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复习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的时间:1984-5-31
!2民族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 !3民族特征: (1)共同历史渊源 (2)共同生产方式 (3)共同语言 (4)共同文化 (5)共同风俗习惯 (6)共同心理认同 !4民族识别的标准:
(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2)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4)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5民族的基本历史类型:从民族自然属性的角度分为:古代,近代,现代民族,从民族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人类社会最初形成的民族(原生态民族)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通过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成新的民族, 1/11
也可称作次生态民族。
7民族同化的类型:强迫同化,自然同化。 民族同化的特点:
(1)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 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3)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 形式
(4)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5)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8民族融合的特点:
(1)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3) 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
(4) 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 (5) 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9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因素增多的表现和原因。 表现:
(1) 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 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3) 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
(4)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5) 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2/11
原因:
(1) 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 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 的政治原因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 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 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意义:
(1)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2) 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3) 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10民族问题的概念 (1) 民族自身的发展 (2) 民族之间的关系 (3) 民族与阶级的关系
(4)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民族与国家长 期相依而存,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对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11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一方面是民族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各民族创造和 3/11
奉行的生存方式相互之间存在差异。
社会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民族压迫,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12民族问题特点
普遍行,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13民族区域自治: 特点: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 (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 (4)自治机关的二重性。 (5)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内容:
(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2) 设立自治机关 (3) 行使自治权
1947年5月1号正式成立的内蒙古自治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1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8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增长的基础上
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0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11民族团结: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2民族互助: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利益和奋斗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互相促进。
13民族和谐: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简述题
!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于联系? 答:区别1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 6/11
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的规律,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的物质力量,而宗教的产生直接联系找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他们产生的直接根源,发展的进程及受制因素,以及消亡在直接条件都有所区别。
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起重要的作用。 !2为什么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还存在。
答:第一、民族还长期存在。因为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是民族的消亡,只要民族还存在,民族差别还存在,民族问题就还存在,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没有消失,国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不免要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第三、民族差别、民族特点和民族间在经济文化上的的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除,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又一个原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 第四、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和偏见,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的影响和不信任心理,在短时期内也还不能完全消除
总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遵循 7/11
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固有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民族问题,使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同发展繁荣。 !3社会主义民族特征的本质是什么 答:(1)民族平等 (2)民族团结 (3)民族互助 (4)民族和谐
!4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该? 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1这是由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产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1) 共同语言是促进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民族 的重要因素
(2) 民族语言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进行思维, 交流思想的工具
(3)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象形式
(4) 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重 要力量
2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问题的关系 3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
(1) 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是民族平等的具 8/11 体体现
(2) 民族语言文字存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语言平等原则的重要科学依据
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一)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三)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契机。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既要有急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二)打好基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四)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五)促进东部和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进一步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与发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新的精神,促进西部大开发、大发展。 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一)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
五、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六、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一)努力增加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二)因地制宜,用好国家。(三)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