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命题:陈孔锋)
一、古诗文名句填写(共8分)
1、漫步在文学艺术的长廊,品读古代优美诗文:“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张十八员外》),“乱花渐欲迷人眼, ”引领我们欣赏早春美景;“ , ”(王维《使至塞上》),“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我们呈现边塞风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真诚劝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相隔两地的亲人的深情祝愿;杜甫《望岳》抒写“ , ”的豪情,王安石《登飞来峰》悟出“ , ”的哲理;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孟子主张“ ”,在国家受辱、生灵涂炭时,文天祥悲壮地喊出了“ , ”的誓言。 二、语言基础与综合实践(共14分) 2、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写词语。(2分)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diàn jī( )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pān dēng( )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B、据吉林省的有关调查,当问及“遭遇社会风险时怎么办”,有68%的人回答“依靠组织解决”,只有32%的人回答“依靠自己解决”。
C、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才有利于遣词用字,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格调优美的作品来。
D、这种独特的美的内涵是什么?是奇?是险?是秀……是兼而有之,还是其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
B、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 ....C、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
D、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2分)
A、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语文有经验的教师。 B、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D、她细心操劳家务,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
6、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无数风流人物。在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就有不少,如:孔子、孟子、诸葛亮、刘备、曹操、辛弃疾、李白、范仲淹、曹雪芹、陈涉……现在请协助出一期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黑板报,相信你一定表现很出色(共6分) (1)黑板报共有三个版块,请仿照已拟好的栏目再拟出第三版栏目。要求结构、字数都相同。(2分)
第一版:品读古名人名言 第二版:评述古名人功过 第三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版中是对名人名言的品读鉴赏,请选取其中某一古名人的一句名言,加以品味,并写上简单的批注。(2分)
(友情提示:批注可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得到启发等方面入手)(2分) [示例] 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 恶小而为之(刘备)
批注:劝诫世人不能忽视细小的事情,语重心长。
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版是对古名人得失的评价,请你以“我眼中的___________”为题,写一段评论性的话,在黑板报上刊出。要求有观点有分析,不超过30字(2分)
二、浅层阅读理解(共28分)
(一)阅读诗歌《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回答后面问题。(共4分)
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徐鲁)
有多少欣慰,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有多少鼓励,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去吧—— 带着多少叮嘱, 勇敢的孩子, 带着多少期望, 向着明天,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
花束》,有改动)
7、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1分)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分)
答: 9、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 (二)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回答问题。(共4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
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0、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这段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11、苏州园林中池沼安排的特点是 ; 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2分) (三)阅读《故乡》(节选),回答问题。(共4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
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2、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答: 13、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 (四)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感想简要表述出来。(共2分)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科无兄弟也?(《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14、答: (五)阅读短文《双胞胎》,按要求完成后面习题。(共4分)
某家有一对双胞胎,外表酷似,禀性却迥然不同。
若一个觉得太热,另一个会觉得太冷;若一个说电视声音太大,另一个则会说根本听不到;一个是绝对的乐观主义者,而另一个则是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为了试探双胞胎儿子们的反应,父亲在他们生日的那天,在悲观的儿子的房里堆满了各种新奇的玩具及电子游戏机,而在乐观的儿子房间堆满了马粪。
晚上,父亲走过悲观的儿子的房间,发现他正坐在一大堆新玩具中间伤心地哭泣。 “儿子呀,你为什么哭呢?”父亲问道。
“ ” 走过乐观的儿子的房间,父亲发现他正在马粪堆里快活地手舞足蹈。 “咦,你高兴什么呀?”父亲问道。
这位乐观的儿子答道:“ ” 15、请结合文段上下文意思,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话。(2分) 16、读完短文后,你觉得你该怎样面对生活?请写出你的感悟。(2分)
答: (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习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19、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论证方法: 作用: 20、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 四、深层阅读与赏析(共20分)
(一)阅读小说《美丽的谎言》,完成后面习题。(共10分)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模拟测试试卷4-新人教版
东礁岛上,只有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
岛上只有一座航标灯,老兵和新兵日复日、夜复夜地与航标灯为伴,除了守灯,白天只
有听单调的海涛声,夜晚只能数满天的星斗。
老兵说,竖耳听涛,睁眼看星,多有诗意。 新兵听涛看星,觉得枯燥无味,百无聊赖。
老兵闲暇之时提笔写涛声、写星斗、写彩云、写海鸥、写轮船、写战舰,新兵觉得挺好
玩的,也跟着拿起了笔。
三个月后,老兵的一首小诗《望夜空》在当地的《东礁文艺》上发表了。老兵欣喜若狂,
新兵羡慕不已。
老兵的 小诗后面署有“责任编辑兰兰”。新兵好奇地问兰兰是男还是女。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说,一定漂亮。
一个星期后,老兵亲自去了趟《东礁文艺》编辑部。回来时对新兵说,兰兰也收到了你
的诗稿,兰兰还称赞你的诗写得有激情。
新兵的脸红着问,兰兰一定很漂亮,是吗? 老兵爽快答道:当然。
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
从此新兵感到,彩云绚丽多彩,涛声悦耳动听。新兵盼望满两年兵龄,可以一个月上一
