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
南京市扬子第四小学 王 睿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有效地实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对培养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价值理解不够,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施策略把握不住,在实践中浅尝辄止,言多于行。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施策略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知识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注重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学科的知识具有更新快,动手操作时间多的特点。就某些具体的应用的操作,也因为操作软件版本的变化和操作系统的变更有很多的不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知识毕竟只能讲其一点而不是全部,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学习和理解。因而,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讲解给网页中添加音乐的内容时,我就只是讲解了如何插入音乐的方法,但是学生在练习中会有新的问题,他们希望能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加入到网页中去,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每位同学如果都到网络上去找音乐,那么这些音乐就只能供自己使用,有没有想过让全班的同学完成一个大的音乐库,让每个同学的音乐内容可以全班共享,既方便自己又方便大家。学生对这个提议很有兴趣,他们分组讨论,尝试着完成。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他们又提出了,如果能完成音乐库,就能完成游戏库,以及类似的小说库等等。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思考,完全的完成了由一个简单网页链接到一个下载中心的建立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实行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赖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划分小组,使每组的学生总体水平相等,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充
1
分发挥组长的优势,协助教师为同学排除学习障碍,指导小组其他同学具体操作;小组主题活动过程中,他们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如在讲解规划网页的制作课程中,在完成“2006多哈再创佳绩”作品时,组长负责整体方案的初步设计,然后全组进行方案的修改,组员负责一次文献资料的采集,组员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并形成二次文献,组长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制作主题作品,全组同学共同讨论并修改初步作品并形成最终作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培养了组长的领导、激励、协调能力,培养了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发挥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拓展,使相关学科的知识得到同步发展。比如,在讲解windows画笔软件时,信息学科知识注重的是学生的对画笔工具的使用技巧上,但老师可以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在画面的构图以及画面的颜色上所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一节课堂内容中学习到多种学科知识。再如,在讲解用word制作小报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竞选大队委活动的宣传小报,让学生构思完成,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品,不但要熟练掌握本章内容,而且也要了解报刊排版、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
在讲解制作网页的内容时,出示的任务是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素材,完成一个有关科学的作品,上网浏览信息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收集来的素材运用到网页中来,是需要筛选的,这就需要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对有用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然后根据自己的心得把文章的内容整理出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兴趣课中让学生完成一个社会课上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成为内容制作的主体,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自己进行任务的分配,每人任务不同,老师提供一些资源网址和制作的指导思想。学生自己上网去搜索相关的素材内容,并与组内的同学讨论相关资源的使用方式,老师在关键时间给予帮助。通过这样的训练,一个学期下来,兴趣小组的同学都已经可以熟练地完成一定主题网页的制作了。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不但培养了自己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结合课本Powerpoint教学中,我与语文老师合作,让学生完成语文课本中有关九寨沟的相关景色和知识的内容介绍,让学生做成幻灯片的形式。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按照组内讨论的结果,运用网络收集素材,最后进行展示并加以解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本来生硬的课本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的、深刻地了解,使书本知识地理解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方式。
2
五、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和创新的能力
知识整合与创新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信息学科的知识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需求,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一)课堂设计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完成创作
学生的特性是动手,老师不采取与其他学科相似的满堂讲解的形式授课。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步骤的设计要注意要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小学生的听讲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时间过长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校进行尝试,发现这样的授课时间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比较好的。
(二) 精心策划教学任务,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
讲解画笔软件时,结合学生的语文课堂知识,让学生用画笔去完成设置的任务:用画笔描绘出《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情景。
在讲解网页的制作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制作班级主页,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实践中去,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一定也会遇到一些书本无法解答的问题,通过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揭示、学法由学生自己去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学习中尝到了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任务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方法灵活多变,那么学生就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并且在练习中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设计水平。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它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知识总量大,知识更新周期短。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2]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3] 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M]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4] 《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主编:安宝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