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伦理中的得与思
谈及建筑师的职业技术伦理,首先会想到工程伦理,而其根据不同方面,会分为职业伦理(即作为不同职业内应满足伦理方面的要求);环境伦理(即在人类不同的经济体系下,发展经济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应在可控范围内,即让后几代人都能够进行生存的伦理观);技术伦理(即对于发展先进技术的同时应该考虑对于人伦的影响),本文是在对于建筑伦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技术伦理的相关理论并加以深思总结,以技术伦理为重点展开对于建筑伦理的一些收获与反思。
1. 1.基于伦理学的介入的多学科思考
伦理是现代社会中一条无形的暗线,却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宏观主要是以道德的形式来约束人类的行为;从微观角度看,渗入各个学科对各个领域都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作为经历了五年建筑学教育的建筑学子,在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发现很多建筑先驱者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建筑学研究者,而是有着其他领域的见解,引入到建筑学的思考之中;不禁让人深省对于建筑专业的包容性,究其本质建筑学是一门统筹社会、经济、人文、技术、艺术等多方面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谈及其他学科的介入,更像是鱼入海鸟入林一样的自然而然。
把时间还给过去,从古罗马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可以看出,笔者经过整理和排列与土建相关的技术方面知识,汇总成书籍,甚至是对于建筑材料的制作工艺都叙述详实。不难发现,从建筑被有意识的提出和总结之初,本就是一个相对于庞杂综合的知识体系,但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加具体和更深层次的研究者,于是众多专业均被细分出更多分支,建筑也不例外,例如建筑材料的具体研究并入了材料专业的分支,雕塑工艺成为了艺术专业的分支,桥梁成为了道桥专业的主要专业,而这些学科都始于建筑,但由于发展需要,在其他学科领域也绽放着异彩,既是时之所需,让其有利的方面呈现,使许多专业细分的更加深邃;也时之必须,使更多专业能交流汇合在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但
由于教育体系以及一线教育收到专业老师的影响较大等因素,也会有许多不利方面,例如:在初学之时会对其他学科难以交融,导致专业之间较为割裂,像由于建筑和结构的不同认知,导致不同专业的审美观存在较强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施工设计中就会产生一些摩擦事件;其次,在当今需要多专业配合工作的时代,由于基础知识的不同,导致各行业领域的人员能力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同时造成时间成本上一定的浪费。往往一个工程项目会由于不同板块的时间分配以及协同时带来的问题从而增加没有必要的时间成本,进而导致项目周期不必要的增长。第三,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花费时间来填补对于其他专业知识增加了解,很多现象更是边学边干,但后果变成会由于很多现实原因导致原有的计划难以达成。
很多建筑学学子在研究生期间随老师接触项目之后,会发现对于书本上构造措施的理解,和现实施工中的实际做法并不一样,例如玻璃的尺寸选择,玻璃幕的支撑方式,建筑色彩的把控,建筑材质的选择都有着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和不同经济要求的性,所以对于初入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讲几乎一窍不通,相比同龄其他专业的学生,如若考虑个人接受度的快慢,非本专业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会对于工程项目的接受学习程度都会更加快速,所以平心而论,对于建筑学子相对其他专业的人的优势,更大程度上来讲是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而非专业基础过硬,抛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来讲,现有的教育模式应当对于当代大学生在本科期间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程度的发掘,从而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学科内的学习,让其主动探求补充自身的知识,这样才是对于学生在毕业或者步入更高层次的研究领域之后才能保留清醒保留学习;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运行,手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丰富了我们获取资源的眼界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反而对于分配给课外阅读的时间并没有智能电话普及之前高,这种现象的滋生,也让学生失去了对于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机会,只能依靠现有的教育体系的固有提醒,让学生重新思考,像环境行为学、空间上的公平正义等等理论或学科知识,怎样把其中亮点融入转移到建筑学科中来,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作为当代研究型学子应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方法进行解决。
对于工程伦理而言,伦理学在工程项目中有的三种表现:职业伦理、环境伦理以及技术伦理。对于不同方面的分支,追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的主
客体思考,主体——不同职业引发的职业伦理,客体——环境在被主体改造过程中引发的环境伦理,以及在主体通过媒介——技术对于客体引发的技术伦理。
