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接触网施工技术总交底

接触网施工技术总交底

来源:华拓科技网


新菏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

接触网 技术交底资料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8年08月 天津

新菏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

接触网技术交底资料

一、工程概况

新菏兖日铁路位于中国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南部、西起京广铁路新乡站,经菏泽、兖州、临沂站等主要车站至日照站,全长616公里。本项目为对该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适当辅以土建技术改造。

该线是中国铁路网煤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铁路网中横贯京广、京九、京沪和沿海铁路通道,是沟通中国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本铁路电气化改造有利于落实中国的能源、环保,有利于提高铁路牵引的能源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1、设计年度: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2、主要技术标准 铁道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坡度:4‰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20km/h

最小曲线半径:800m,枢纽内保留个别小半径曲线。 牵引种类:电力; 牵引质量:5000t; 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m; 闭塞类型:自动闭塞;

建筑限界:建限-1,预留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条件。 3、其他相关条件: 1)轨道: 轨距:1435mm

钢轨:50kg/m(约285km) 60 kg/m(约331km)

1

2)道岔:正线为12号提速道岔,站线9号道岔 4、运输组织:

全线经电气化改造后共43个车站。

全线按5000吨牵引质量组织运输,但与胶新铁路交流的直通货物列车仍为4000吨牵引质量。

旅客列车行车速度最高 120km/h 5、环境条件

项 目 名 称 区 段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覆冰时气温 最大风时气温 吊弦、定位器处于正常位置时温度 风偏计算 基本设计风速 结构计算 覆冰时风速 承力索 覆冰厚度 接触线 雷暴区 mm 等级 5 高雷区 5 高雷区 m/s m/s mm 30 10 10 35 10 10 单位 ℃ ℃ ℃ ℃ ℃ m/s 数 值 新乡~巨峰(含) 40 -20 -5 10 +20 25 巨峰(不含)~日照 40 -15 -5 10 +17.5 30 6、污秽区划分:全线均按重污区标准进行设计。 7、海拔高度:不大于1000m 二、电化范围设计原则

1、新乡南至日照全线,凡电力机车需要走行机进入的线路、股道均应电化,如:正线、到发线、编发线、机走线、机待线、联络线等电化。

2、联络线主要有新乡西~新乡北、菏泽南~田水井、牛王村~兖州,兖州地区南北环线。

3、出发线和编发线发车端头局部电化。

4、机务段、折返段的电力机车整备线、机走线等根据机务专业要求进行电化。 5、车站专用线、牵出线、货场货物线等不电化。

2

6、编组场调车线、轻油油库线等不宜电化的线路不电化。 三、供电方式

全线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四、接触网悬挂类型及导线组成

正线接触线在跨中设0.5‰L(L-跨距长度)的预留弛度;站线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直链形),接触线不预留弛度。

项目 正线 悬挂类型 带预留弛度的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导线组成 JTM120+CTAH120 (15kN+13kN) JTMH70+ CTAH85 (15kN+8.5kN) 备 注 整体吊弦 站线及段管线 整体吊弦

五、线材规格及张力见下表 项 目 线材名称 铜合金绞线 铜合金绞线 铝芯钢绞线 铝芯钢绞线 铜合金电车线 铜合金电车线 规 格 JTM-120 JTMH-70 LXGJ-50 LXGJ-80 CTHA120 CTHA85 2*JL/G1AF-200-18/1 额定张力(kN) 15 15 3 13 8.5 附 注 正线 站线 软横跨上、下部定位绳 (最大张力) 横承力索 正线 站线 最大张力;变电所供电线出线及线路架设线采用2* JL/G1AF-200-18/1,分区所供电线出线及线路架设线采用JL/G1AF-200-18/1 最大张力 最大张力 承力索 接触线 供电线 钢芯铝绞线 13 回流线 架空地线 钢芯铝绞线(下承JL/G1AF-200-18/1 桥内采用绝缘线) JL/G1AF-63-6/钢芯铝绞线 1 13 6.5 六、主要设备选择

1、为避免电力机车因非正常原因停在分相关节的中性段内而无法起动,在分相关节的中性段与机车前进方向的接触网之间设置常开电动隔离开关,并纳入远动控制。

2、单独分段的电力机车整备线设带接地刀闸的电动隔离开关。 3

3、单独分段的货物线设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

4、场间联络开关、较长的供电线上网开关等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 5、分区所供电线出所处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电动隔离开关、变电所供电线出所处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

