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年级识字教学
郭店镇山根完全小学 崔小亭
长期以来,识字教学低效耗时,是低年级教学中的“拦路虎”。如果没有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认字和识字,对当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都会造成障碍,长久以往,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会非常地薄弱,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和识字教学的低效耗时是低年级教学中的最大的一个矛盾之一。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各种方法中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识字,从而不断地积累识字,打好基础。
一、发现教学法的运用
发现教学法区别于“填鸭式识字教学”(由教师把识字教学的注意点讲给学生听,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法)和“识字生本教学”(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说自己的识字方法,不分重点,平均用力)的低效耗时和缺乏目的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认识过程。而教学也没有在教学中失去地位和作用。教师所要做的是,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答案。
(一)发现教学法对字偏旁以及组合方式的教学的运用
汉字是方块形,结构复杂,具有结构美和形体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汉
字的结构,这不仅是把字写正确的方法,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美,从而激发识字的兴趣,此外,这也是一种美的熏陶,能够让学生领略祖国文字的深厚。
采用发现教学法进行识字教学,就是让学生首先整体感知汉字的结构和偏旁,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园地二“我的发现”是让学生观察左右相同的两个框、上下相同的两个框以及“品”字形的框,再让学生在这些框后写类似“多、吕、双、朋、晶、众”这些特殊的字。这些框的组合形式就代表了要写的字部件之间是相同的,而且把字的结构很明了地表示了出来。
在备第二单元的课时,受这个练习题的启发,我在第二单元采用了画框整体识字的方法。
在实施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时,都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熟悉之后,学生才能够掌握和运用。
因此,我在第5、6课时,在“我会写”环节时,都是事先把要写的生字的结构图画在黑板上,例如,“瓦”是独体字,就画成一个框,“结”是左右结构的,而且是左窄右宽的,我就画两个左右并列的框,左边的框小,右边的框大。其他的字也是依照不同的结构和特点来画框。把“我会写”的字变成一组组框后。整体教学就可以开始了,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
师指着五组左右并列,左窄右宽的框问:“请小朋友们看看,究竟哪些字宝宝可以住进这些房子里去呢?”
学生在认真观察后,很快就可以回答:“是‘锋’、‘滴’‘洒’‘泥’‘泞’。”
师:“为什么它们可以住进这些房子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因为这些字是左右结构,而且是要写成左窄右宽的。”
师:“对,你观察真仔细,以后一定会有大作为的!那么其他的字宝宝又可以住到哪些房子去呢?”
学生很快就踊跃举手为字宝宝找家,同时也完成了对字的整体认知。
在学生熟悉了“画框整体识字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或者是观察字的时候,自己对生字进行画框,分析字的结构。
这样的方法可以改变识字教学枯燥的教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去观察字的结构,同时让学生对字有整体认识,就不会发生把“满”字写成上下结构的现象。让学生从整体到个别地识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二)发现教学法对个别笔画的教学的运用
学生对字形的辨认是先整体后个别笔画,服从知觉整体性原则,具有“完形”的趋势,易漏掉了字的细节。因此采用发现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整体知觉后,突出个别笔画的认知。
例,在《泉水》一课中,“脆、股、鹃”都有一个部件“月”,但是“月”在下第一笔是“竖”,“月”在旁第一笔是“撇”,而且课本中“我会写”中的范字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出来。学生没有老师的提示是很难找出这点差异的。我在黑板上把这三个字写出来,很清
晰地把“月”的第一笔写出来,并且“月”在下的第一笔用红粉笔标出,“月”在旁的第一笔用黄粉笔标出。
师:“同学们,我先现在来考考大家的眼力,看谁有金睛火眼,能发现‘月’用了什么变身法?”
因为标示得很清楚,很快就有很多学生举手起来回答--
生2:“我发现‘脆、股’的‘月’的第一笔是撇,‘鹃’的‘月’的第一笔是‘竖’。”
师:“好!你有一双金睛火眼,可是,谁又能来总结一下‘月’的变化规律呢?什么时候它的第一笔是写成撇,什么时候写成竖的?”
学生认真一看,就找到了答案。生3:“我知道!‘月’在左边的时候,是撇,在下面的时候,是竖。”
师:“你说得太棒了,我们来给它总结一句口诀就是,‘月’在旁,第一笔是撇,‘月’在下,第一笔是竖。”
此例的实施前提是掌握《泉水》一课生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通过视觉差异,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需重点掌握的笔画,针对二年级学生好学好问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目的去观察这三个的不同和相同点,从而很快地得出答案并且加深了记忆。
(三)发现教学法对笔顺教学的运用
在改作业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一个字虽然是写对了,但是写得很别扭,这就说明学生的笔顺出问题了。教师虽然对一些特殊的笔顺千叮万嘱,但是学生对于苦口婆心送来的知识并不接受,因此发现教学法就有实施的必要。
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迈”、“迷”、“迹”三个字是半包围结构,笔顺规则是从内到外。这三个字的教学重点就是这从内到外的笔顺规则。
我根据平时的观察,让两个学生上黑板写这一组字。学生A笔顺规则是对的,学生B是错的。写完之后我让其他学生观察这两组哪一组好看,很多学生马上发现了一组字是“辶”比里面的偏旁还要大,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学生学生A写得好看。
我对这两组字进行了总结:“这有‘辶’的字都像小朋友溜滑板,是,还是滑板大?”学生纷纷回答:“是!”我接着说:“对,‘辶’是滑板,不应该比站在上面的人还大。所有写笔顺写错的含有‘辶’的字都应该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这样的笔顺规则就是从内到外。”随后,我就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三个字,学生跟随书空。
总之,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不能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应当是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学生在校学习要依靠各人自己主动的发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不能只要求上课在学生头脑中建造一个图书室,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字源识字
汉字区别于英文,是音义结合的方块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简单的图形到今天
明朗的线条,字体形象多变。而象形字和形声字是最能体现汉字音义结合这一特点的。
(一)象形字的教学
在识字教学中,在遇到象形字时,我就会出示这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了解这个字的造字意图,从而理解字义,记忆字形,进而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等。例如:“虹”字,很多学生会把“彩虹”写成“彩红”,我出示“虹”的甲骨文,学生很快明白,“虹”字是因为彩虹形状像虫子才写作虫字旁的。
(二)形声字的教学
形声字是汉字宝库中数量庞大的一种,因此应该充分抓住汉字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诱发学生想象,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问”字,可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再如:“量”字,可编成 “元旦到,家里真热闹”。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最关键的一步,为今后的学习起着桥梁枢纽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资源,选择多种方法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