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社交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浅谈社交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来源:华拓科技网
信息技术 2016年第23期I科技创新与应用 浅谈社交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张帅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社交软件平台是当前应用广泛的社区网络,具有分享互联网知识、创建群组论坛、发起活动等功能。将社交软件和维基 平台融合建立新型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便捷地促进学习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本研究分析了社交软件和维基的核心功能特 点,发现了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问题,在以上基础上探讨基于社交软件和维基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和意义。 关键词:社交软件;维基平台;拘建研究;学习共同体 综合利用WIKI和SNS的协作、群组、分享和活动等功能,就可 以很好地弥补当前网络教学的不足之处,创建紧密的聚合型搞驱动 力和关注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增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双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均成立了自己的教 育教学资源平台,但是很多平台均:是在传统的网站建设基础上开发 的,主要功能是教师发布教学资源,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一般是通 过邮件或者qq以及论坛等交流工具与老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 流。传统的教育资源平台在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非常闲难。随 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为学习者和老师进行网络交流学习提供非常便 捷的可能,其中维基和SNS的融合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 1社交软件和维基结合高效的在线学习工具 六度分割理论核心是你可以最优化的通过六个人认识世界上 任何人。按照该理论每个行为个体社交圈无限有效扩大,最后会形 成一个无限高效网络。网络环境下社交交流更加便捷,行为个体通 过网络的角色扮演和行为仿真增加参与度和成就感,通过网络便捷 无限空间吸引其他行为个体参与协作活动。因此使用社交软件建立 现实中关系群组,分享相关学习内容,发起话题。 维基是多人共同协作的创作 具,维基注册账户每个个体都可 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共同的兴趣内容进行编辑更改深入探讨。维 基为兴趣群体进行快捷高效交流提供了便利,维基可以帮助学习者 对兴趣主体领域进行头脑风暴的讨论记录。 社交软件和维基工具融合可 .很大提高网络学习协作性,扩大 主体讨论范围。社交软件和维基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维基的高效协 作功效,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社交网络的舒适度扩大协作主体内容 的深度。 2维基和社交软件网络系统的主要功能 2.1发布协作 在行为个体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方便利用维基进行记录 某个关键字,注释自己的见解。但 大部分的主体内容的深度和广 度不是单单依靠行为个体能够完成的,需要行为群体共同的作用。 这个目的很容易通过维基实现,行:勾l学习者个体在维基中创建和修 改关键词,在社交软件中很容易被其他学习个体看到,不同的学习 个体看到后可以同时对这个关键词不合理或有误的地方进行深度 再次更改,对主体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从六度分割理论进行解释, 行为学习个体会在不同人单击,扩展到全部的网络空间,这样会有 不同学习个体协作完成内容,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资源共享和学习行 为的协作非常有效。 2.2群组论坛 社交软件中,群组主题论坛区域可以为每个学习者个体发起群 体讨论。社交软件使用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邀请其他学习个体参 与,逐渐扩大主题影响范围,主题讨论深度广度,促进问题高效快速 解决。每个学习个体发表的观点和意见都可以保存到对应主题中。 此功能对学习资源二次开发分享和用非常有效和有价值。 2.3分享功能 社交软件除了已经成为好友之间的动态相互关注,还有网络协 作学习和群组其他成员兴趣主体分享。在社交软件中,分享功能不 再是单纯的上传下载,这种分享是统一资源服务器便捷高效多次通 过同一服务器利用,极大减少网络空问资源浪费。 集成维基功能的社交软件的学习个体可以无时空便捷知 道协作同伴的情况,从而可以扩展交流深度和广度,不同层次不同 地方的学习个体共同协作促进主题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社交软件 主界面经常会以最新的主题呈现,增加主题发起个体和参与个体的 关注维度。 3维基与社交软件应用于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现已经成为了教师与学习者获得教学和学习资源的一个 重要方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建: 式也是有效不断探索有效学习 的过程。网络共同体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是在于参与学习个体参与维 度和深度以及获得成就度。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其核心成员交流 是频繁有效的不是无谓的无意义的讨论。 交流。同时可以利用SNS的群组功能创建具有相同兴趣的同伴的群 组,利用活动功能发起线下活动,多方面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被 关注度。 和传统班级教学模式比较,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高效发展的瓶 颈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协作交流,而高效的交流学习是必须建立在有 高度凝聚力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在传统网络学习模式很难 解决这一问题。在融合了维基功能的社交软件网络学习中,教师可 以利用社交软件建设学习群组,并可以首先发起大部分学习个体感 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在主题学习中,教师要对不熟悉功能和内容 的学习个体进行相关帮助。