6、上、下行间的分段绝缘器应具有消弧能力。 七、技术数据

1、接触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

安 装 地 点 新乡南(不含)至菏泽(不含)段 菏泽(含)至日照段,按预留双层集装箱设计,条件允许时 菏泽(含)至日照段,低净空跨线建筑物处 接触线悬挂点距轨面高度(mm) 6000 50 6000 接触线最低点距轨面高度(mm) 5700 5700 5700 允许车辆带电通过装载高度(mm) 5300 5850 5300 注:新菏兖日全线满足带电通过货物装载高度5300mm要求 2、结构高度

结构高度一般为1400mm,有隧道、下承钢桁梁、跨线建筑物影响时适当减小。

3、跨距长度及拉出值 接触网跨距长度的选用值

曲线半径(m) 300 400 500 600 800 900 1000 拉出值(mm) 400 400 400 350 300 300 300 选用跨距(m) 35 40 45 45 50 50 55 曲线半径(m) 1200 1500 1800 2000 3000 4000 直线 拉出值(mm) 250 250 200 150 100 100 200 选用跨距(m) 55 60 60 60 60 60 60 说明:

1) 非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应较上表的选用值缩小5m(R-300除外)。 2) 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应较上表的选用值缩小10m(R-300除外)。 3) 大桥、特大桥及高路堤等风口地带跨距不宜超过55m。

4

4)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满足计算跨距的条件时可适当加大,最大不超过65。 新乡南~菏泽(不含)段最大跨距可为65m。 4、锚段长度

1) 正线接触网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超过2×800m,困难时不超过2×900m。 2) 站线接触网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超过2×850m,困难时不超过2×950m。 3) 为避免在钢桁梁内布置锚段关节,长东黄河特大桥钢桁梁处锚段关节约为2000m。

4) 附加导线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超过2000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3000m。 5、侧面限界

1) 区间腕臂柱的侧面限界一般不小于3.1m。

2) 站场腕臂柱的侧面限界一般按不小于3.1m设计,确有困难时可按附表选取。3) 软横跨支柱的侧面限界一般按不小于3.3m(对非电化股道按不小于3.0m)设计。站台上尽量不立支柱,无法避免时,有雨棚的地方与雨棚柱合建;无雨棚的地方,对基本站台和侧式站台,支柱尽量立在站台外侧,中间岛式站台立柱与雨棚柱对齐或立在站台中间。

4) 专用牵出线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一般按不小于3.5m考虑(按建标[2000]235号文发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确有困难时可减小至3.1m。 5) 机务段内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可按附表选取,困难时可采用基本建筑接近限界或按不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站线≥2150mm考虑。

6) 信号机前方支柱的侧面限界按《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执行。

附表:机务段和困难时站场腕臂柱侧面限界选用值

支柱侧面限界(mm) 曲线半径(m) 曲外 300~500 600~1200 1300~4000 直线 2700 2600 2600 2500 曲内 3000 2900 2800 6、绝缘距离

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如下表所示。

5

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

序号 1 2 3 4 项 目 绝缘锚段关节两悬挂点间隙 25kV带电体距固定接地体间隙 25kV带电体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间隙 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间间隙 隔离开关引线、电连接线(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悬挂时)及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间隙 绝缘元件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 回流线顺线路距25kV带电部分的净空距离回流线在最大风偏时(或最大弛度)距接地体(包括支柱、支撑、挡墙等)的净空距离正常值(mm) 450 300 350 200 困难值(mm) --- 240 --- 160 5 6 7 8 330 100 500200 --- 75 说明:回流线按3KV电压等级考虑绝缘,架空地线不绝缘。 八、支柱、支持装置及绝缘子的采用 1、支柱

1) 一般砼腕臂柱的高度为地面以上8.5m(6m导高)、9.0m(6.45m导高),且不设腕臂安装预留孔,如现场实际轨地高大于标准值时可采用支柱浅埋增设砌石的方法。

2) 接触悬挂下锚、中心锚结下锚支柱采用H78*支柱,凡H78*砼支柱用在接触网悬挂下锚处预留承力索下锚孔。

3) 中间柱、绝缘、非绝缘转换柱、道岔柱等悬挂接触线的支柱一般情况下采用H78支柱。

4) 合架供电线的砼腕臂柱一般采用H170,支柱高度为地面以上12m。 5) 仅安装隔离开关、供电线下锚而不悬挂和仅有附加导线下锚的钢筋混凝土支柱可不设横卧板。 6) 桥钢柱的安装

(1).新建桥应按桥资料布置在预留安装支柱的墩台上。

(2).桥钢柱可视具体情况采用镀锌直腿钢柱、斜腿钢柱或带支架的直腿钢柱。 (3).桥支柱支架一般设在桥墩的横向中心线上。当有避车台时,支架可偏置。当避车台有干扰时,在征得工务部门同意后,可局部拆除避车台。支柱安装完成后,

