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 科 课 题 本课时 内 容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教学目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自然之道》朗读音频 批注或调整 第 一 课 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 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 课文大意。 2. 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 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 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 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习《自然之道》 语 文 年 级 四年级 主备人 江汉华 使用人 9、《自然之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 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 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 二 课 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4.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 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
a)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 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板书:9 自然之道 问 论 悟 行 :道 教学反思
--
--
胜利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
--
学 科 语 文 年 级 四年级 主备人 江汉华 使用人 课 题 10、《黄 河 是 怎 样 变 化 的》 本课时 内 容 教学目标 学习《黄 河 是 怎 样 变 化 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 学 过 程 1. 认识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1.多媒体课件 2.《黄 河 是 怎 样 变 化 的》朗读音频 批注或调整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 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 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 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 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 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
会责任感。 3.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原因:气温转寒 暴雨集中 板书: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人口增多 大量砍伐 治理:牧林为主 规划田地 修筑水利 防止水土流失 教学反思 --
--
胜利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 科 课 题 本课时 内 容 语 文 年 级 四年级 主备人 江汉华 课时安排 使用人 2课时 11、《蝙 蝠 和 雷 达》 学习《蝙 蝠 和 雷 达》 1. 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教学目标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2.《蝙 蝠 和 雷 达》朗读音频 批注或调整 第 一 课 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 生字词,读准字音。 教 2.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学 3.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过 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程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 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 --
教学设计 试验试验结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顺序 论 把蝙蝠眼睛蒙上,第 蝙蝠夜让它在拉有许多绳铃铛一个也没响,绳一 间飞行,子系有铃铛的屋子子一根也没碰着。 次 靠的不里飞。 是眼睛,第 把蝙蝠的耳朵塞蝙蝠到处乱撞,铃铛而是嘴二 上。 响个不停。 和耳朵次 配合起第 把蝙蝠的嘴巴封蝙蝠到处乱撞,铃铛来探路三 的。 住。 响个不停。 次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 a)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 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 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 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 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
--
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 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 超声波 天线 无线电波 障 障 碍 碍 反射 物 反射 物 耳朵 荧光屏 (蝙 蝠) (雷 达) b) 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 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
--
学 科 语 文 年 级 四年级 主备人 江汉华 使用人 课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反思 12、题 本课时 内 容 学习《大自然的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胜利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
--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教学目标 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点 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大自然的启示》朗读音频 批注或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1、初读文章 2、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4、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 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 体地位。) 三、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1、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2、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 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3、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
教 学 过 程 --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二、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1、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2、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3、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
--
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无知违背↘ ↗惩罚 学 认识利用→ 自然规律→受益 使用人 语 文 年 级 四年级主备人 江汉华科 课 《语文园地三》 课时安排 4课时 题 教学反思
胜利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
--
本课时 内 学习《语文园地三》 容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教学目标 3、学习“我的发现”,懂得副词如“终于”、“根本”、“居然”在句中起到的强调程度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习作指导 教学难点 副词的强调作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语文园地三》视频 第一课时 进行口语交际 一、 导入 1、复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谈感悟。 2、教师小结 二、展示成果 1、分成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2、交流自己的收获。 三、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一人主讲,其他补充。 2、台下提问,生生互动。 四、小结 第二课时 完成习作 一、回顾昨天的汇报会 1、各小组总结自己的成果。 2、各小组复述自己的收获(启示、发明)。 二、习作指导 1、以一个小组为例进行指导。 (1)板书程序: A、第一组成果:有关杀狼护鹿资料。 B、对这件事的归纳。 C、对这件事的看法。 D、得到的感悟。 (2)结合学生的感悟,教师适当的补充一些名言。 2、口述写作过程。 三、小结写作的难点 1、流动的过程是重点: (1)先写写大家的活动,可以采用“有的……有的……有的……”。 --
批注或调整 教 学 过 程 --
(2)重点写自己的活动。 2、得到的启示感悟是重点。 四、动手写作。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学习“我的发现” 1、投影第一组句子。 2、比较不同,认识“终于”一词的作用。 3、自学余下的两组句子。 4、反馈。 5、小结。 6、用以上词语造句。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投影句子。 2、自学,了解意思。 3、小结。 4、朗读。 5、练习连线。 6、背诵。 三、展示成果。 四、小结。 教学反思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