学习参与个体在维基中修改和创建主题 内容,其他学习个体页面对应词条内容都是以下划线或者不同颜色 标识出来,这样可以刺激学习个体以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 题。并且。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个体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成就感,增 加网络群体凝聚力。每个学习个体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和探讨 活动中不但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而且在互动过程中将个人 问题转化为群体难题,借助群体知识力量帮助解决问题,在高效的 社交软件构成的凝聚网络学习环境中实现学习共同体良性循环。 通过社会软件和维基构建的学习环境,可以根据学习主题不 同,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共同体。专业学习内容和主题不适合广泛 的研讨和探索,因此教师个体在创建共同体时候要进行审核学习个 体的性质,这样经过审核的个体具有高效一致的兴趣和爱好,这样 建立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才具有聚合性和有效性,这是传统教学模式 不具备的优势。 常规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发布讨论主题和 作业,让学习个体进行探讨和完成作业提交,然后教师个体通过社 交软件和维基对学生行为进行管理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学 习个体和群体活动都可以通过页面相互了解,也可以互评讨论主题 和作业完成情况,逐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社交软件和维基高效融合,学习个体可以随时知道教师的 通知提醒,并利用社区网络共同体进行专业探讨,可以利用翻转学 习模式进行课前高效预习课后有效复习。学习个体可以利用社交软 件便捷与群体进行互动和交流,从深度和高度宽度更加了解和掌握 专业知识和技术。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有效学习共同体从本质解决 了传统网络学习参与度低,聚合性差,关注度互动性少的问题。 4用社交软件和维基平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4.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共同体凝聚力和参与度 在传统学习和教学模式中,学习个体交流机会很少,师生之间 沟通更少。利用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的学习共同体拉近了学习个体 和师生之间的距离。即使课堂内容结束,在网络上也形成高凝聚力 的学习群体。 学习个体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每次更新和增加都会自动推送到 自己的主页面上,学习个体行为关注度比较高,学习个体之间学习 行为了解比较及时,学习群体间行为可以相互督促和影响,从而提 高学习共同体凝聚力。学生对于某些个人问题希望不是公开的行 为,就可以通过站内一对一私信的方式发给其他学习个体和老师。 学习个体的高度相似性和一直的关度性以及知识结构的统一性促 使学习共同体凝聚力更加集中。 4.2提供平台,共享知识 个人知识结构的形成包含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利用和评 价,知识结构会随着个人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而得到提升,从而促 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最终达到应变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提升。用社交软件和维基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和学 生以及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 一93— 科技创新与应用l 2016年第23期 信息技术 校园无线网络构建 ——以民族大学为例 郭小丹 (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陕西成阳712082) 摘要:结合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重点研究适合学校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网际互连、设备和关键技术等,构建了适合 民族大学实际情况的无线网络 关键词:校园网;WLAN;优化;漫游 引言 无线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 无线校园网建设的发展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学 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业务变得更加快速便捷,超大信 息量的数字化图书馆、智能的学生公寓、各种数字化的教学设施(如 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日渐成为热点Ⅲ。无线网络接入的 便捷,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高容量、高带宽业 务的广泛应用,对无线校园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支持移动 学习的无线校园网已是迫在眉睫。文章结合民族大学的基本情 况,以建设数字化新校园为目的,通过网络仿真和实际经验结合的 方式,为学校各下属系部,教学和科研部门、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 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通信环 境,同时也要确保校园安全、高效、快捷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生 活环境。 1校园WLAN需求分析 民族大学坐落在渭水之滨古都成阳,是自治区人民政 府与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 高校。学校建筑面积很大,拥有将近1万在校生,有功能齐全、设备 先进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和众多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的图书馆 设有大型电子阅览室、语音资料室和学生专业阅览室,拥有中外文 图书和电子图书170多万册。这种大规模的学校无论哪个方面都对 无线网络有很大的需求,有一个高速、稳定、安全、可靠的无线网络 可以使学校的运作更加有效率。 校园网是“数字化校园”的传输平台,一个可靠稳定、高效安全 的网络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坚实基础。