6

应根据要求恢复避车台或进行加固。

(4).施工前必须进行现场测量,支架、支撑、底座等均应按实测尺寸订货加工。 (5).支架、支撑、底座等结构件可根据墩台实际尺寸进行适当修改。

(6).在墩台上打孔前,应采用钢筋探测设备探明钢筋位置,使锚栓孔避开钢筋,严禁打断钢筋。

(7).安装支架、支撑与底座前,应对所有锚栓进行检查,确保锚栓稳固可靠。 7) 在大站咽喉道岔区,如股道多且支柱要立在线间,按正常限界不能立柱时,可采用底部宽度为0.8*0.6m的窄型钢柱。 8) 站场跨越多股道时一般采用软横跨。

9) 5股道及以下的站场软横跨支柱一般采用混凝土支柱,有雨棚或其他特殊情况则除外。

10) 同一车站支柱类型尽量统一。 2、支持装置 1) 零件要求: 3、绝缘子的采用

1) 旋转腕臂用绝缘子一般采用抗弯强度为12kN的瓷质棒式绝缘子,绝缘子的公称泄露距离不小于1400mm。

2) 25kV级悬式绝缘子串选用重污型,其公称泄漏距离不小于1200mm,车站上、下行间分段用绝缘子串的公称泄漏距离一般不小于1600mm。 3) 软横跨和绝缘关节处绝缘子采用硅橡胶绝缘子。

4) 跨线建筑物下、下承桥内、隧道口等处,承力索增加绝缘套管。 九、电连接设置

1、小站(小于六股道)在站场中部设股道电连接一处。

2、大站(大于或等于六股道)在站场1/3处各设股道电连接一处,且不应距道岔太近。

3、股道电连接不应跨越中间站台。

4、正线接触网应每隔200~250m设置一处横向电连接。道岔附近、关节附近因有道岔和关节电连接,不应再设置横向电连接;股道电连接附近不应再设置横向电连接。

7

十、供电分段原则

1) 在有变电所、分区所的车站一端设接触网电分相装置。电分相采用七跨式分相关节。七跨式分相关节靠近车站的中心柱与车站进站信号机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0米。

2) 全线上、下行正线间接触网均实行电气分开。区间上下行接触网带电体间距离一般不小于2000mm,站场软横跨上、下行间绝缘子串泄漏距离按不小于1600mm设计。

3) 接触网按供电臂V停反行单元进行设计。

4) 机务段、大站及枢纽站各电化车场按单独电分段设计。电分段的设置在地形条件允许时,优先考虑采用绝缘关节,困难时采用分段绝缘器,同时在分段处设置隔离开关,以提高供电的灵活性及可靠性,缩小停电范围。

5) 货物线、装卸线及电力机车整备线等均应单独分段,并设带接地刀闸的隔离开关。带接地刀闸的隔离开关宜按下图原则设置:

亦即:人站在装设开关的支柱处,面向线路,分段绝缘器和开关接地侧应位于左手侧。 十一、基础

1、膨胀土路基地段接触网支柱基础型式

膨胀土路基主要分布于K71+900~K72+700、K74+100~K74+600以及临沂附近。接触网支柱基础换填三七灰土。 2、其他特殊路基地段接触网支柱基础处理

1) 对沿线低路基(路基高度<2.5m)地段,做好基坑排水和基坑支护工作,确保支柱基础的施工和路基的稳定。

2) 本线路基宽度普遍不足,为确保支柱基础的稳定性,对于宽度不足的路

8

堤地段,支柱基础采用砌石、培土等措施加固处理。

3、接触网腕臂柱基础一般采用直埋式基础,接触网悬挂及中心锚结下锚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式拉线基础,附加线采用锚板式拉线基础。 十二、接触网与跨线桥的协调与配合

十三、防护措施 1、绝缘类型及接地方式 1) 悬挂回流线的支柱

 混凝土支柱:悬挂回流线的支柱一般采用双重绝缘方式,双重绝缘元件通过接地跳线连至绝缘回流线,以实现接触网的工作接地。

 钢柱:一般采用双重绝缘方式,双重绝缘元件通过接地跳线连至绝缘回流线,以实现接触网的工作接地;同时钢柱应设置架空地线或单独设接地极实现安全接地,架空地线终端下锚处设接地极接地,采用双截面引线。当架空地线长度超过1000m时,应每隔500m左右设一处接地极,接地体的接地电阻R≤10Ω。 2) 未悬挂回流线的支柱

