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中国古代科技04走马灯

1中国古代科技04走马灯

来源:华拓科技网
 实验1.4 走马灯——电影动画原理演示

【演示目的】

(1)了解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 (2)演示电影的制作原理。 【实验装置】

(正视照片一幅4cm*4cm,无背景,无底座,尤其注意金属筒反光影像)(俯视照片一幅4cm*4cm,无背景,无底座,尤其注意金

属筒反光影像)(两图并排)

图1.4.1电影动画演示装置

【演示原理】

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或消失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留的机理。人眼在所见物体消失后,仍会保留其图像约0.1~0.4秒,从信号处理角度说,人眼又相当于一个自然的低通滤波器。 实验主要展示动画原理。从圆筒往里看,只能看到静止的图像,图像间有着细微的变化,是马奔跑过程中不同时刻不同姿势的图像;圆筒转动时,从狭长孔往里看,图像不断闪现,产生马奔跑的连续动态效果。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发现,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当时称 “马骑灯 ”。 在一个或方或圆的纸灯笼中,插一铁丝作立轴,轴上方装一叶轮,其轴装两根交叉细铁丝,在铁丝每一端黏上人、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後,热气上升,形成气流,从而推动叶轮旋转,于是剪纸随轮轴转动。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从外面看,便成为清末《燕京岁时记》一书中所述“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之景况。

图5.6.2走马灯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时代的电影拍摄帧数有时只有15帧/秒,虽然他说,46帧/秒是电影最低的帧率,更低的话会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确实,低帧率的动作会带来明显的卡顿感,帧率越高,画面就越流畅。但那个手摇式摄影机时代,没有机械装置来固定底

片输送的速度,这种情况下,采用一个固定的速率来拍摄影片基本不可能,甚至同一部电影中,都会出现好几个不同的帧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的拍摄帧率为18帧/秒,在24帧/秒的播放速度下,演员动作显得微微加快,反而有一种滑稽的喜剧效果。无声电影时代的播放帧率大约为22到26帧/秒。1932年,24帧/秒和35mm胶卷作为中间值和35mm胶卷上支持播放音频的最低值成为国际通行的电影行业标准。为什么不选用更高的拍摄帧率,当时胶卷的感光能力都比较弱,而拍摄更高帧频意味着单张图像的曝光时间更短,画面的质感会因为曝光不充分而下降。现代拍摄更高帧频的电影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障碍了。如果把48帧/秒拍摄的电影按照24帧/秒播放那就是慢镜头。现在有些电影采用48帧/秒(或60帧/秒)追求更顺畅的画面流畅度和动作清晰度。 【实验操作及演示现象】

(1)当圆筒静止的时候,从圆筒往里看,看到马奔跑时不同跑姿的图像;

(2)双手同时向外转动园盘,透过圆筒的狭长孔观察图像,就能看到一系列连续动画构成的原始电影。 【思考题】

(1)自己能不能利用翻动小本子做出动画?

(2)走马灯的叶轮为什么转动,跟现代燃气涡轮机有哪些相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