随着学校信息化的深度发 展,学校的教学办公和管理等活动将越来越依赖校园网。因此构建 个高效、实用、稳定可靠、安全的网络平台,是学校网络建设考虑 的重点。 通过学校调研,以民族大学为例,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高 校WLAN包含以下具体的需求:(1)高速的无线业务网络。随着高 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无线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应用 一系统、专业学术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的高效使用都需要快速的无 线网络支撑。(2)教学区无线全覆盖。多媒体教学,移动办公,移动门 户,移动音视频,要实现教学区内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高 速无线接入,这就必须保证无线信号的无缝覆盖、快速漫游,而且信 号质量高。(3)师生随时随地访问教学资源。作为一个优秀的高校, 领先的信息化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高校拥有电子移动图书馆、名 师课堂、专业科学数据库。这些应用能够提供给师生更高的学术平 台和资源。而能够将这个平台利用起来,就需要无线来覆盖整个校 园,让师生随时随地能够访问这些资源。简化师生获取资源的方式, 增加教学资源的点击率和使用率。为高校真正做到信息化强校的目 标打好基础。(4)公共场所上网需求。高校是一个高密集中的地区, 学生在这个集体中生活、学习于一体的地方,除了学习,学生仍然会 有大量的集会、演出、活动、迎新等活动,而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应用, 在这些活动中对无线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 2高校WLAN当前面临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和数字化生存时代,校园网在资源共享、知识传播、 育人管理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设计要本着高起点 而又经济实用的标准 。 2.1组织结构复杂,权限难于控制 随着高校的发展壮大,职位分工更加明确,部门的职责也更加 细化。部门精细化的同时权限也必须精细化控制,各个部门、职位拥 有责任内的不同权限。 2.2 2OA、邮件等办公系统带宽被大量抢占 在一定的无线带宽情况下,学生运行大量的P2P下载,视频浏 览等高耗带宽的应用,严重抢占正常的系统带宽,造成无线带宽的 不合理理由,无线办公和学习效率低下。 2-3攻击手段多样,内网安全有威胁 不同于有线网络基于物理端口进行安全防御,无线信号因其自 身特点,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人员都能看到无线信号,对学校而言,难 免会存在一定盗用账号、非法接人的安全威胁。 2.4空中垃圾多,无线接人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环境存在的问题。社交软件和维基平台的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和完 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维基平台和社交软件都可以实现无缝融合, 后台程序均能可以统一,所以对于不熟悉开源技术和软件教师还是 有一定的技术障碍。因此希望此研究有更多的研究者积极参与其 中,充分利用社交软件和维基平台构建更加高效实用的学习共同体 和协作学习系统平台。 参考文献 对于相关者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网络知识的丰富和媒 体爆炸又使得我们对知识的搜索和选择更加困难,通过个体力量来 对知识进行管理和晚上相当吃力。通过对知识搜索和学习后,学生 通过分享功能将知识分享社交软件的平台,其他同伴可对该共享信 息进行评论,每个人对知识的意见和评论都可以被其他同伴看到。 教师对相关主题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发起群组讨论,在协作中把 相关的知识按照标签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成不同的主题进行分享。 同时学生在知识预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讨论和资料的收集也可以被 教师所使用,这样教师在授课之前便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存 存的问题,方便有针对性的备课,提升教学效率。 4.3促进启发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群体讨论可以让教师把问题通过小组把问题提出,并引导学生 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群组共同探索的 问题,首先使用老师课下发布可供选择的探讨主题,在社交网络平 台通过维基系统进行共同协作完成,依靠群体智慧和知识技能解决 专业问题。有效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 往,增加了集体凝聚力。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协作中遇到的问题确 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和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5结束语 维基系统是一种开源协作平台,社交软件的广泛性和通识性, 将这种软件平台融合在一起,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优点,组建的 网络学习平台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高效的解决传统网络学习 ——…斯坦福全副技术实验室[DB/OL].http:Hcaptology.stanford.edu. 『2]A—L.鲍劳巴西,埃里克·博纳本.无尺度空间网络IJ1.科学美国人 (中文版),2003(7). [3】欧阳康,汪瑜敏.试论西西话环境下的教育传播 电化教育研究, 2008(12). 『41六度分割理论[DB/OL].http://baike.baidu.corn/view/3056.htm. 【5】郑有庆.Diigo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 [6】刘光余,邵佳明,董振娟.课堂学sj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教育学 刊,2009(4). [7]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fJ].3代教育科学,-"2007(Z2). 作者简介:张帅(1983一),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工作单 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多媒体与 网络 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