随着我们人类的不断发展,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学科分支,伦理学作为每一个学科不可逾越的天花板而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念而形成的需求,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导致人类群体认知的进化、从而让伦理在某些意义上的提升,而这种现象是耳濡目染的,从一些由人群伦理观念引发的悲惨事件的看起会更方便理解,对抗地心说的布鲁诺,在新中国崛起前废除的种种旧礼对人们的余毒等等,都体现了在不同时代伦理的地位如同和真理一般,都是处于不断进化之中的,理应也带着发展的眼光对待我们当今的现实社会中的伦理观点,就克隆人来看也应该优劣均以考虑,或者基因编程的婴儿,这些能改变人生老病死甚至寿命的科学技术,究竟是对是错,就像是一把把双刃剑悬在社会观念的头上。
以当今的社会进化理论来观测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亦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到达他们各自理论中的顶峰,同时由于人的阶级化,素质各异,一些左派的观点认为伦理是在科学发展,甚至是人类的发展。就像法律在规定人的自由的前提是有的,人只能在一定限度下,才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就好比法律规定人不能放弃自己最基本的自由,是因为纵观古今的种种社会因素,例如权利、金钱会给人们带来的一些负方面的影响,像如果人能够放弃自己最基本的自由,那么奴隶制可能又会出现,器官买卖将合法合理,如果社会上拥有财富或的人群优先能够享受到基因编辑服务,赋予他们后代“增强”的基因,使人群免受某些疾病的影响,从而获得某种优势,那么这种不平等差异会造成某种类型的群体分化,加剧社会区隔与冲突,进而对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产生类似以往社会中的“皇帝”“君王”等阶级的复苏,那么对于当下的社会文明将会是一个严重影响,所以在对于伦理与科学之间的界限来说,既不能“闭关锁国”也不能“一步到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基因编程为例,对于编程基因之后人的自然部分和非自然部分(基因技术改造)的冲突,可能带来人格的二重划分,这样也会对人格同一性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威胁,所以这也是伦理学在如今的世界时代存在以及必须存在的重要原因。
1.2.技术伦理的对于建筑行业的反思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就像现在根据大数据进行推测的算法计算,既方便了电子商业的相关发展,对于很多高校已经有运用相应大数据工具进行平面绘制和模型制造的简易应用,而对于以后的建筑行业,一旦人工智能有着一定的思考能力,或者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判断能力,之后以其为中心形成一定规模的伦理评判机制,是不是能够使得虚无缥缈的技术伦理扎根落地、生根发芽,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伦理。但通过程序计算出来的伦理原则是否可靠,也引起了对于伦理学本身是否具有可靠性的争议。同时具有情景判断和伦理决策能力的机器在道德共同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应将其看作是道德主体还是道德对象,引发了关于道德主体与道德对象的多重性争议。
另外,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中,信任机制能否形成,也是伦理伦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约束上,电脑可以计算出代表道德行为的数字和符号,但是却不能了解道德行为和意图。其次,能否简单地把机械视为有道德行为能力和有道德义务的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反复探讨;第三,人们和伦理机器的信任,是一个值得反复讨论的问题。
技术伦理的内在主义进路是从技术设计出发,从“上游”解决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试图从根源上嵌入伦理属性,从而使技术人工物实现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功能,出现此等分支的理由也很简单,由于主体在改造客体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媒介,而机械正是当今时代的主要媒介,但这种媒介会引发人们的多种思考,第一种即人需不需要对机械有伦理上的考虑,像虐待猫狗的事件,会产生伦理上的热议,那换成如今的高科技的机械宠物,是否也需要相似的思考呢?第二种是机械乃至于人工智能的运行程序都是由程序员进行编写而成,那在其运行过程中也会带着程序员的伦理标准进行活动,比如高德地图的导航找了许多明星进行声音的配置,他们对于拐弯、等红灯、播报路况的说法千奇百怪,也正是由于多样性与差异化,也吸引了人们的流量,但对于这些面向公众的服务性、生活性的机械产品,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教化作用,在明暗双方对人们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这种媒介其实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被赋予了不同的伦理属性,那么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度量衡进行规整,所以技术伦理的发展与时代的衔接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考虑到建筑在未来基础性工作多半会有更加先进的相关人工智能代替的同时,如何衔接人与机械工具的协调配合,以及建筑师主导设计衍生的伦理,是否会产生空间伦理、建筑伦理等新的伦理方向,都需要对于机械工具的制造者有着明确的制度进行制约,可以在技术活动中引入制度概念,帮助个人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随着技术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工具的可能性空间日益增加,技术操作者的权力和责任越来越小,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工程师不能承担技术的责任。也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有意识地将伦理思想外化为制度,制度实际上都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所以我国在伦理上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