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拓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来源:华拓科技网


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 第二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罗湖区滨河实验学校 斌

一、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 理解和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 理解等高线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能识别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并说出不

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点

 学会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并用实际生活事例进行解释与应用 2、基本技能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 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 以arcGIS软件为平台,进行平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4、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3D立体地理模型,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接触和学习地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

渡到立体实物,形成空间概念,达到更高的地理学习要求

二、教学重点

 经历平面地形图与立体真实地物的转换规律和探索过程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说出等高线

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 发现并掌握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判读出常见的山体部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件制作3D地理模型、一张A4白纸

- 1 -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环节 一、 课堂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学生亲身操作,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参与,调动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读图能力。 幻灯片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转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 学生根据教师提问,动手操作。 (师)引入:同学们,我们拿起桌面上的白纸,请你们在30秒内,将这张平面的白纸变成立体形状。 二、 海拔、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相对生学习海拔、相对高度;同高度 时展示图片,对比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差别。 (师):时间到。选取两个做得比较好(山体形状)的同学,让他们展示完成的作品。:假设我们折出来的是一座山,现在我们比较两座山之间高度,哪一座山比较高? (师)没错,当我们比较两座山的高度时,要把两座山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才能比较。可是,当我们测量地球上真实的山体时,不可能把两座山挪到同一平面上,所以要分别测出两座山的高度。为了测量地球上山体的高度,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测量的起始面。 (师)以海平面作为起始面,测量出来的高度就是这座山的海拔。 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生)动手,将白纸折成各种各样的立体形状。 学生通过制作作品和看图,认识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并对比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差别。 (生)不能比较, 因为两座山没有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生)这个起始面是海平面。

- 2 -

当两座山的海拔测量出来之后(假如A山海拔1500米,B山海拔1000米),请问两座山之间的海拔之差是多少? (师)很好,这500米就是这两座山的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下面我展示的是真实的山体,分别读出甲、乙两地的海拔,并计算出甲、乙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三、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 (生)500米。 (生)甲地海拔为580米,乙地海拔为450米,甲乙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为130米。 学生操作arcGIS软(一)教师用arcGIS软件从学生观察软件操件,形象不同角度(侧视、俯视)展作,感知认识等高地演示真示3D立体的山体,引导学线地形图与真实实山体与生学习新知识——等高线、山体之间的转换等高线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 规律。 形图之间的转换规律。 (师)同学们,请拿起刚刚(生)讨论,思考, 折好的立体图形。我们居住动手描绘。 的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起 伏变化很大的立体,可是我 们平常看到的地图都是平 面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地 图了解到,这张平面的地图 表示的就是这块立体形状。 假如我们刚刚做好的立体 形状就是地球表面真实的 山,想一想,如何将这个立 体图形转绘在另一张白纸 上呢? (师)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方(生)等高线。 法,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立体 形状与平面地图之间的转 换呢? (师)什么是等高线? (生)翻书:在地 (师)(用arcGIS软件展示图上,把海拔相同 立体山体,并调好观察角的各点连接成线, 度)现在以屏幕上的立体山 就是等高线。 体为例,每隔50米,将海(生)平行。

- 3 -

拔相同的点连成等高线。同学们观察一下,标出来的等高线的位置关系? (师)如果老师沿着等高线,用刀平行地切过去,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个个等高面垂直投影在平面的地图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叫做等高距。下面播放一个flash动画,认识真实山体与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转换规律。 (师)(操作arcGIS软件)如果从上往下俯视屏幕上标有等高线的真实山体,也是一张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 (生)一个个相互平行的等高面。 (生)认真观看。 Flash动态展示,生动地演示真实山体与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转换规律。 播放flash动画 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和学生讨论,总结给出的模等高线的特征。 型,总结知识点,突破重点。 (生)小组认真 讨论。 (生)图上A、B、C、D四点海拔相同。

