设置可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创造出有个性特色的解法。例如,工人师傅生产800个零件,计划5个小时完成,现在任务增加到1000个,他该怎么办?由于没有限定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可以假想许多不同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时间不变,工效加快;工效不变,时间延长;工效提高,时间也延长。这样,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思维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发挥。
总之,尝试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从条件不足或多余、没有确定的结论、不惟、唯一的多种解法到思路多种多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探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