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药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文化内涵

中医药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文化内涵

来源:华拓科技网
国医论坛 2004年5月 第19卷 第3期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2004,VOL.19,NO.3・11・・理论探讨・

中医药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文化内涵

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 高日阳

摘要:“天人相应”整体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同时显示出文化的特性。最早给予医学影响的,当首

并以此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推《周易》,其原因是,《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典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成书最早,在先秦以前的众多经典之中,《周易》又处受到《周易》等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于群经之首。《周易》作为古代思想文化的渊源,对祖指导,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国医药学和医药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个组成部分,从自然界获得生存的必要条件,同自然大的影响。“医易同源”、“医易相关”,便是对这种影界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的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响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周易》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纷环境的影响。“天人相应”整体观汲取了古代先进的纭复杂现象的认识和实践,体现着朴素的辩证思维哲学、逻辑学的思维方法,今天仍体现了医学发展的观点,其中突出的表现在整体观上,它在观察、分析、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天人相应 整体观

综合万物时着眼于整体,把自然界和人看成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天人”是周易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天人合一”则是它的重要命题。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在《周易》“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下,逐渐形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它源于历成、发展和完善的。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

代医家的医疗实践,成长于中华文化大环境下,和数一体。人不能离开自然,且受自然界的制约,人体对千年华夏文明息息相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自然界应有相应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成书过程中

影响深远的光荣传统。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就已经融化和根植于当时的文化土壤中。在古代自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然科学和哲学尚未完全分开的时候,《内经》吸收了的医疗技术,科学的医疗思想,神奇的医疗效果,其《周易》“天人合一”观,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一个难以辉煌成就,在世界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熠熠生分割的整体,从而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了中医的整辉,璀灿夺目,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天人相

体观念。如《内经》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

应”整体观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之一,始终贯穿于成”及“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论述,就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它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于其汲取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了古代先进的哲学、逻辑学的思维方法,而更在于它的必要条件,并且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人体受今天仍体现了医学发展的方向。1 具有承继性

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会发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变化。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渗透交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融的关系。《庄子・大宗师》曰:“天者,自然之谓。”春

族,在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民曾秋战国时期的《管子》认为,人们只要遵循阴阳五行经以辛勤的劳动和卓绝的智慧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科所概括的宇宙的构成序列,其行为就会“合于天地之学文化,为人类奉献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瑰宝。中国传行”,达到“人与天调”,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统文化,其核心精神为“致中和”,这种中和精神具体体现。到宋代,道学家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观点。体现在: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作为根天人合一思想曾长期影响我国哲学文化和中医学的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思想体系而言,除医药学本身的思想理论之外,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医药就开始走向理论化,并不断地与哲学相结合,在逐步完善中形成了体系,

发展,并成为中国文化以及中医学范畴的一个基本特点。可以说,《周易》“天人合一”观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人与天地为一。祖国医学本道家之旨发展为“天

・12・国医论坛 2004年5月 第19卷 第3期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2004,VOL.19,NO.3人相应”学说,诸如四时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地理条件

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体疾病发生和健康长寿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见,中医药学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并非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其形成与发展具有承继性的文化内涵。2 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精气是生命的本源,精气先于身而生,具有遗传性,如人就是禀受父母的精气而形成胚胎的,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人与万物均是宇宙演化过程的产物,人与万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宇宙充满生机,在其演化过程中,是无限进步而且有时间不可逆性,是一去不复返的单向过程。中医十分强调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体必须顺应天地大宇宙的变化规律,不断调整自身的饮食起居,只有这样才能生机旺盛,维持健康状态。中医临床治疗是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协调状态,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3 揭示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重要性

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自然界有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医强调人体内在环境必须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如违背四季气候变化,人的适应能力降低,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顺应四时气候是养生长寿的关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些理论以取类比象的方述自然界与人的关系,虽还不能说完美无缺,却揭示了人的生老病死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这一道理,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这些都说明,掌握“天人相应”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阴平阳秘”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在一定范围内,机体能产生生理的适应性,超过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阴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只能通过扶正驱邪来因势利导,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阴阳的平衡状态。

历代养生学家都把顺应自然作为保健防病的重要原则,强调人的精神意志必须顺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客观规律,使机体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相统一。万物皆顺自然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人也同此一理,做到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顺乎自然,适应自然。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只要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不断认识自然,便可逍遥自在的生活。今天,世界医学模式正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换,这与中医药强调的“天人相应”整体观的传统、独特医学理论是相一致的。

(收稿日期:2004202220)

“天人相应”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以此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人是天地宇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息息相通,“人与天地同纪”,人体不仅在结构上与天地相应,人体的机能活动与天地阴阳、四季的变化规律也一致,人体生命活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约束,天地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时时影响着人的机能活动。对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性,《内经》给予了高度概括:“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即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人的形体构成实际上也是以“气”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体的气禀受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及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并把人与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事实表明,按照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气象变化确实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导致发病。

自然界有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天人相应包括了时辰与昼夜规律以及不同地域的气候因素、饮食习惯等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湿气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明确提出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自身规律,以平气为贵、为常;如果太过或不及,都失于中和为异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与生长之门。”治疗要“别阴阳,应四时,和五行”,强调了人应顺应自然而长养生存的道理。《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人与自然界是在不断地求得统一中而维持着人的生命,从而循着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