次岸,那时就到编辑部去看看兰兰,那一定是个扎着两条羊角辫子,长得白白净净的瓜子脸的俏姑娘。
一天夜里,黑黝黝的天空中霹雳轰鸣,狂风如游龙般乱窜,倾盆大雨直泻东礁岛,整个
世界如同染了墨般的漆黑。隐约闪烁的只有那座不知耸立了多少年的航标灯。
新兵被炸雷惊起了床,连唤了几声老兵,不见老兵回应。新兵抓起了手电筒,连雨衣也
来不及披就投入了雨幕中,奔向航标灯。
借着时隐时现的闪电,新兵发现了航标灯下斜倚着一个人,跑近了才发现是老兵。 老兵没穿雨衣,全身是泥浆,双眼紧闭,脸色苍白,额头上的血水混着雨水直往脸颊下
淌。老兵的脚底下是一大摊稀稀的血水,血水向四周漫开,向泥泞渗透,注入黑色的土地里。
老兵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从机房延伸到航标灯座的电线的另一端。航标灯没有熄,老
兵却没有醒过来,新兵如雕塑般呆立在雨中……
东礁岛上多了一座新坟,新坟倚着航标灯。
几个月后,东礁岛上又来了一名新兵。原来的新兵变成了老兵。老兵可以上岸了,他迫
不及待的走进了《东礁文艺》编辑部,指名道姓要找名叫兰兰的姑娘。一个年近花甲、老态龙钟的老头操着沙哑的嗓门说,我就是兰兰。
老兵使劲的摇着头,死也不相信他就是兰兰。直到编辑部主任拍着胸口,以人格担保说
眼前这个老头就是兰兰时,老兵恍如梦醒般点点头,似自言自语地说,是兰兰,是兰兰。
东礁岛上依旧住着一老一新两个兵。
老兵继续写诗,写涛声,写海鸥、写战舰,还写以前的老兵。 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写。
有一天,老兵的诗在《东礁文艺》上发表了。小诗的下面依旧署着“责任编辑兰兰”。
新兵好奇地问老兵,兰兰是男的还是女的?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双眼深沉地注视着大海,注视着航标灯旁的新坟,说,是的,很漂亮……
(选自《中外书摘》)
21、本文为什么以“美丽的谎言”为题? (2分) 我的理解:
22、你认为文中第一个老兵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我的分析:
23、在开头两段中,一连出现了四个“只”字,你能品味出它的作用吗?(2分) 我的品析:
24、本文在构思上有独到之处,试写出一点。(2分) 我的发现:
25、本文选材新颖、寓意深刻,请你就小说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2分) 我的感悟: (二)阅读议论文《读书养气》,完成后面习题。(共10分)
读书养气(李建永)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
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26、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2分) 27、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 ,“薄发”指的是 。(2分) 28、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2分)
答: 29、下面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2
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答: 30、“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
应该
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2分)
答: 五、习作展示(50分)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完成写作任务
文题一:亲爱的同学,你是否感觉到:许多事情,当你尚未经历之前,总以为很难做到。比如,上台表演、料理家务、独自出行、初学某种技艺……甚至,对别人的一声道歉、一次喝彩、一个许诺、一份关爱……——难吗?其实并不!只要你勇于去体验、去思考,就能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请你以“ ,其实并不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②写成记叙文。③字数不少于600。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但可用化名代替。
文题二: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个人感悟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攻克太平军几个重要城市,最后攻陷金陵,曾国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经达到30万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命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曾国藩感觉到了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他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清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立下绝世功勋的人都没能逃脱“狡兔死,走狗烹”。
湖北省顺河中心学校2009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五)
参
1、天街小雨润如酥;浅草才能没马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瀚海阑干百丈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舍身而取义者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奠基 攀登
3、B(A项“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之后的句号改为逗号放在引号外。C项“鲜明”之后加逗号。D项“是秀”之后加问号)
4、B(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妄自菲薄:过分轻视自己,不能带宾语。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语言紊乱空洞。此句指听话人听不懂,错。) 5、C(A.“语文”和“有经验”应换位。B.“派人”和“一次又一次”换位。D.“井井有条”为“清楚而有条理”,不妥。)
6、(1)推荐古名人名篇(建立古名人档案,领略古名人风采等。)
7、C 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想到了老师的点滴生活以后对老师的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 9、“老师”是和蔼的,他一直鼓励学生,给予他们爱和知识,当他的学生要离开时,他会欣慰的笑,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老师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他们仍然无私奉献,永远守在自己的讲台上。 10、总分 分类别 11、讲究自然之趣,并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12、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13、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14、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如: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 15、因为我的朋友们都会妒忌我,而且这些玩具最后都会坏掉的;我能不高兴吗?看道这堆马粪,我可以肯定附近有一匹小马!16、围绕“积极、乐观”展开即可。 17、(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感激
18、(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19、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1、文中用“美丽的谎言”贯穿了小说所有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老兵和新兵”的话都是善良的“谎言”,以此为题可以强化小说的主题,给读者以感染和触动,激发读者感情的共鸣。
22、文中老兵爱好文学,利用闲暇时间写诗,表明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他用谎言重燃新兵对生活的热情,表明他纯朴善良;他在暴风雨之夜抢修航标灯,英勇献身,表明他忠于职守,责任感强烈。
23、连用四个“只”字,形象有力地表现了海岛环境的寂寞,生活的枯燥和无聊,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和发展做了铺垫。
24、要点示例:本文两部分的情节在重复有变化便于凸现主题,构思独具匠心。 25、从无私奉献,为了国家利益勇于牺牲,有崇高的理想抱负等方面去说。具体内容略。 26、读书可以养气 27、读书多 写出好文章
28、运用举例论证,从而证明“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这一观点。 29、①、④。因为①④句名言所谈论的是读书的意义或内涵,符合本文中心,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而②③句所谈论的是读书的方法以及要博览群书,并不符合本文所论述的中心。所以选择①④两句 30、言之有理即可。
作文同中考标准,鼓励创新作文,注重语言积淀、作文形式和主题,关注作文细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