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表达一》
课程名称:影像表达一/ Image Render1 课程编号:1303110245 适用专业:动画、数字媒体 课程学时/学分:38 / 2
实验(创作、制作、上机)学时/学分:46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学性质:
通过各个纪录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的影像表现和理论修养,提高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的能力,也提高学生进行能动的数字影像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的能力。
教学目的:
在当今纪录片的形式、内容和拍摄方法缺少新思维、新途径的状况下,影像教学为纪录片学生和爱好纪录片的同学打开一片新的视野。教学循理论视野和操作技巧并重的基本原则,将语言人类学研究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真实电影”、克里福德·格尔兹的文化阐释学、普洛普民间神话结构研究的象征手段、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以及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丰富具体的案例,融会贯通到纪录片的创作思路中,并且试图在影像表现手段的真实性受到极大质疑的今天,运用严谨缜密的科学方法,为纪录片找回真实和权威。为学生创意表现提供新的手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
学生对纪录片制作的基本具体环节,如选题、策划、拍摄、剪辑等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介绍。通过影像实践可以了解到,在纪录片制作中,纪录片人应该如何选择立场、位置,把握道德底线,以及如何看待纪录片的空间与造型及实践与叙事的关系等等。 。
三、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影像的沿革 第二章纪录片的内涵
第三章影像表现的发展和生存要素 第四章纪录片拍摄的多角度表现 第五章纪录片拍摄的多角度表现
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章 数 第一章 讲 课 内 容 影像的沿革 1、 影像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电影的成长 3、 现代中国电影的状态 1、从国际---------传统---------形式------真实 4、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与纪录观念的嬗变 第二章 纪录片的内涵 1、纪录片的定义、特征及功能 1、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与风格流派 2、纪录片人的位置、立场和道德底线 3、 纪录片的时间是叙事 4、 纪录片的空间与造型 5、 纪录片的选题与策划 6、 纪录片的拍摄 7、 纪录片的剪辑 8、为电视台制作: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 9、DV制作与民间影像 学时 4 8 第三章 影像表现的发展和生存要素 1、 传播媒介的改变(网络,手机) 2、 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战争 8 3、 生活方式的变迁 4,技术的改变 5,机遇的出现(如短信息、3G) 第四章 纪录片拍摄的多角度表现: 我们的任务 1、原始的回归(本色的采访) 2、我们是领导者 3、创意是我们的灵魂 4、 镜头就是你的眼睛,让记录成为一种习惯(让镜头代替你的语言)跟您说个事。。。。讲个笑话 5、 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一个有品位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穿着,每一句话。。。。) 6、 设计因素的存在(变异性,重复性,放射性,矛盾性,极至性) 8 第五章 纪录片拍摄的多角度表现: 1、纪录片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 2、纪录片对于真实和立场的要求 8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先修课程:视听语言,摄影与摄像,影片分析 后续课程:声音设计与表达,声音设计与表达,影像创作实践
六、实验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工具、器具名称 配置较高都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应软件。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出勤占成绩10% 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30% 结课作业60%
八、参考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纪录片创作》作者:黎小锋 贾恺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讨论和点评结课作业: 2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 [德]瓦尔特·本雅明.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 尹鸿 凌燕.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中国电影百年》. 李多钰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