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职业倦怠及其应对

浅析职业倦怠及其应对

来源:华拓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职业倦怠及其应对

作者:高晓良

来源:《商情》2013年第28期

【摘要】作为一种慢性的、传染性的症状,职业倦怠对团队生命力、战斗力的影响不容小觑。职业倦怠的产生主要由于目标共振减弱、遭遇利益瓶颈和绩效评价缺失,相应的,应对职业倦怠就要从细化目标认同、理顺利益机制、量化绩效评估入手,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职业倦怠,目标共振,利益瓶颈,绩效评价

职业倦怠是职场中心理疲乏的一种现象,常见于入职时间较长的员工中,主要表现为工作缺乏热情,因循保守;进取精神减退,得过且过;自我评价麻木,对外界激励反应迟钝。显而易见,职业倦怠在团队中起到的,是钝化剂和涣散剂的作用,特别是,它是一种慢性的、传染性的症状,常常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团队中蔓延,对团队生命力、战斗力的影响不容小觑。

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共振减弱。团队对个体的激励作用,取决于两者之间目标的趋同程度,趋同度越大,团队对个体的吸引力就越大,激励作用越强,个体为团体付出的自觉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随着时间入职时间的延长,初入职场时的新鲜感逐步消退,主动适应团队目标的动力减弱,个体利益诉求逐渐增强,如果与团队的目标发生偏差,职业倦怠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目标共振减弱的极端现象,就是 “养寇自重”。明朝末年,民变四起,朝廷派出的许多将领对民军追而不打、围而不灭,关键时候“放水”,把民变当成自己邀功领赏、升官发财的机遇,致使民变愈演愈烈,终至不可收拾,明朝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灭亡,可以说,这是一个由于目标共振减弱而导致的“双输”结局。

二是遭遇利益瓶颈。无须讳言,利益驱动是个人投身职场的重要动力,甚至是原始动力。为了团队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常常会通过晋升、奖励、考核等激励机制来激发成员的工作动力,由于能力、地位、人际关系、工作机遇等多方面的原因,个体在团队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会出现差异,一部分人在团队内部的竞争中会逐渐占据优势,垄断上升通道、成为“获奖专业户”;与此同时,必然会有一部分人逐步被排斥在奖励机制之外,成为习惯上的陪衬者。此外,由于年龄、资历、学历等条件的,团队内许多成员在退休之前已进入了上升无望的境地,在许多方面成为事实上的旁观者,就如股市中的“涨停板”一样遭遇瓶颈,“陪衬者”和“旁观者”,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

三是绩效评价缺失。“干多干少一个样”历来被认为是绩效评价的失败,但事实上,“究竟干了多少”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通过团队来完成的时候,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的成绩很难精确地表征为每一个成员工作绩效的总和,而当团队中的强势个体利用其优势地位揽功推过时,绩效评价就更成了一笔糊涂账,如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感到自己被冷落,成为了别人的“陪衬”和“嫁妆”,失落感就很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催化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职业倦怠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年龄、学历、资历等“硬件”制约,团体内时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格局等“软件”,都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更何况有些是人力根本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因此,单纯从道德层面对职业倦怠进行谴责,不仅从心理上很难得到团队成员的持久共鸣,而且也很难收到实际的效果。 当今社会,团队与个体之间日益呈现出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团队为个人提供发展的平台,个人为团队注入生存的活力。团队与个体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正视职业倦怠客观存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抑制其负面影响,这不仅是团队领导者的责任,也是团队中每一个个体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职业倦怠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对职业倦怠也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目标认同,抑制职业倦怠滋生的条件。高度决定事业,思路决定出路,一个企业、一个团队要想有所成就、长盛不衰,就必须有一个足够振奋人心、容纳成员聪明才智的目标;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不仅要通过宣传、灌输来强化团队目标对成员的影响,更要透过层层分解,将团队目标细化为绝大多数成员的工作目标,让尽可能多的个体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作为团队中的个体,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目标追求,使其尽可能与团队目标趋于一致,实现共振共赢。

第二,理顺利益机制,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人群。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在让骨干成员得到应有鼓励的同时,还要使普通成员感到自身的价值,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指出努力方向,打破垄断,创造机会,让他们看到希望,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不仅“放虎归山”,还要“为虎造山”,做到人尽其才;作为团队成员,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看待自己工作的价值,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激励,增强打破“天花板”的动力,为可能的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理顺利益机制,特别要注意激活“陪衬者”和“旁观者”。如前所述,每一个团队中,都会有一些入职时间较长、上升通道较窄的“老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团队中的“陪衬者”和“旁观者”。这是金字塔型架构必然产生的现象,无法避免,不同于脱颖而出的骨干,这部分人群经验相对丰富,心理预期不高,较少“非份之想”,却是团队实现目标的重要力量,能否用其所长、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一环。

第三,量化绩效评估,破解职业倦怠的核心难题。要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就必须破解“究竟干了多少”这个难题,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打破职业倦怠的核心所在,除了技术层面,还受到人文环境、利益博弈等因素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作绩效的量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所谓“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用数字来表征每个人的工作成效,势必会对团队成员起到强大的激励作用,让职业倦怠消弭于无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作为一种职场现象,职业倦怠的基因必然与职业发展伴随始终,彻底根除并不现实,只能客观面对、因势利导,尽可能消减其存在的土壤、抑制其发展的空间;而做到这些,正是实现团队与个人和谐共赢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春永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56-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