 成排支柱:接触网采用单绝缘方式,通过设置架空地线实现工作接地及安全接地,且架空地线终端下锚处设接地极接地,采用双截面引线。当架空地线长度超过1000m时,应按每500m左右接地一次的原则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R≤10Ω。

 零散混凝土支柱:通过打接地极实现工作接地。

 零散钢柱:站台等人员活动频繁地带应双接地,单独设接地极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R≤10Ω;其余地带单独设接地极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R≤30Ω。

3) 装有设备的支柱

应双接地,单独设接地极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R≤10Ω。

4) 距离接触网带电部分5m以内的金属结构物(如水鹤、信号机等)应单独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R≤30Ω。

5) 中桥、大桥、特大桥的桥栏杆两端均需通过接地极接地,小桥只需在桥栏杆的一端通过接地极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R≤30Ω。

9

6) 天桥、立交桥需设防护栅时,防护栅两端应通过接地极接地,接地体的接地电阻 R≤10Ω。 2、防雷保护

本线地处高雷区,在长供电线上网、分相、供电线出所处设避雷装置。 3、支柱防护

1) 对易受装卸作业和其他机动车辆损伤的支柱,应采取有效的防碰撞措施。 2) 位于下挡墙、深路堑以及靠近立交桥等处的接触网支柱,必要时应设防护栅网,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十四、施工注意事项

1、新填方地段路基承载力均按+100Kpa考虑,路堑地段路基承载力大于200Kpa时,仍按200Kpa考虑。施工过程中若有不明地质情况,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共同解决。

2、施工挖坑时应注意地下各种管线、电缆。接地线如与通信电缆、光缆交叉时,应按规定对电缆、光缆进行包覆防护;挖坑(如支柱、拉线、地线坑等)破坏的站台面、排水沟、护坡、挡墙或其它建筑,应及时恢复。

3、路肩面处基础或支柱外缘距边坡边缘宽度小于规定值时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湿陷性黄土、湿土地段施工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处理,保持地面排水通畅,避免路基坍塌影响行车安全。

4、施工时应保证设计选用的限界值,当在两线间设立支柱时,应满足对任一股道建筑接近限界要求。拉线与下锚支延长线方向夹角不大于3º,且不侵入建筑接近限界。腕臂柱侧面限界大于3.4m时设大限界框架安装。

5、施工前需查明信号机、高压线、地埋电缆、跨线桥及相关建筑物的位置,避免相互干扰,只有在上述情况明确时方可施工,若无法避免须与有关单位协商处理。高柱信号机两侧附加导线肩架采用加长肩架,保证绝缘距离(供电线2000mm、回流线1000mm),信号机前方支柱与信号机距离不小于5m。接触网支柱定测时,支柱严禁立在高压线下方,并在施工时作好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安全。 6、位于站台上方的绝缘子带电裙边应与站台边缘相齐;当接触网悬挂在站台或货物站台上下锚时,应将下锚的接触线、承力索绝缘子移至站台边缘。接触网下锚支尽量避开信号机、灯柱或其它建筑物所在跨距,当下锚支与支柱、信号机、

10

灯柱等建筑物接近时,在保证不磨线索的条件下(350mm),下锚支绝缘子(接地侧)移至距支柱、信号机、灯柱等建筑物2.0m以外,确保人身安全。

7、施工中可适当调整跨距,使跨线建筑物处于跨距中间位置。车档后的终端柱距车档不小于10m。

8、接触导线工作部分高度变化时,其坡度不大于2‰;正线接触线及承力索改变方向时,与原方向的水平夹角不大于6º,困难时不大于8º,站线接触线及承力索改变方向时,与原方向的水平夹角不大于10º,困难时不大于12º。 9、全补偿简单链型悬挂的下锚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般为45度,不得超过60度。

10、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中附加导线悬挂高度指附加导线对地面的高度,其高度调整时须保证导线对地面的安全距离。 13、沿支柱敷设的接地线应密贴杆身、规整。 14、

17、滑轮轮槽底部宽度应大于导线直径。软横跨道岔定位“6”、“7” 节点中承力索悬吊滑轮,其中一支导线在下方的承力索悬吊滑轮应采用加长型,以避免承力索相磨。

18、采用如钢线卡子、楔形线夹等零件时,铝包钢线材应缠敷铝带。

19、支柱编号须在施工中统一调整,但尽量采取“上行为双数、下行为单数”的原则。 20、

21、施工前应仔细阅读施工说明并严格按照施工图要求进行施工,施工按《新建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补充规定(暂行)》(铁建设[2004]8号)及《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技术安全规则》进行。

22、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的设计、施工规程规范。若遇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协商解决。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