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传热
一、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二、基本物理量解释
(1)传热速率(热流量 )Q :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的热量,单位为w。 传热速率Q也可以用推动力/阻力表示(推动力即温差、阻力即热阻)
(2)热通量(又称为热流密度或传热速度)q :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单位为w/m2
qdQ由定义可以看出
dA三、热传导过程规律
1、基本方程——傅立叶定律
tdQdA
n
t 温度梯度,即等温面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当然,稳定温度场温度
n
梯度可表示为dt/dx
λ——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w/m·k负号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通量 ,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 。 一般,金属的导热系数最大,非金属的固体次之,液体的较小,气体的最小。 2、平面壁稳定热传导——基础
(1)单层平壁:Qt1t2t
bRS
b指该平面壁厚度,s为平面壁面积
bS即为热传导过程中的热阻
(2)可推出多层(n层)平壁:
Qt1tn1nbii1iStRni1(虽然很少用)
公式表明导热速率与导热推动力(温度差)成正比,与导热热阻(R)成反比。 由多层等厚平壁构成的导热壁面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大,则该壁面的热阻愈小,其两侧的温差愈小,但导热速率相同。
3、圆桶壁稳定热传导——基础上的推导
单层圆筒壁:
Qt1t2t 与上面平面壁相比,S不是传热壁面积,而是平均传热面积bRSm2r2rA2A11Sm,是sm= Armlm22lr2A2 lnln2lrA11
rr2r1bln22l(r2r1)r1这是常用的热传导公式,分析该过程热阻即为S==
r22llnr1Q多层圆桶壁(解题用的不多) t1t4t1t2t3 b1b2 R1R2R31Am121Am2
b33Am3t1t4r3r4r2lnlnlnr3r1r22l12l2l3四、热对流过程规律 1、对流模型
流体沿壁面的流动可看为滞留内层、缓冲层、湍流主体三部分。
对流传热是集对流和热传导于一体的综合现象,滞留内层中垂直于流动方向不发生热对流,只有热传导,因此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滞流内层。减薄滞流内层的厚度是强化对流传热的主要途径。
1、基本方程——牛顿冷却定律
据传递过程速率的普遍关系,壁面和流体间的对流传热速率可概述为——对流推动力/阻力
也可表示为系数*推动力 TTwdQ公式表达为 (TTw)dS1dSα为局部对流传热系数,常用平均值表示总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因此,对于总对
流传热过程有—— QSt
关于对流传热系数α分析: Q物理意义是表示单位温度差下,单位传热面积的对流传热速率。 St
单位W/m2.k。
反映了对流传热的快慢,对流传热系数大,则传热快,1/αS热阻小。
l此外,常用Nu(努赛特准数)求解 Nu=
关于对流传热系数的因次分析法结论
推导的结果是包含在内的三个无因次准数的关系—— 流体无相变时对流 Nu=f(Re,Pr,Gr)
自然对流传热 Nuf
强制对流时的准数关系式
准数意义
努塞尔特准数 雷诺准数 普兰特准数
(Gr,Pr)Nuf(Re,Pr)含有特定的传热膜系数α,表示对流传热的强度 反映流体的流动状态 反映流体物性对传热的影响
α
L
Nu= λ
Luρ Re=
μ
Cpμ Pr= λ
格拉斯霍夫准数 Gr 表示自然对流影响的准数
常用α计算推导—— 流体无相变时
低粘度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做强制对流——Nu=0.023Re0.8Prn
流体被加热时,n取4,冷却时n取3
该公式应用范围为Re10000,Pr=0.7~160,(l/d)60,最为常用
此时 λ Luρ 0.8 Cpμ α=0.023 n L μ λ