- 4 -

(二)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总结等高线的特征。 (师)如果我们拿到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要想更清楚地知道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表示地表的凹凸不平、高低起伏形态,我们需要了解等高线有什么特征。屏幕上设置了四个小问题,你们班刚好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道题目,2分钟的讨论时间,时间到了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师)时间到。第一小题,图上A、B、C、D四点海拔有什么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 (师)等高线的特征一:每

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都是相同的。 (师)第二小题,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位置关系? (师)等高线的特征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不相交(某些特殊的地形除外,如陡崖)。 (师)第三小题,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些地方等高线密集,有些地方等高线稀疏,为什么? (师)等高线的特征三: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师)第四小题,点E、F的相地高度是多少?点F、G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有什么特点? (师)等高线的特征四:在同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同。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一)教师操作arcGIS软判读 件,展示地物实体与等高线地形图,并详细介绍各不同的山体部位与对应的等高线的特征: 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鞍部 (生)不相交。 (生)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生)点E、F的相地高度;点F、G的相对高度都是50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同。 立体模型的展示,让学生从全新角度学生观看arcGIS学习地软件演示操作,理,引导深化认识常见学生通过山体部位的等已学的知高线地形图与识和给出真实地物之间的模型,的转换规律。 总结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知识。 真实图片展示,学生感性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师)在一张等高线地形图(生)认真观看上,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地不同山体部位形的高低起伏,同时也可以的图片展示。 了解到不同山体部位的形态特征、等高线的特征如何。我们先来认识一些常见

- 5 -

的山体部位。 山峰(图片展示); 山脊(图片展示); 山谷(图片展示); 陡崖(图片展示); 鞍部(图片展示)。 (师)相信同学们对真实地物中不同的山体部位有了感性的认识,下面我们屏幕中的立体山体为例子,请同学们找出不同的山体部位。 (师)请同学们观察立体模型中的不同的山体部位,思考并概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个山体部位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概括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时,主要从等高线的形状、等高线的数值变化两方面入手。 (师)山体部位1——山峰;(同学们观察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师)山体部位2——山脊;(同学们观察、并概括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师)山体部位3——山谷;(同学们观察、并概括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师)山体部位4——陡崖;(同学们观察、并概括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师)山体部位5——鞍部;(这里补充一个书上没有的知识点——鞍部,但是鞍部也是常见山体部位之一,我们可以联想到骑马时候的马鞍,两边高,中间低,所以鞍部是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生)走到讲台转动立体模型,指出各个不同的山体部位。 (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生)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生)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生)等高线重叠; 学生看arcGIS软件演示操作,深化认识常见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与真实地物之间的转换规律和各个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二)教师设计练习题,当学生做巩固练场测试学生知识接受程度。 习。 (师)拿出学案,完成学习

- 6 -

习题巩固新授知识点。 (生)做练习。

主题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连线题,将下列真实地表实物与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相连,并补充其等高线的特征。) 通过动手所有学生跟着实践,培老师一起参与,养学生想老师边指部位,象力,让边提问,学生回学生体验答。 生活中的地理。 (三)教授学生用手背部演示常见山体部位。 (师)等高线形象展示: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左手,握住拳头。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峰,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食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手背可以类比成缓坡,四指背部可以类比成陡坡。 五、 总结 教师总结新课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 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海拔,相对高度 2、等高线(特征)、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 3、常见山体部位的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鞍部 其中,等高线的特征和常见山体部位的判读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在学习完了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与真实立体地物的转换规律之后,我们这个规律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拓展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伸

- 7 -

把握重 点,难点,扣题。 课内知完成课堂练习。 识,课外延伸,引

(师)为了探究不同的山体部位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我们一起来学案课堂练习。(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七、板书设计

导学生学以致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峰 山脊 海拔 等高线 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 山谷 陡崖 ① 同线等高。 高度 ③ 坡陡线密,坡缓线疏。 ④ 同图等距。 相对高度 ② 邻线不相交,相交为陡崖。 鞍部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