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共同信念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

共同信念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

来源:华拓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共同信念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

作者:孙 丽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7期

[摘 要] 共同信念是团体、国家和民族对某种真实表示强烈认同、确信和坚执的一种共同的心灵状态,是国家和民族终极的、根本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在当代,共同信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和途径。 [关键词] 信念 共同信念 和谐社会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靠得是民族精神的支撑;而民族精神的昂扬向上,靠得则是共同信念的支撑。坚定的个体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样,民族成员的共同信念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 一、信念

信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是指主体“在主观上完全认同”的那些观念。所谓“完全认同”,是指“主体不仅认为其为真,符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而且认为其为善,符合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同时,还要求其具有可实践性,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和证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信念是知、情、意的深刻统一体。”[1]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非每一个自认为确信的看法都能称之为信念。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是形成信念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种新认识与主体固有的认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相吻合,就会引起主体的共鸣意识;而只有当这种新认识在实践中与现实体验不断互相印证、互相强化时,才能够上升成为主体的内在信念。由此可见,信念体现为人类认识领域、价值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综合统一体。

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信念是“人的心灵对真实或自己所认为的真实的强烈认同、确信和坚执。”[2]从本体论意义上讲,信念则是“人的终极的、根本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它同世界本体内在相通,构成人的终极关怀。”[3]柏拉图的“理念”、康德价值意义上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及中国儒家的“天”“仁”“理”等,都既是世界本体,又是人的信念。信念的这种终极性、超感性品格使人在生活中能够战胜苦难与挫折的痛苦,摆脱福祸与生死的干扰,打破迟疑不决的态度,始终保持坚定性和自主性。

虽然信念的对象和内容是命题,其真假也与命题的真假值相关,但就信念的本性而言,它应当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在认识活动诸要素中,信念是比判断、推理等更为复杂的现象,因为“判断、推理等属于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而信念则会受到一些非思维因素,如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4]所以,信念的形成应该是处于认知者(主体)的控制之下的,他对自我信念的正确与否应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就是说,信念是具有道德价值的。因为人类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所以主体信念一般都会向着社会价值和社会实践普遍认同的方向,即真值性、正确性的方向发展。信念的价值论意义就在于它是主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最完满、最崇高的理想。这种理想会成为主体精神的强大支柱,推动主体实践行为不断前进,使主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二、共同信念

共同信念与个体信念具有重叠共识性。人是社会的人,个人成长的条件、发展的机会、肩负的责任等都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追求,都不只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要以社会为载体。所以,共同信念对个体信念具有整合作用,是若干个体信念的寄托和发育之所。个体信念能否正确定位、能否顺利运行,都依赖于对共同信念的准确把握。 综合信念的特征与本质,可以给共同信念作如下定义。所谓“共同信念”,是指那些符合大多数团体成员的认识标准,体现整个团体的价值标准和实践利益,并被社会价值和社会实践普遍认同的观念。

共同信念的认识论意义是指它是整个团体、国家和民族对某种真实表示强烈认同、确信和坚执的一种共同的心灵状态;价值论意义是指它是国家和民族在存续过程中最完满、最崇高的共同理想;本体论意义是指它是国家和民族终极的、根本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它构成团体的终极关怀。共同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与概念不相符的东西越来越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远的时候,人们的信念的崇高感和神圣感就会严重缺失,导致社会成员的信念失落和信仰危机,最终使这个国家和民族丧失凝聚力和生命力。

共同信念和个体信念一样,是动态性和持续性相统一的认识范畴。每个人的信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随之,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有些信念可能会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中,成为支撑我们毕生的精神追求。同理,一个民族的共同信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本民族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与此同时,在本民族绵延不断的发展进程中,有些共同信念却一脉相承,延续发展。正是在这些持续发展而来的共同信念支撑下,才使得一些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得以承继发展下来,成为促使本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断,就是因为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和更替,遭遇过无数次磨难坎坷,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民族信念。千百年来,自由、和平统一和发展进步等共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发挥出强劲传承力和非凡凝聚力的坚强支柱。

三、共同信念的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全球化趋势下,致力于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社会——自然”共生共荣、协同进化的和谐社会是当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

首先,共同信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指人际和谐的社会,人际和谐的本质又在于人们思想精神的和谐,而思想精神的和谐依赖于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精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环节。理想信念是个体执着追求的最高奋斗目标,孜孜以求的最大努力方向以及生命意义的支撑轴心。努力使社会全体成员树立起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就可以有效地使人们在志同道合的人生目标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就可以有效地在求得思想大同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当时代,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变成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坚实的精神基础,才会有可靠的思想保证。相反,如果全社会不能有效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人们理想不一,信念涣散,百人百心,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也就无以实现。

其次,共同信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是走向社会和谐的重要途经。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从不太和谐走向比较和谐,从低度和谐走向高度和谐,必须要有强大持续的推动力量。而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奋斗目标、一致的努力方向必将成为集聚不同人群的强大凝聚力量,成为激励全体人民的坚实精神支柱,成为鼓舞社会成员的有效动力源泉。共同的理想信念通过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将极大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使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化、复杂化。这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没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和谐,就难以理顺各种关系,就难以聚集各方力量,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就难以走向团结和谐。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让不同群体的人们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精神文化领域与之发生互动。而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建设价值观的关键又在于信念的构筑。就个人而言,要将个体信念与共同信念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肩负起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神圣职责;就国家而言,关键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坚定的共同信念,把理想信念教育体现于公民的社会生活中,从“我”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我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张学森等.关于信念、价值和利益之关系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3(1) [2][3]刘进田.信念、信仰和虚灵的真实[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陈嘉明.知识论中的“信念论”问题[N].光明日报,2003-5-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