L取内径,定性温度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引申,
1、当V(或质量流量)一定时,改变管径对α的影响
由于u=V/s所以可以推出当u用恒定流量表示时,可推出α与d^-1.8成正比 2、当管径一定时,只改变u或V对α的影响 此时α与u^0.8成正比
五、总传热计算
1、间壁两侧流体热交换基本方程
Q=KSΔtm
式中K为总传热系数,单位为:W/(m2·℃);Δtm为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对两流体作并流或逆流时的换热器而言,
tmt1t2
ln(t1/t2)当Δt1/Δt2< 2时,Δtm可取算术平均值,即:Δtm=(Δt1+Δt2)/2
m按推动力/热阻的形式,
注:其中K必须和所选择的传热面积相对应,选择的传热面积不同,总传热系数的数值不同。因此有
1Qt/KS
QKiSitmK0S0tmKmSmtm工程上大多以外表面积为计算基准,Ko不再加下标“o”
2、总传热系数k的计算
热阻由三部分组成,再加上污垢热阻
111b由KSSSS推出基于外表面的总传热系数 00im 结果就是
加上污垢热阻即
bd0d011K0dmidi1Kd01bdRS0RSi0dmidi3、总传热系数k的讨论
常忽略污垢热阻和管壁热传导讨论
可以看出,当αi>>α0时 ,看1 /αS,有管外壁热阻大于内壁热阻 明显此时有
111Ki011Ko也就是总热阻由传热系数小的一侧决定,也可以理解为总传热系数由对流传热系数小的一侧决定。
所以提高K值,关键在于提高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一侧的α。
两侧的α相差不大时,则必须同时提高两侧的α,才能提高K值。
污垢热阻为控制因素时,则必须设法减慢污垢形成速率或及时清除污垢。 课件例题(基础理解)
例:有一列管换热器,由φ25×2.5的钢管组成。CO2在管内流动,冷却水在管外流动。已知管外的α1=2500W/m2·K,管内的α2= 50W/m2·K 。 (1)试求传热系数K;
(2)若α1增大一倍,其它条件与前相同,求传热系数增大的百分率; (3)若α2增大一倍,其它条件与(1)相同,求传热系数增大的百分率。 取钢管的导热系数λ=45W/m·K,
冷却水测的污垢热阻Rs1=0.58×10-3 m2·K/W CO2侧污垢热阻10-3 m2·K/W K37.5Rs2=0.5W/m2×K(此处只给答案,过程自己推导) (1) K37.7W/m2K
2(2) K 70 . 4 W / m 增加百分率为0.53% K
(3) 增加百分率为78.8%
4、传热平均温差计算与分析
对两流体作并流或逆流时的换热器而言,
tmt1t2
ln(t1/t2)
当Δt1/Δt2< 2时,Δtm可取算术平均值,即:Δtm=(Δt1+Δt2)/2 T1 T2 注t是两端温度差——逆流:t2 t1 此时t1=T1-t2,t2=T1-t2
T1 T2
并流 t1 t2 此时t1=T1-t1,t2=T2-t2
至于错流和折流可以自动忽略
注:流型比较——在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度差最大,并流的平均温度差最小,其他形式流动的平均温度介于逆流和并流之间。因此,就提高传热推动力而言,逆流优于并流及其他形式流动。
5、传热面积的计算
首先,间壁式换热器微元长度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Tt)mTtQ 因此可以推出对于整根长度为L的换热管 dQ11Ko2roLKo2rodl注意,因为K0+是基于外表面的传热系数,所以S用的是外表面的传热面积
(1)我们只会考k0是常数的情况,k0不是常数时可以忽略 (2)换热面积通常是用Q=
WhcphT1T2Wct2t1 来把Q计算出来,带回去求出总
面积,偶尔在总面积基础上计算根数
对于有多根换热管的列管式换热器 A2roln,由此可以算出根数 注意wpc和wph是质量流量,有时候要通过体积流量推过来
六、换热方式及操作
两种流体换热基本方式——直接接触、蓄热、间壁式
间壁式用的最多,我们做的计算基本上是以间壁式为主的,间壁式换热的换热器又包括—— 管式(沉浸式、喷淋式、套管式和列管式)、板式、翅片式
(看看就好:在确定列管换热器冷热流体的流径时,一般来说,蒸汽走管外;易结垢的流体走管内;高压流体走管内;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粘度大或流量小的流体走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